出身贫困家庭的朱元璋,平时连温饱都是个问题,更不用说读书了,脑子里没有文化,原本跟朝廷当官的无缘,可他却做了开国皇帝。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这里面少不了刘伯温的功劳,因此人们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可即使刘伯温对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的死因依然成了谜团。根据正史的记载,在1375年的正月,刘伯温偶感风寒病倒了,朱元璋知道后,立即派胡惟庸带着太医前去探望刘伯温,可是按照太医的药方吃了药后,刘伯温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三个月后去世了。对此人们纷纷怀疑,是胡惟庸在药里做了手脚,从而导致刘伯温的去世,可当时没有确凿的证据,再加上胡惟庸权大势大,所以没人敢说话。
然而在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在收集证据时,有人揭发在五年前,胡惟庸指使太医在药方上做手脚,毒害了刘伯温。因此在史料中,胡惟庸毒杀刘伯温就成了定案。可谁都没想到,现代专家对这件事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刘伯温不可能发现不了药方上有问题,因为当时刘伯温在人们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未卜先知,所以一张关于生死的药方,刘伯温不可能看不出端倪。
再有,刘伯温吃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恶化,当时的他为什么不及时停药,而要坚持吃,到底是太医骗了他,还是他有不得不死的原因?刘伯温的去世明显存在疑问,然而当时却没人敢说,反而在五年之后直接成了定案,胡惟庸既没有承认,也没有确凿的证据,那么胡惟庸毒害刘伯温又怎么能成为定案?所以专家认为胡惟庸是冤枉的。
其实从刘伯温和胡惟庸的关系来看,胡惟庸确实有杀刘伯温的动机,毕竟两人属于对立派,刘伯温属于浙东派,浙东读书人的代表;而胡惟庸属于淮西派,就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老乡,之前的代表人物是李善长,李善长告老怀乡后,胡惟庸成了淮西的代表人物。
明朝建立后,这两派明争暗斗了很多年,即使互相看对方不顺眼,可都没能力将对方置于死地,而朱元璋只需坐在高位上制衡两方就行。可是朱元璋对待功臣的做法,着实让李善长害怕了,他知道即使自己现在位高权重,可最终的命运还是逃不出朱元璋的杀害,所以早早的就退出官场,隐居了。
丞相一职空缺,必须有人顶上,可谁来做这个位置朱元璋犯难了,特意找来刘伯温商量对策,可是在他提出的三个人里,全被刘伯温否定了,至此朱元璋对刘伯温出现了不满,他没听刘伯温的意见,还是让胡惟庸做了丞相,毕竟胡惟庸和李善长是老乡,都属于淮西派。
胡惟庸做了丞相后,立即对刘伯温展开了打击,不仅向朱元璋打小报告,说刘伯温的坏话,甚至还诬告刘伯温,说他要在有王气的地方修建自己的坟墓。这样的诬告对刘伯温来说,是致命的,毕竟王气这事无从判定,信与不信全凭朱元璋的态度,所以刘伯温如果没拿出合理的解释,很有可能就会丢了性命。
而刘伯温的做法,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做解释也没有大的动作,而是直接住在了朱元璋的眼皮底下,意思就是让朱元璋看清楚自己的行为。对于刘伯温的态度,朱元璋很是满意,立即下了诏书让刘伯温回家养老,也表示自己相信他。可是刘伯温回家后就生病了,朱元璋却派出他的对立派来看望他,所以刘伯温的死因有可能是朱元璋的命令,是朱元璋让胡惟庸给刘伯温下毒的。
从这点来看或许能说的通,毕竟没有朱元璋的命令,胡惟庸还没有那个胆量敢对刘伯温下毒手。而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后,他的结局已经确定,多一条罪责或是少一条罪责,都无所谓,将刘伯温的死因推到他身上,或许也是朱元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