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猛虎百日行”,从宋代虎患治理窥探中国古代朴素的“环保主义”

“猛虎百日行”,从宋代虎患治理窥探中国古代朴素的“环保主义”

"猛虎百日行,心闲貌洋洋,当路择人肉,罴猪不形相。"

——欧阳修

老虎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占据一席之地,作为百兽之王,有关老虎的物件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权力与地位,但是在宋朝时期,严重的虎患却成为一大难题。从宋代诗人欧阳修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宋人对老虎是抱有敬畏之心的,甚至接近于恐惧。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似乎在宋代大展拳脚,还形成了历朝历代首现的虎患现象。在《水浒传》中虽然说到武松打虎的故事,但那时的武松自己也是醉酒的状态,并不知道自己打死了老虎。除此之外夜晚来临的时候,饥饿一天的老虎便要下山觅食,甚至出现过老虎食人的情况。

由此可见宋代的“虎患”问题非常严重,而宋朝治理虎患的措施比其他朝代也更加精细与规整,虎患问题衍生出浓厚的环保主义思想更成为宋朝的一大亮点。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迫使百姓开垦荒地以造农田,这一行为侵占了原本老虎等野生动物的领地,从而埋下宋代“虎患”的导火线

宋前虽然没有经常发生老虎等大型动物对百姓的伤害事件,但是根据地方志的相关记载动物袭人的现象也偶有发生。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并不发达,所以人类在面对猛兽的时候也是束手无策的,只是宋代史书中却频频出现老虎食人的记载,难道说老虎对宋人有着偏见?

实际上真相并非如此,如果要刨根问底的话,或许和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关联。这里并不是否定宋代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而是在论述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刺激了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从而使得封建时代积攒的“人地矛盾”在宋代凸显。

作为封建时代极易出现的人地矛盾,说的具体一点就是农民数量和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不对等的情况。又因为生产水平的低下,当时土地的利用率也普遍较低,为了促使土地能够多产粮食,就必须要投入足够的人力进行农事生产活动。

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宋代的百姓想到了两个解决方案,首先就是自发生育,以培养劳动力,这也就是为何古代会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传统的原因。当然这样的行为在一时间并不能够取得成效,因为孩童并没有劳动能力,至少需要十余年的培养。

所以宋代的百姓想到了另一个方案,那就是大规模的开垦荒地,既能够解决因土地兼并而导致的耕地减少,还能够扩充自己拥有的土地面积,何乐而不为呢?

宋代的“虎患”也就由此形成,因为长期缺乏食物的供给,为保障自身的基本生活,饥不择食的老虎食人现象也就层出不穷,以至于提到老虎宋人都会不寒而栗,同时还出现了“大虫”等别样的称号。

由于“虎猛”对宋代百姓造成生命危险,朝廷针对“虎患”问题设立了专项政策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同时提出不得对老虎进行“妄捕”,其治理措施与“环保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实说到“虎患”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养虎为患这个成语,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内涵及具体的表现形式。最为鲜明的记载或许就要谈到《水浒传》对武松打虎这一桥段的描写。

那一日,武松路过景阳冈山下,在三碗不过岗酒馆足足喝了十八大碗白酒,在酒精的刺激下,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恰逢一只吊睛白虎下山觅食,却不料被武艺高超的武松意外打死,成就了武松在民间的声望。难道说宋代的普通百姓能够像武松一样打死虎吗?

这一假设显然是不合理的,从武松打虎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武松由于喝了大量的白酒后,意识并不清醒,而且具有一定武术功底的武松也是通过一番恶斗才从虎口脱险的。打死老虎之后的武松更是倒头便睡,足以推断宋代的百姓面对老虎的时候,可能都会吓晕过去,打虎就更不可能发生了。

“近岁平江虎邱有虎十余据之,同里叶氏墓舍在焉。其一大享堂,虎专为食息之地,凡人兽之骨交藉于地。

所以说宋代的虎患是何其严重,百姓的生活受到如此严重的威胁,难道宋代朝廷就打算置之不理吗?

显然不是,宋代朝廷针对“虎猛”的特点制定了捕虎的政策和技巧,甚至针对虎患严重的地区还专门派遣军队前往地区帮忙治理。整个宋代从百姓、地方官员到朝廷都形成了捕虎的社会风气,一时间捕虎仿佛成为宋代全民参与的活动。

《宋史》曾记载了宋神宗对虎患颁布的一道诏令:

“应有虎豹州县,令转运使度山林浅深,招置虎匠,仍无得它役。遇有虎豹害人,即追集捕杀,除官给赏绢外,虎二更支钱五千,豹二千,并以免役剩钱充。”

从诏令中能够看出,对于食人的虎豹将采取捕杀的方式,但是对于那些不曾伤人的动物并不实行严厉的捕杀。不得不说,宋人这一点的安排与当下流行的“环境保护”原则有着密切的关联。朝廷要求民众不可“妄捕”也体现出了一种淳朴的“环保主义”理念。

宋人治理虎患的过程中,既保护了宋代百姓的安全,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环保主义”倾向,具有浓烈的人文关怀

不论是人捕杀对老虎的捕杀,还是老虎被迫反击而食人,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因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按照人定胜天的观念来看,虽然个人的力量的确难以征服一只老虎,但是当人们团结在一起的时候,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人对付一只老虎似乎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宋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对虎患进行治理的,的确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保障了民间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同时也稳固了宋代朝廷的统治。

难道说老虎只是因为伤人就要被人无情的杀戮吗?

这一问题的答案肯定是不,因为老虎和人都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老虎在宋代伤人现象的频发实际上是由于宋人大量的开垦荒地,导致老虎的栖息地被毁从而产生“虎患”。究其根本还是源于人的干预,老虎似乎只是一个受害者的形象。事情发生后谁都无法改变,但却能够让人去明白问题发生的原因所在。

从宋代朝廷治理“虎患”举措中不得“妄捕”的举措,就足以彰显出宋人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忏悔。其中所表现出的不仅仅是一种朴素的“自然主义”或者说是“环境保护主义”,还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品质。

而这一种独具儒家文化特征的人文关怀,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后汉书》载:“凡虎狼之在深山,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所致……毁坏陷阱,不得妄捕山林。”

由此可见宋人不得“妄捕”的主张似乎能够追溯到东汉年间,而宋代的文人志士也从中领悟出别样的人生感触。他们在先前的“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面对如此严重的虎患,宋人依旧有着“村人视虎,犹犬然尔”的畅达。

总而言之,宋代“虎患”现象的频发,宋人的确难辞其咎。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宋人在捕虎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政策,而是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前人治理虎患的方式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实行“不妄捕”的政策。宋代的部分地区,还有自发的退耕还林的行为,将侵夺的栖息地归还给自然。

不得不说宋人的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自然也保护了自己,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或许就连千年前的宋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行为竟然与当下的“环保主义”如此相似。这也在时刻的警醒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将环境保护的观念印刻在心中,用实际行动来捍卫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书》

《宋会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严重,窥探,古代,武松,治理,中国,土地,百姓,老虎,现象,故事传记,宋代,宋人,武松,虎患,老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严重,窥探,古代,武松,治理,中国,土地,百姓,老虎,现象,故事传记,宋代,宋人,武松,虎患,老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严重,窥探,古代,武松,治理,中国,土地,百姓,老虎,现象,故事传记,宋代,宋人,武松,虎患,老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