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作为最后一个传统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来被民众所推崇,明太祖朱元璋及朱棣历代多次征战漠北、终明一世,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朱家皇帝的血性或骨气,一脉相传,“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末世之崇祯皇帝甚至自尽煤山,以身殉国。
诚然,明朝一代的皇帝的血性或骨气,值得尊敬,但如果客观分析明朝的武力值,只能说一般般啦,存在被高估的嫌疑。
一、 朱元璋并非是元朝的主要掘墓人
元朝之后是明朝,但严格分析,朱元璋并非是元朝的主要掘墓人,消灭元军最多的也并非是朱元璋,朱元璋只是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元朝最后的一击而已。
元末末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有实力有枪就能称王,最强大的是刘福通红巾军,坐拥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多次进攻元大都,是对抗元朝的主要力量,消耗了元朝大部分实力。
南方也存在多支地方政权,陈友谅在两湖地区、张士诚在苏州称王、明玉珍在四川割据等。朱元璋只是占据安徽中部及金陵一带的小政权,手里军队也不多。
当时的元朝军队,还是蛮强大的,只是内斗不止,元顺帝和太子不和,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等这些军阀头子们也是打来打去,并没有真正把南方的红巾军当回事儿。
朱元璋得利于并不直接和元朝接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闷头发大财,逐渐成为南方的头号军阀后,1368年才第一次北伐,真正和元军交手,此时,一团散沙的元朝已经来不及抵抗了,仓皇撤出大都,退回了草原。
对于赶走元朝,朱元璋有功,捡了个漏,并非是元朝主要的掘墓人。
二、 元朝并没有被消灭,只是退回草原,实力并不弱
元朝的汉化程度不高,好处就是:若在中原混不下去,依然可以退回草原,还能习惯草原的生活方式。元朝严格意义上说,并没有覆灭,只是退回了草原。
退回草原之后的元朝,史称“北元”,实力依旧强大,控弦之士,不下百万,朱元璋和朱棣的历次出征草原,成绩固然有,总体来讲,算是平手,明朝并没有达到荡平北元之目的,北元也没有再次占领中原。北元和明朝的军事分隔线,大体对峙在长城一线。
为什么明长城那么浩大呢?长城在明代,是国防一号工程。自朱棣之后,明朝对战草原蒙古势力,就开始落下风,建国不到百年,就爆发一次耻辱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京城遭受攻击,如果不是于谦的力挽狂澜,估计明朝覆灭就得提早几百年了。
到了16世纪,嘉靖皇帝时期,蒙古军队又一次入侵到北京附近,史称“庚戌之变”,大肆抢掠,生灵涂炭。
终明一代,明朝对战草原势力,大部分时间都在防守,没占多少便宜。
三、 明朝的其他战绩
1、 对战倭寇
公元16世纪,明朝尚属于GDP超高、国泰民安的盛世,政府军对付日本流亡到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倭寇,大费周章,耗时持久,实属不应该。区区剿匪而已,不值得大书特书,体现了明朝军力松弛、战力低下。
2、 播州之役
明朝万历年间打败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的一场战争,是明神宗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本来是西南部地区的土司之乱,明王朝集四川、贵州、湖广八省之力,出兵24万,耗银约二百余万两,最终平定杨氏叛乱,更不值得大书特书了。
3、 抗日援朝
万历年间的另一场大战,是两次抗日援朝,战争的结果是胜利的,过程比较曲折,但念在当时日本丰臣秀吉也是罕见的枭雄,这场战争的胜利,是能体现明军一定的战斗力的。
4、 明军对于农民起义军的战绩表现
明军对战农民起义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十几年中,追着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一路围剿,只是苦于不能政治解决流民、饥民的生存问题,导致起义军越剿越多……,这不能怪明军。
5、 对战后金军及清军的战绩
偌大的一个大明帝国,对战东北边陲的女真族政权,费劲吧啦,屡战屡败,网上资料比较详细,笔者不一一赘述。总之,明军只能靠守,方能维持僵局,克复辽东,希望渺茫。
四、 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明朱皇帝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历来被后人推崇,细思起来,其实历朝历代,首都坐落于边陲的,并不少见,秦朝之长安、汉唐之长安,均距离边境线不远。
封建王朝里,没有类似现代人的民族或信仰观念,中央为了把军事力量掌控在自己手里,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把军队布控在首都附近,便于掌控和震服全国;一是把军队放置在国境线附近,抵抗外敌,委派得力亲信大将予以统帅。然人心叵测,再得力亲信之人,一旦长时间的掌控国家大部分军队权力,均有可能谋反。
于是乎,把首都设在国境线附近、把军队布置在首都附近,牢牢地掌控在皇帝手中,就成了一种统治常态。明朝主要的外敌是草原蒙古人,精锐部队必须设置在长城一线,北京又是燕王朱棣的大本营,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迁都北京,是最合理的抉择。
因此说,“天子守国门”不用被刻意拔高,只是一种正常、合理的政治、军事部署而已。
大明一朝,有其灿烂的文化、科技,有其铮铮的铁骨傲气,只是客观分析,不黑不粉,其武力值只能说一般般,仅此而已。
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