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三千营:大明帝国的“外籍军团”,朱棣手里的“核武器”

三千营:大明帝国的“外籍军团”,朱棣手里的“核武器”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大明帝国开国名将冯胜为总指挥,新锐将领蓝玉为副总指挥,统帅20余万精锐的大明军队发起了对盘踞辽东地区的北元军队的进攻,在明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击下,北元辽东地区的最高统帅太尉纳哈出被迫接受名军的招抚,带领10余万部众投降明军,明军得以控制辽东这一战略要地。之后,朱元璋从内地迁移大量汉人到辽东屯垦,并建立许多卫所,招降东北女真各部,至此,东北正式纳入大明帝国的版图。

同时,朱元璋还将投降大明的纳哈出部众进行安置,一部分被安置在辽东故地,另一部分则被安置在长城以北科尔沁草原一带,并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是为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之后,朱元璋又在此地划入宁王辖区,朵颜三卫由是归宁王朱权节制。朱权就藩后,在朵颜三卫中简拔精锐者3000人,组建了一支剽悍的骑兵部队,朱权为这些人提供最精良的装备和最丰厚的待遇,在物质和精神双重保障下,宁王手里的这支部队,成为了大明最精锐的骑兵部队,他们跟随朱权多次击败自己的“同胞”北元骑兵,成为大明忠诚的守边人。

1399年,朱元璋去世,他的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的叔叔们、拥兵自重的藩王开刀(削藩)。当时天下最强的藩王莫过于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因为朱权处于对北元的第一线,朝廷暂时没有动朱权的打算,而是把所有的火力都对准了朱棣。朱允炆先后以老将耿炳文和“功二代”将领李景隆为帅,累计出动50万大军征讨朱棣。虽然朱棣能征善战,但满打满算也不过10万人,实在是实力悬殊至极,为了打破僵局,朱棣把目光盯上了自己的好兄弟朱权。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朱棣带着几百名亲信和大量装满金银珠宝的箱子出发,很快就抵达了宁王府,朱棣对朱权许诺,将来得了天下,要和朱权平分天下。朱权自然不信朱棣的鬼话,但也不想和自己的哥哥撕破脸,只是强颜欢笑招待朱棣,只想着早点把这个瘟神送走。就在朱权和朱棣喝酒吃饭的时候,朱棣让自己的亲信在后面搞小动作,他们用带来的金银珠宝收买了朱权手里最精锐的那支3000人的精锐骑兵。第二天,他们主动反水,并包围了宁王府邸,朱权被迫解除兵权,其麾下的8万精锐全部被朱棣接管,朱棣的实力顿时增加了一大截。朱棣将朱权手里的3000人骑兵改编为三千营,并让自己最信任也是麾下最能打的将领张玉为指挥官。

得到了三千营和宁王所部八万生力军的补充后,朱棣回师进攻李景隆所部的朝廷军队,在北平(今北京)城下大败李景隆,李景隆丧师10余万,仓惶撤退欲退往真定防守,朱棣亲率三千营追击李景隆,死死咬住李景隆不使其顺利南撤,在郑家坝,李景隆大军被朱棣主力追上,最终全军覆没,朱棣一战夺取靖难之役的战争主动权。

郑家坝战役后,朝廷在黄河以北再无成建制的主力兵团,只得困守济南、真定等几个坚城,只因为济南出现了铁铉、平安等名将才勉强守住,之后凭借济南的城高墙坚与朱棣周旋2年之久,双方都突破不了僵局。但形势却对朱棣越来越不利,因为朱棣再怎么说也是在造反,是以一隅抗天下,时间一长,他的“清君侧”就会失去合法性,况且朝廷还有源源不断的大军,时间明显是在朱允炆这一边。

1402年,朱棣兵行险招,他决定不再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要来一次大冒险。朱棣除留下为数不多的人留守老巢北平外,集中所有的主力10万人,以三千营打头阵,绕过真定、济南的朝廷军队的据点,渡过黄河,朱棣还焚烧了渡河用的船只,以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过河后,朱棣一路不恋战,发挥其部队骑兵多、机动性强的优势,接连突破朝廷军队的防线,兵锋直逼长江,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待朱棣到达南京时,朱允炆才恍然大悟,但已是为时已晚,铁铉和平安的主力部队还在长江以北,朝廷有战斗力的部队也多在江北,南京城内虽说有20万大军,那都是些没见过血的新兵蛋子,哪里是身经百战的燕军的对手。朱棣遂轻易攻入南京城内,作为先头部队的三千营自然也成为最早入城的部队。

朱棣称帝后,又大大扩充了三千营的员额,人数远远不止3000人,只不过沿袭之前的叫法,仍叫三千营。此后三千营参与了朱棣五次北征的所有战事,他们在蒙古草原上打败了鞑靼骑兵、瓦剌骑兵,为大明确立了东亚的霸主地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景隆,部队,朝廷,骑兵,帝国,外籍,大明,军团,朱权,朱棣,故事传记,宁王,李景隆,朱允炆,朱权,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景隆,部队,朝廷,骑兵,帝国,外籍,大明,军团,朱权,朱棣,故事传记,宁王,李景隆,朱允炆,朱权,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景隆,部队,朝廷,骑兵,帝国,外籍,大明,军团,朱权,朱棣,故事传记,宁王,李景隆,朱允炆,朱权,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