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历史评论都说朱元璋是个猜忌心很重的君王,无论身边多么亲近、跟随他多少年的大臣,都很难真正得到他的信任。胡惟庸案更是加深了他的不信任感,朱元璋的疑问在于:为什么朝中大臣之前没有一个人告发胡惟庸?为什么自己不能及时洞察朝中发生的大小事务?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不满的包围下,催生了锦衣卫。
胡惟庸案成为成立锦衣卫的导火索
锦衣卫的前身机构是拱卫司和仪鸾司,洪武三年拱卫司改为亲军都尉府,仪鸾司成为亲军都尉府的下属机构。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朱元璋裁撤了亲军都尉府,取而代之正是锦衣卫。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在洪武15年前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设立锦衣卫呢?在锦衣卫设立的两年多以前,明朝廷发生过一件惊天大案胡惟庸案,大案的主角胡惟庸不是旁人,正是官居一品的当朝左丞相,这件大案最终导致3万人被抓,胡惟庸案是历朝历代都很少发生的惨案,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到今天,史学家对这件大案的探讨和议论都没有停止。
胡惟庸资历很老,早年就追随朱元璋,并且很有才干,非常受朱元璋信任,一步一高升,但是建立明朝以后,朱元璋对这帮打下江山的功臣心存忌惮,生怕一不小心这些手握重拳的臣子们便会颠覆这来之不易的朱氏政权。朱元璋出生于淮西,安徽凤阳人,与他一同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中,李善长、徐达、汤和、胡惟庸等全部都是淮西人,这就造成了明朝初年朝廷内部形成了庞大的淮西官僚集团,这群人时不时地与非淮西的官僚发生对抗。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这帮位高权重的淮西人,朱元璋一方面要倚仗重用,一方面要想尽办法利用非淮西人来监督他们,胡惟庸正是淮西官僚集团的重要人物,他是明朝第一任丞相李善长的同乡,在官场上,李善长还是胡惟庸重要的引路人,两任丞相之间如此紧密的联系,让朱元璋不得不小心防备,按照明史的说法,随着不断升官,胡惟庸的不臣之心也日益增长,甚至到了嚣张的程度,胡惟庸有时候不向朱元璋奏报,就敢自行处理生杀予夺之类的大事。
在与李善长家族结亲后,胡惟庸更是大肆招揽各类武夫走卒,其不轨之心昭然若揭,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犯上之举,让朱元璋对胡惟庸的猜忌之心越来越重,忍耐之心越来越小,终于爆发。从洪武十二年九月开始,胡惟庸的好日子开始倒计时了,洪武十二年九月,占城国来进贡,胡惟庸没有向朱元璋奏报这件事,得到消息后,朱元璋非常生气,自己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连外国使者的面都没见上。
图片来自网络
进攻事件成了胡惟庸倒台的导火索,长久以来朱元璋的不满终于爆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不断有胡惟庸的罪行被揭发或上报,罪名也是层层累加、越滚越大,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被判处死刑。
胡惟庸案被后世看作古代皇权与相权争斗的典型案例,他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相权的灭亡。处死胡惟庸后,朱元璋开启了影响深远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这其中的措施,比如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职位,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这一系列举动,从根本上杜绝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相再次出现。
锦衣卫的出现缓解朱元璋的皇权安全焦虑
朱元璋的分权之举,有效避免了除自己之外的人将过多权力揽在自己手中,在政府机构改革期间,胡惟庸案的后续调查一刻也没有停止,在调查期间大权在握的朱元璋仍然感到十分的担心和恐惧。
朱元璋意识到自己无法实时监控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因此无法估量他们什么时候会举兵谋反,什么时候自己来之不易的江山会落入旁人之手。一想到这一切,朱元璋寝食难安。
图片来自网络
越来越离不开锦衣卫的明太祖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突然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将他们手头正在处理的案件全部移交到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解除锦衣卫管理诏狱的权利,那么是什么事情让朱元璋下了如此坚定的决心?
明史中的记载只有短短4个字,叫“非法凌虐”,但这四个字虽短,却足以勾起大家对锦衣卫酷刑的记忆,可以设想,在暗无天日的诏狱里,锦衣卫发明了各种新鲜刑具,对犯人们百般折磨,犯人们哭嚎不止,刑讯逼供下要么说出供词、揪出同党,要么坚忍不拔死在狱中,下场很是凄惨。
图片来自网络
史书记载的锦衣卫的首次发威是洪武十八年(1385年),在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的操作下,原本早已尘埃落定的胡惟庸案再起波澜,性质也从普通的“擅权枉法”变成了十恶不赦之首的“图谋造反”,有史学家认为,锦衣卫在胡惟庸案里很多时候充当的角色是为替朱元璋屠杀大臣找理由。
在揭发处理胡惟庸案的十多年时间里,锦衣卫就已经展现了他们的“非同寻常”的手段和高超的酷刑艺术。但细想一下,我们可以试问一下,他们是接受了谁的命令呢,除了朱元璋以外,谁还有权利命令他们呢?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皇帝的“利器”,当皇帝催问案情进展时,作为审讯执行者的锦衣卫,免不了要采取强硬手段,让侦查过程更加快捷,于是严刑逼供就成了锦衣卫工作的家常便饭。于是屈打成招的冤案比比皆是,这些事情朱元璋显然已经知道。
到后来,朱元璋察觉到锦衣卫严刑审问的害处,所以在洪武二十年正月初二,朱元璋下了针对锦衣卫的诏狱禁令,但这条禁令有没有得到执行呢?答案是根本没有。
诏狱禁令发布后,锦衣卫仍然有逮捕询问官员的权利,如,洪武二十年六月,广西都指挥使耿良被军士薛原桂诉有不法行为,朱元璋再次派遣锦衣卫调查耿良是否有违法行为,罪名成立后,耿良被贬为驯象卫指挥佥事。
蓝玉案中锦衣卫成为杀戮功臣的利器
除此之外,锦衣卫不仅插手案件,还带起了一轮非常糟糕的监视和举报风潮。在此,不得不提到明朝另外一件大案——蓝玉案。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小舅子,蓝玉因战功赫赫进封为梁国公,在胡惟庸案中,蓝玉就曾受到了牵连,但因为朝中缺少大将的缘故,蓝羽没有立即落马。
但蓝羽为人刚愎自用,侵占民田,殴打御史,强占元朝妃子,劣迹斑斑,更加让朱元璋感到他他拥兵自重的威胁,因而非常厌恶他。
图片来自网络
洪武二十六年初,六十五岁的朱元璋卧病在床,蓝玉此时就在南京城内,他窥见皇帝身体不适,而自己兵权在握,于是意图起兵谋反,并计划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朱元璋前往南郊祭祀时发动兵变,但是蓝玉的一举一动早已被锦衣卫察觉,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蓝玉被锦衣卫首领也就是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谋反。在这场蒋瓛告发蓝玉谋反重罪的大案中,最终一共有15000多人被处死,牵连到十三侯、二伯,把打天下的将军几乎一网打尽。
图片来自网络
按照当朝法律谋反的人要被凌迟处死,但是朱元璋和蓝家是亲家,蓝玉的女儿是朱元璋第11个儿子蜀王朱椿的王妃,考虑到这一层关系,蓝羽没有被凌迟,他被刽子手剥下了整张人皮,这张人皮还被特地送到了他的女儿蜀王妃手里,这样的处置手段着实令人头皮发麻。
图片来自网络
总的看,锦衣卫在维护明初社会稳定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其行事作风,尤其是其“利刃”色彩,成了历代史家争论不绝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