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五百年来对东亚影响最大的人物,无数人以他为楷模。
心学的影响深远,其弟子徐阶、张居正,赵贞吉等都是阁老级别的人物;近代的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都深受王阳明影响。 蒋介石后来把其字改为“中正”,就出自王阳明心学中的“大中至正”;到台湾之后蒋介石把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毛泽东也极力推崇阳明心学,他还专门写过一篇《心之力》的文章来谈他学阳明心学的心得。
王阳明心学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邻国日本影响也很大。王阳明心学为当时明治维新提供理论基础,对当时的日本主“开国”、“求维新”和“独立主权”者用以反对“锁国”、维持封建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除了尊崇佛学外也是王阳明的“粉丝”,稻盛和夫将其“以心为本”的“稻盛心学”付诸实践,文化界与商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影响力。
下面谈谈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人人心中有仲尼
王阳明在中国文化上是很特别的存在。中国传统士人最高理想是成为“三不朽”圣人——立德、立功、立言。
中国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王阳明说“人人心中有仲尼”,每个人都可成为孔子这样的圣人,王阳明自己能够成为与孔子齐名的“三不朽”圣人就是最好的诠释。
我们先来看孔子和曾国藩的成圣背景。
先来看“圣人”孔子。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孔子处于著名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是全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诞生初潮,不约而同出现一批思想大家,包括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印度的佛陀都处于这一时期。从国内来看,孔子身处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大转型,从原始奴隶社会到农业封建社会转型,各诸侯国混战,思想上百家争鸣,各能人志士可以一展才华,孔子是这个阶段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再来看“半圣”曾国藩。曾国藩处于晚清,大清朝风雨飘摇,面对西方文化和炮弹的冲击,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转型——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型阶段,这段时期也涌现了无数爱国志士为中华救亡图存而奋斗,而“半圣”曾国藩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但王阳明却是很特别的存在,他所处的朝代既不处于社会动荡分裂的春秋战国(孔子所处时代)、魏晋南北朝、晚清民国时期(曾国藩所处时代),政局的动荡分裂能够为新思想的出现创造了空间;也不处在文化高度开放的唐宋,例如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峰(禅宗惠能、朱熹、唐宋八大家等都处于这一时期)。王阳明是处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最黑暗压抑的明朝,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王阳明依旧成为与孔子齐名的“三不朽”圣人,用他自己的人生轨迹验证了人人心中有仲尼,人人皆可成圣。
心即理
内心连接着天理,“心”和“理”是合一的。
王阳明的“心即理”与同为心学的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有相通之处。
乔达摩提出过“空觉不二”。“觉”就是我的本质,空就是世界的本质,乔达摩说我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是一个空觉不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自己的“心”切入进去,就通达整个宇宙。混沌学园李善友教授说,个体的觉性存在和宇宙的本体存在是同一个存在。乔达摩的“空觉不二”,李善友教授所说的个体的觉性存在和宇宙的本体存在是同一个存在,和王阳明的心即理,本质上是相同的。
关于心即理,“稻盛心学”有更为通俗的表达,稻盛和夫认为在人心的最深处,存在着“真我”,是心灵最为纯粹、最为美好的部分。利他之心、亲切美好的关爱之心,都是这个“真我”发挥作用的结果。这个“真我”,和创造宇宙万物的“宇宙之心”是一个东西。就是说,当达至人心最深处的“真我”时,就到达了与可被视为万物根源的“宇宙之心”相同的地方。因此,“真我”所发出的“利他之心”,拥有改变现实的力量,能够唤来好运,把事情引向成功。心即“真我”,理就是“宇宙之心”,稻盛和夫所说的“利他之心”也可以理解为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当我们“致良知”(达至人心深处的真我)时,也就到达了理(万物根源的“宇宙之心”)。
知行合一
什么叫知行合一呢?
“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说明知行本来合一,无可分割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内心的觉知,行是外在的行动,知行合一是内在觉知与外在行动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知行合一最好的状态就是心流, 心流是指我们在遵照本心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感知与行动达到完美的融合,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当我们带着心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即便是工作也是很美好的过程。
致良知
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每个人的“本我”,良知原本就在我们的内心中,我们只需重新让它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重新在我们内心建立起主体性,让生命回归它自身的本源之地。“致”就是找到良知的途径,途径就是自我反思内省,个体进行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我们的良知就会以原本的状态在我们的内心显现出来。
1、良知在心中
此前王阳明尊崇朱熹,遍求朱熹的书来读,并且践行格物的工夫。有一天想起儒者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对着庭中竹子去“格”,从早到晚仍不理解竹子的理,结果格到第七天卧床不起。因而慨叹,圣贤是做不成的,主要是没有圣贤那样的力量去格物。后来王阳明龙场悟道才明白,天下之物本没有什么可格的,格物的功夫只能在自身心上做。
于是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良知自在心中,而我们总想着向外驰求,这是错的。
王阳明还说:“人孰无根,良质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恨戕贼蔽寒,不得发生耳。”人们谁没有根呢,良知就是天种下的灵识之根,自然生生不息;但只是被私欲牵累,将这根残害蒙蔽,不能生发出来而已。
而到达良知关键在于“致”。致的第一步是警觉,就是我们首先得学会对自己的习气有所警觉。例如我们现代人慢慢地被社会习气所沾染,逐渐被外在欲求蒙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每天非常的忙,不断向外求取,每天想着怎么赚更多的钱,如何实现财富自由,如何去过更好的生活;小时候的目标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考上大学后找到一个好工作,找到工作后买房买车,然后组建一个家庭,然后再赚钱培养下一代。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外在目标,然后接着开始一个新的目标,每天都很忙碌,同时也很焦虑很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甚至过得像行尸走肉一般。
我们试图在事物中寻找自己,可是却从来没有真的成功,最后还让自己迷失在这些事物中。继而,这种对外的符号呈现,会替代掉“内在”(也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反过来成为驱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于是我们成为外在目标的奴隶,人生充满了焦虑和不满足。
世界上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是法国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小王子》, 据说总销量达到2亿册以上,仅次于钦定版的《圣经》。小王子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自己小王子,他象征着我们最本真的自己,他一直遵循自己的“良知”而活,我们小时候都像小王子一样倚凭“良知”行事,只不过随着我们年龄的长大,我们慢慢被外在欲求蒙蔽了。因此我们需要“致良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真正的快乐,想要过有意义的人生,就需要对这些外在的欲望保持警觉,内省自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和追求的。
2、良知的表达
当我们“致”有了第一步醒觉之后,然后接下来要依赖的就是良知本身的力量。王阳明之前一直向外求的时候,他发现根本找不到,但是一旦你在内心当中去依靠良知的力量,去知道良知能够去判断这件事情,这时候就发现它本身就具备极强的力量,把你带入到一个正确的循环当中。
良知的自我建立后,我们内心就有了笃定感,我们的行为就不会偏离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后遵从本心的需要去表达它自己,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例如马斯克的终极目标是要让人类移民火星, 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这是他的“良知”。他创立的SpaceX,特斯拉等各领域的企业,看似多元化,但都是经由他的“良知”外延展开的。虽然SpaceX和特斯拉早期时都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濒临破产,不被所有人看好,但他遵循“良知”而从未有过动摇,正是这种源自内心的笃定感让他坚持了下来,一步步走向成功,并且在2021年问鼎世界首富, 财富值是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总和。
总结来说,王阳明心学给我们最大的现代性启示在于,一切心中求,人人都可成圣。
1、一切心中求。我们想要的就在我们的心中,只不过现代社会外在欲求太多了,我们向外求取使得本心受此蒙蔽,于是渐渐迷失了自己。我们需要不断内省自查,找到本心,然后遵循本心去行动,这样人生会有笃定感,也能生活得更好。
2、人人皆可成圣。向外驰求成功,终究是一时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还需要时代红利与运气,当我们我们努力了却无法成功时很可能就陷入沮丧和躺平。但向内关照——致良知,人人皆可成圣,人人都可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当然不是外界所定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