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公元1644年,中国历史风云突变,波涛迭起,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一年,闯王进北京建立大顺政权;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入关。这一年,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那么,作为明末的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从1629年开始起义,到1644年攻打入北京,前期都很得民心,带领的部队也达百万之众。到了北京以后为什么只当了42天皇帝就兵败退出北京,胜利果实轻意被清军窃取了?
由当代著名明清史专家顾诚教授所著的《南明史》告诉我们,李自成的胜利果实被窃取,除了我们都知道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外,更与他本人的政治眼光、军事策略失误有很大关系。
一、闯王前期的胜利在于得民心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土地大量兼并,民生凋敝;关外防御松散,压制不住后金(满清)的崛起。天灾人祸之下,普通百姓无法维持生存,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赋”口号揭竿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很多知识分子的支持,起义军所到之处百姓欣喜若狂。
当时,明朝的大多数官绅们认为大明气数已尽,愿意归附大顺,当然也希望归附后,能保全自己利益。
二、政治环境利于闯王建立政权
在汉族官绅看来,李自成带领农民军起义建立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是正常的改朝换代,只要是汉族统治的天下,就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对于满清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因此,在民族大义面前,抗清的情绪是高涨的,是得人心的。
按我们现在的分析,明明各方面条件都是利于闯王的,那为什么最后闯王阻挡不了清军的入关呢?这与闯王的见识、谋略有很大关系。
三、闯王进京后都犯了哪些错
1. 政治底蕴薄,没有雄图大志
闯王是在明朝的统治腐败,赋税严重,百姓无法生存、官逼民反的环境下起义的,本意上没有太多的政治抱负。在攻打北京之前,没有规划好治理国家、稳定政权的策略。导致进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简单地建立政权,仍然延续打击官绅地主、保护农民利益的策略。
2. 政治经济策略未及时转换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放到闯王身上,最合适不过。建立政权后,要有人辅佐你治理国家才可以。治理国家,不仅需要民意,更需要有过管理经验的人,主要就是来自明朝的官绅来开展这些工作。
闯王这时候,应该做的是整顿吏治,轻徭薄赋。
接收了明朝皇帝的内帑,没收同朱明王朝关系密切的宗室、皇亲国戚、勋贵和太监的财产,充实军饷,做这些是正确的。
但是,追赃要有度。过去那些文臣武将是征战和追赃的目标。现在建立政权,当务之急,是要有人来治理国家,要让追随或投降的明朝官员看到利益和未来。
这个时候只要有反清意愿的,就要争取他们,拉拢他们,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才会为你所用。只有把这些在明朝没有发挥出抱负的官员团结到一起,结成共同对付满洲贵族的阵线,才能做到有效的对抗清廷。
然而,李自成没有调整政策,还是以农民利益维护者自居。那些官绅归顺李自成后,没能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是继续被追赃,这些官绅们心里已经怀恨在心。因此,只要李自成一有失败的迹象,他们便纷纷叛逃。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税赋政策,废除崇祯年间增设的一系列税赋,鼓励民生,才有助于生产的恢复。
如果说政治经济策略的茫然失措是因为政权建立时间短,未充分谋划,那军事上的失误就充分说明闯王对迎战清军的战略目光短浅,勇猛有余,谋略不足。
3. 军事战略出现重大失误
一是对清军入关的威胁麻痹轻敌。
军事上,李自成最大的失误是没有认清他最大的敌人是谁。他的着眼点只在同是汉人的吴三桂、黎玉田和高第等,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他一直认为与清军没有正确接触过,双方是共同反明的,彼此无冤无仇,可以相安无事。事实上,作为反明最大的两股力量,就代表着未来会成为竞争对手。明朝灭亡以后,肯定有短兵相接的一天。
二是对吴三桂的安抚工作不到位,给了满洲贵族与汉族官绅勾结的机会,导致大顺军处于绝对劣势。
吴三桂本是接受大顺的招降的,他所带领的辽东官兵一直同清军处于对峙状态。但在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任命时,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转而对大顺持敌对态度。有说是因为吴三军听闻父亲被大顺拘捕追赃二十万两白银,有说是误信全家被大顺军抄没,当然最有名的是他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将领所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了。
吴三桂的反戈一击,扭转了大顺和清军力量的多寡,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四、多尔衮的谋略高在哪里
与闯王相比,满清贵族为了入主中原,做了充分的准备。
1. 多年筹谋,明确目标
与李自成相反,满清入关则是蓄谋已久。皇太极在位的时候,对天下大势已有判断,认为明朝气数已尽,开始处心积虑利用汉族内部阶级拼斗谋取渔翁之利,筹谋入关策略。
福临继位后,摄政王多尔衮重用汉人,以汉人来对付汉人。决定大举伐明时,降臣范文程给出总体战略方针:
“盖以为明劲敌者我国也,抑则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
是以大顺刚入京立脚不稳,多尔衮即决定迅速出兵,攻打大顺。4月15日,清军行至翁后,意外遇上求助求和的吴三桂使者,多尔衮立刻以晋封藩王为诱饵,招降吴三桂。
随后,山海关一战,清军与吴三桂里应外合,联手作战,让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至此,清军开启了入主中原的关键一步。同时,以吴三桂为首的汉族官绅迅速形成了一股拥清派。
2. 笼络汉族缙绅,稳定清初政权
与李自成不同,清军进京后,在争取汉族缙绅上做了很多准备,明显技高一筹。
进京初期,多尔衮遇事多与降臣范文程、洪承畴商议,并且以为明帝复仇讨贼相标榜。进京后第三天下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商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著礼部、太常寺务帝礼具葬。”同时,接纳所有明朝、大顺的官员,原来是什么官职,还是什么官职。与满官一体办事。这一着特别灵,清政府求“贤”若渴的方针,奠定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很多人一辈子追求自己的才华或谋略能够得以实现,而不在民族气节上。因此,明朝灭亡,大顺没有雄图大志,像范文程、洪承畴这些明将,就纷纷投奔了清军,在清初对付汉人军队上,立了很大功劳。
3. 经济政策宽松,社会生产逐步恢复
在经济上,清廷实行维护官绅地主利益的政策,宣布凡被起义农民夺去的土地一律“归还本主”。同时把各地征收田赋一律按万历年间册籍,停征崇祯年间增收的辽饷、剿饷和练饷,并取消手工艺人的人身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人心,为后面的恢复社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系列的政策,让汉人们忘记了清军三次深入内地屠杀掳掠的残暴形象,为以后征服全国奠定了基础。
我们说学史明理,就是还原历史事件,找出背后隐藏的规律和道理。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管前期取得了多大胜利,越到最后一步,越要筹谋策划、审时度势,而不是大意轻敌、缺乏战略。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李自成进北京后,政治、经济、军事的一系列失误,与清军“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我们做好当下事何尝不是一种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