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想要成功很难,想要在这困难重重的社会中大展拳脚,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单薄。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总会得到他人有意或者无意间的帮助,不管帮助是大是小,对成功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些都值得深记,并且感恩。
一个公司成功上市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奖励创业路上一路陪伴过来的老员工,公司能有此成绩,离不开身后一起打拼的同事们。
如果领导者吝啬这些奖励,对于整个公司来说,人心涣散,弊大于利。而且这不仅仅在现代受用,在古代,皇帝都十分器重帮他打下天下的老臣们,一个朝代想要繁盛,皇帝英明的领导是首要,大臣们的帮助也必不可少,相辅相成,才能大放异彩。
提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脑海里浮现的就是"生性多疑、残暴无度",在历史上,朱元璋是出了名的“嗜杀”,就连许多大臣都难逃他的毒手,诛杀理由竟是“他们谋反,威胁国家统治”如此草率,就结束了多人性命。
不仅如此,他对岳父一家都没有手下留情,可见他的内心情感有多么淡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杀人魔头"。
在一次巡游中被一位破口大骂后不但没有降罪,反而把老妇人接进宫赡养,这一反转举动,让诸多人感到诧异。
外出巡游,被老妇人辱骂
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他曾多次外出巡游,在有一次巡游过程中,有一位老妇人当街拦住朱元璋,并对他破口大骂,这一举动吓坏了一众随行人员,都觉得老妇人此次难逃一死。
朱元璋被骂的不明就里,他并没有当场降罪于她,而是在之后的问话中发现了端倪,似乎想起了什么,并主动问老妇人问到:“你儿子是谁?”
在得知老妇人的儿子是韩成后,赶紧向老妇人赔礼道歉。他也慢慢回想起当年在千钧一发之时韩成替他赴死的经过。
时隔多年,往事浮上心头
朱元璋是贫农出身,小时候放过牛,为过僧,乞过讨。
1352年,郭子兴红巾军发动起义,这时天下大乱,朱元璋便脱下袈裟,只身投靠起义军,开始奋斗之路。由于胆识过人,他很快在战场上崭露头角。
在朱元璋攻打天下的过程中,有一大批追随者跟随着他,并对他忠心耿耿,韩成就是其中之一。
虽说文化程度低,农民的身份让很多人觉得朱元璋翻不起什么大风浪,成不了大事,但他果敢的行动力还是让韩成对他死心塌地的跟随,在韩成看来,朱元璋有能力成为天子,在大家的帮助下,朱元璋越战越勇,势力在迅速扩大。
在那个年代中,多方势力势均力敌,陈友谅所带领的起义军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一股势力,随着两方势力的慢慢扩大,陈友谅也成为了朱元璋最大的对手。
他们两个无时无刻都想杀了对方以绝后患。
而恰恰在1363年时,朱元璋军中爆发了内乱,这为陈友谅提供了可乘之机,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大战。
朱元璋的军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当时,陈友谅表示,只要朱元璋自刎而死,他将释放被俘的将士,为了保全手下性命的朱元璋打算舍生取义,用自己的性命换回军队,为军队保存实力,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为他报仇,虽然不舍自己的宏图大业,但为了将士,为了军队他不得不这么选择。
在这个时候,韩成主动站了出来,表示可以替代朱元璋赴死。
一直以来朱元璋都是韩成效忠的对象,他坚信朱元璋将来定能有所作为,军队也正是因为有了朱元璋的带领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一旦领导人死了,整个军队将受到重创,将来会如何发展谁都不得而知,他不想大家的努力就这么白费。
再者,韩成与朱元璋有着较为相似的外貌与身高,只有他替代才能骗过陈友谅的眼睛,所以韩成非常坚持。为了军队的发展,朱元璋不得不含泪同意。
韩成穿上了朱元璋的蟒袍玉带,毅然决然的跳湖自尽。
两人相似的身形样貌成功骗过了陈友谅的眼睛,朱元璋一死,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强劲的对手了,大业的成功就在眼前。
他们也遵守诺言,将所有的俘虏放了出来。
然而在陈友谅得意之时,朱元璋却暗中组织多方势力,打算对陈友谅展开新一轮的攻击。当时,陈友谅还沉浸在朱元璋已经死了的喜悦之中,所以攻击来得猝不及防,陈友谅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
打败了唯一的对手之后,朱元璋成为全国范围内势力最大的一支起义军。
没有韩成的牺牲也就没有如今的明太祖朱元璋,当然,他的成功更离不开那些为他出生入死的将士们。
朱元璋也是知恩图报的人,他成为皇帝之后,对将士们论功行赏。却唯独遗漏了奉献如此之大的韩成。
在回忆起这些之后,朱元璋羞愧难当,连连向老妇人道歉,立即下旨,将其母亲接进了皇宫之中好生照顾,并追封韩成为高阳侯。
在高阳侯府建成之后,朱元璋将韩成之母送回府中颐养天年。
朱元璋虽然暴虐无度,但是没有忘记自己的成功是如何来的,他善待那些用生命为他打下江山的将士们,也会为没有照顾好已故功臣的母亲而感到愧疚,事后知错能改,做出弥补。他深知,取得霸业的路上,正是有这些人的帮助,他才能登顶成功。
成功的道路是不易的,如果你哪天成功了,记得别独自享受,想想这一路上有哪些人给予了你帮助。
别把那些帮助当做理所应当,你应该感恩,甚至把感恩付诸行动。当然,得到帮助的同时也要积极给予他人帮助,这样我们每个人、整个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