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立碑写碑文,为何又下令“推碑、鞭尸”?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立碑写碑文,为何又下令“推碑、鞭尸”?

公元634年。唐太宗手握佩剑,像是握着对魏徵深深的仇恨!他大吼一声:“中书舍人!”“奴才在!”“写:魏徵目无国法,诽谤君王,立即赐死!”说罢,一掷宝剑。近侍朱光贵胆战心惊地捡起御剑,带着圣旨赶紧往魏家去执行命令。

这时,长孙皇后身穿朝服,珠光宝气、神采飞扬地出现在唐太宗面前。“皇上可喜可贺!”“喜从何来?”皇上摸不着头脑。皇后说:“你是明君,才有良臣敢于进谏,魏徵是国家良臣,万民之福。我代四方黎民百姓郑重恭贺!”

你知道那长孙皇后是谁?她是唐太宗的贤内助,更是唐太宗的智囊团中的重要一员,唐太宗对她既尊敬又宠爱。长孙皇后的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让唐太宗顿然醒悟,他既羞愧又悔恨。立即打马朝魏家飞奔,他要抢在时间前面,他要收回他的成命!

1坎坷半生 际遇明君

魏徵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投奔了父亲的好友斐员外。魏徵勤奋好学,年少便装了一肚子的学问。裴员外觉得这年轻人不错,于是把他的女儿许配给了魏徵。

当时隋炀帝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哪管百姓死活。各地官叛民反,都想推翻隋朝,重新建立新朝。魏徵入赘在老丈人家,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想干一番大事,无奈手无缚鸡之力,也没有后台。

好在魏徵脑子好使,想到了一个“曲线救已”的道路。他先是到道观去听到、演讲。慢慢地人越聚越多,于是在一个小集团中,人们推举他为军师。很快,他的才华被另一支起义军李密赏识,招到幕下,让他管理文案卷宗,掌握着集团的核心机密。然而李密起义失败。

此时李渊在儿子李世民的怂恿下也在太原起兵,成立了唐朝,定都长安。魏徵说服李密下属投靠了李唐。但大唐没有统一,李密部分手下仍然在各处造乱。魏徵自告奋勇地去各处安抚,说服李密余部降唐。

可是,魏徵在路上却被另一支义军窦建德部抓住。此时魏徵已小有名气,窦建德也听说了魏徵的能力,他爱惜这个人才,于是也把他招入幕下,又做一个书记员。

李渊父子势如破竹,很快窦建德部被攻破兵败,魏徵又重新回到长安。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是人才在哪里都吃香。还没见到皇上李渊,太子李建成便抢先一步把他留在东宫,向皇上举荐为“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学习的官职。),成了太子的座上宾。

此时的魏徵以为,在太子身边一定会成就一番事业,他决心为大唐、也为太子尽心尽力。他如鱼得水,给太子献计献策:如何发展自己的势力,怎样才能稳定太子的位子,如何周旋父子、兄弟之前,一次次帮太子化险为夷。

无奈,太子李建成是扶不上墙的阿斗,除了吃喝玩乐,还把后宫中父亲的妃子玩得溜顺。魏徵既 忠诚于主人,忠于大唐,又要辅佐劝说太子,可谓心力交瘁。

为李唐朝打下大半个江山的李世民也不甘于向太子称臣,于是在一次早朝时,李世民在太子必经之路玄武门埋下伏兵,杀死太子与弟弟李元吉,逼李渊让出皇位,即为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事变”。太子被杀,魏徵也被俘。李世民审问他:“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魏徵不亢不卑大声说:“如果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也不会有今天的祸。”

如此挑衅的话,李世民也包容了!李世民爱惜人才,有感于魏徵直言,他不仅没有治魏徵的罪,反而把他招入宫中封官重用。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号贞观。由于魏徵敢言,言之有理,被提拔为“谏议大夫”(监察官)。一个明君,一个良臣,拉开了“贞观盛世”的序幕!

2直谏不悔 助力盛世

由于长期的战争,贞观之初,国内民生困难,百废待兴。唐太宗年轻有为,他决心打造一个盛世唐朝。

唐太宗要在骊山阅兵。魏徵建议说:“大唐想要尽快治理,必须取消阅兵。目前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百姓希望安定,如果再大量地征男丁操练兵马,土地就没人种。不如开疆辟土,安抚百姓。”这可是说到点上了,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

魏徵只要有谏言,李世民虚心采纳,坚决执行。经过一系列措施和整顿,不出几年,民富国强,天下太平,各国派使臣争相来唐臣服,国家一片祥和。大唐盛世初见规模。

官绅勾结,鱼肉百姓是历代常有的事。有朝中大臣与地方官僚沆瀣一气,强占良田,强夺民女。唐太宗犯难了:让谁去调查?会不会官官相卫?魏徵毛遂自荐,亲自去调查。

但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魏徵曾是太子的人啊,他不会公报私仇吗?唐太宗也有些犹豫:涉及官绅这么个难题,他会秉公办事吗?

然而,一个月后,当胡子花白、一身干瘦的魏徵回到唐太宗身边,汇报他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时,唐太宗感动不已,甚至有些羞愧:如此拼着命忘我地工作,我有什么理由猜疑他呢?

魏徵提出:修改《士族志》,让官绅地位不再那么高,社会才能稳定。然而这件事会触及官绅多方利益,遭到各方阻挠。在明智的唐太宗为他撑腰下,魏徵硬是啃下这块硬骨头。

然而,唐太宗坐上皇帝的宝座时间一长,又因取得了一些成绩,便有些飘了:太平世界,该享乐了。但魏徵却不住地在皇上跟前劝说要居安思危。

洛阳宫是隋朝皇帝劳民伤财建成,是隋炀帝荒淫无度的见证,李世民接管时一把大火烧了,他警醒自己:要勤政爱民。但现在,他又要大兴土木,重修洛阳宫。魏徵立马引经据典,打消了唐太宗的念头。

唐太宗要出去打猎,部下已备好鞍马,又被魏徵劝下。

唐太宗嫁女儿,希望比皇姑长公主陪嫁的东西要多些,又被魏徵劝说,“长公主是长辈,哪有晚辈比长辈还丰厚的道理。”罢了,不增加了。

宫中女人盛行梳高发髻,插上鲜花,连长孙皇后也试了一次,被魏徵逮着,马上进言:“皇后的一言一行代表国家,上行下效,定会成风。前有楚王喜欢细腰的女人,宫中民间为了腰细饿死多少人啊!”又制止了。

看,从工作到生活,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唐太宗有些“怕”他了!

一次唐太宗得了一个五色的鹦鹉,喜爱得不得了。正在逗玩,突然远远地看到魏徵过来汇报工作,他赶紧把鹦鹉藏在袖子里。其实,魏徵已看到了,只是没说破而已。他就啰唆在这事那事地说,面面俱到。说得唐太宗有些不耐烦,又不便于发作。

唐太宗耐着性子,终于听魏徵讲完离去。赶紧拿出袖中的鹦鹉,可是它已经被闷死了,唐太宗袖子一甩,恨地骂道:“魏徵老头儿,你真不晓事儿,小心我治你。”

大唐正是有李世民掌舵,有魏徵这样的人鞠躬尽瘁地工作,社会风气才大大改观,百姓安居乐业,官绅有所收敛。历史上的“贞观盛世”得以呈现。

3几经沉浮 名 留青史

公元635年。又有奸人告发魏徵不尊重太子李承乾。朝堂上,唐太宗很生气: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这哪里把皇帝放在眼里?然而魏徵仍没眼色,在大殿上当着群臣的面仍在当面连珠炮似的批评皇上:“陛下,洛阳宫何时下诏停修?”

“征兵工作何时停止?”

“后宫人满,几时精简?”

“打猎能否节制?”

此时的李世民不再是贞观之初的李世民,他要面子啊,竟当着这么多文武官员的面!退朝后,他越想越气:魏徵什么都要管,放肆、骄横、倔强。李世民满脑子都是他的“恶”,他要杀了这个老头!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唐太宗赶到魏宅,魏徵刚写完奏章,正拿着御剑要抹脖子。唐太宗抢先一步:住手!他抓住魏徵肩头说,“朕对不住爱卿呀!现在,我把御剑赐给你,你以后上朝也可佩戴在身上,作为我的一个教训。”当看到魏徵面临死亡还在写的奏章《十渐不克终疏》,感慨万千!

公元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亲自到病榻前看他,把带来的女儿叫到跟前,对魏徵说,“我已经决定把公主许配给叔玉,与你结为亲家,来,看一看你儿媳吧。”然而魏徵已经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唐太宗对魏徵的去世异常悲痛,比他的太上皇老子死了还伤心。他说:“魏徵的离去,我少了一面镜子,国家失去了栋梁。”唐太宗亲自为他立碑并撰写碑文,而且宣布罢朝五日。

同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牵扯出了两个重量级人物。一位是太子师杜正伦,另一位是大将侯君集,他是朝廷的重臣。又有人进谗言: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推荐的,并且与魏征关系很密切。

太子谋反,唐太宗气昏了头。他处置了太子及两个重臣后,仍像一个杀红了眼的刽子手,眼睛充血:魏徵很可能是太子一党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时,他又发出一道圣旨让朱光贵送到魏府:夺其爵位,取缔婚约,推倒墓碑,开棺鞭尸。

为大唐呕心沥血地魏徵怎么也想不到,死后会有这样的结果!

公元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兵攻打高丽,结果大败而归。这时,他想到魏徵,感叹地说:“如果魏徵在,他一定不会让我去征战,如果没有这次征战该有多好呀。”哎!无限遗憾。临终前,他交代新太子李治:恢复魏家爵位,给魏徵重新立碑。

一代明君,一代良臣终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他们的事迹却广为流传。魏徵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谏臣,而且一生著书很多,比如《新旧唐书》,其中《十渐不克终疏》、《谏太宗十思疏》中,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被人们称为警世名言,直到现在还是人们做事的准则。

魏徵是唐代的良臣,他的直言不讳,他的忠心耿耿也是后世的榜样。

-END-

作者:梅舒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大唐,李世民,李密,魏徵,官绅,唐太宗,碑文,黎民百姓,太子,李渊在,消息资讯,李世民,李密,魏徵,唐太宗,太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大唐,李世民,李密,魏徵,官绅,唐太宗,碑文,黎民百姓,太子,李渊在,消息资讯,李世民,李密,魏徵,唐太宗,太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大唐,李世民,李密,魏徵,官绅,唐太宗,碑文,黎民百姓,太子,李渊在,消息资讯,李世民,李密,魏徵,唐太宗,太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