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说岳飞,必提两个标签:
第一个标签是岳飞那首声震古今的名词,即《满江红·怒发冲冠》。
有关该词,与它的主人一样,也是充满了争议。
其一是该词写作时间,有说写于1132年,有说1134年。
其二是该词到底是否为岳飞所写,后世提出该质疑的重要证据是——岳珂在编写的《金佗稡编》和《鄂王家谱》中,没有收录这首著名的《满江红》。要知道,岳珂系岳飞之孙,距离岳飞去世时间并不很远,如果此词系岳飞所写,他是应该会收录的。
虽然争议很多,但是大多数学者依然认为《满江红》为岳飞所写,并收录于岳飞有关的文集之中。
第二个标签,便是岳飞之死。
因为岳飞的死因比较复杂,加上民间的各种戏剧演绎,使得岳飞的死因,在中国民间、甚至华人之中流传甚广,便产生了各种以岳飞为主角的戏剧和小说,在这些古代艺术作品中,以《说岳全传》影响最大。
历史进入新时期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又产生了一大批以岳飞为主角的影视作品,比如《精忠报国》《十二金牌》《八千里路云和月》《精忠岳飞》等,当然论制作之精良票房之火爆,当然要属2023年的春节档电影《满江红》(导演:张艺谋)。
即便是时至今日的《满江红》,在剧情设计的时候,也基本都是为了娱乐和票房,当然这个票房,也基本就是大多数的演义所养大的民意。与历史真相,相去甚远,甚至关联不大。
所以说,想通过影视,比如《满江红》来了解那一段历史的真相,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历史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岳飞被冤杀,幕后凶手绝非秦桧,易中天教授在《风波亭》一文中也有探究,并且引经据典,指出陆游和文徵明早已证实。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来看一下。
在岳飞死因这一历史迷案中,有一点是确定,那就是岳飞的死,真的很冤。
为何说很冤呢?
因为我们都知道,岳飞是抗金名将,而且战功极高。这是确凿的,毋庸置疑的。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不仅能征善战,而且还带出了一支充满了个人属性的军队,叫岳家军。
该支岳家军,对于金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因此,在金人那里便有了一个说法,叫——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令人生疑。
《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有言: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那么岳飞作为南宋之将,本是宋臣。
既是宋臣,那么你带领的军队,也该姓宋,但是为何却姓了岳呢?
问题也便出在这里。
为了弄清岳飞的处境,就有必要了解他所处的朝代背景——宋朝,和其它朝代的区别。
大多数王朝,都是靠开国皇帝费尽辛苦,打下的江山,比如宋之前的唐、汉、秦,等等。
正因为打江山不易,一般都对军事比较重视,对于武将,即便是限制,也仍然给予了较高的地位。
但是,宋朝的江山,却不是通过开国皇帝赵匡胤打下来的,而是靠耍手段——陈桥兵变搞来的。
因此,赵匡胤对于手握重兵的武将,是心存芥蒂的,担心他们都学自己。毕竟这样的江山,比辛辛苦苦打,也来得容易得多。
因此,自宋建国开始,对于武将的控制和制约,便十分苛刻,甚至被列为家法传统,成为宋一朝历代皇帝的必修课。
在这样的体制下,更适合文臣的生存,因此宋一朝,文臣非常吃香,武将基本被边缘化,成为宋朝政治舞台上的配角。
如此背景,武将的生存要艰难得多。
一方面是武将擅长的是统兵作战,不擅长庙堂上的勾心斗角;
另一方面是自古文武不和,文臣更是借机对武将进行打压,尤其是在制定作战方略上,成了门外汉文臣领导专业人士武将,导致武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无法尽力发挥。即便战胜,功劳是文臣的,不幸战败,则只能自己兜着。
武将的问题,已不仅是统兵作战,而且还要学会察言观色去站队、甚至去领会复杂的朝堂政治风向。
如此险恶处境,宋之武力,如何强大?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岳飞所处的艰难时代之背景。
岳飞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当时,与岳飞同时期的手握重兵的武将有三人,分别是韩世忠、张俊、岳飞。
因为敏感的朝堂政治,他们三人都对自己的处境做了选择。
张俊选择了站队,既然自己不懂朝堂政治,那就干脆选一个朝堂上最有权力的人,跟着人家混,至少能保住脑袋。此人便是秦桧。
韩世忠性格耿直,不想归附在秦桧的门下,便交出兵权辞职回家,做了一个无业游民,闭门谢客。
唯独岳飞,还在率领着岳家军与金军大战,并且在中原一地,是不断取得胜利。
而这时候,宋高宗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心病。
此心病是宋高宗担心岳飞击溃金军,迎回自己的哥哥。
他的哥哥是谁呢?就是宋钦宗。
以岳飞的忠君爱国,他若从金军那里迎回宋钦宗,并维护宋钦宗上位的话,宋高宗大概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因为岳飞手握重兵,又能征善战,且人气极高。
如果站在宋高宗的位置一想,心里也是不禁一哆嗦。
那么怎么办呢?
是要胜利,也就是击溃金军,收复河山?
还是要帝位,即便是半壁江山的帝位?
人性都是自私的,对权力的迷恋都是痴狂的,也无怪乎宋高宗最终做出了一个选择,他选择了帝位。即便是半壁江山的帝位,可毕竟还是皇帝。
想继续稳妥的当皇帝,就得阻止岳飞的军事进攻,与金国议和。
如何办理呢?那就得处理岳飞。
怎么处理呢?当然,宋高宗不会亲自来办这个事。
他把这个事交给了宰相秦桧。
揣摩上意,自古都是文臣的必修课和专长。
秦桧,当然懂得宋高宗的意思。
于是,秦桧便安排大理寺卿周三畏和御史中丞何铸去负责审理。
可是,此二人审理了半天,什么证据没审到,岳飞一急,撕开衣服,露出脊背上的四个刺青:尽忠报国。
何铸便想秦桧汇报,这岳飞是冤枉的。
秦桧心里当然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可是他能怎么办?
他只好另安排监察御史万俟卨(moqixie)去负责审理。
此人也是官场老油条,揣摩上司的水平,也是炉火纯青——当然也知道这个事情的因由,审理不过是形式,上头可不管具体原因,他们只要结果,所以干脆就捏造罪名,往岳飞头上一扣,便上报了。
岳飞的罪名,便坐实了,那就执行吧。
岳飞被冤判,韩世忠虽然赋闲在家,但也看不下去,曾去找秦桧过问此事。但是针对岳飞的罪名,秦桧的回答是“莫须有”。
此三字,成为历史上最有名的罪名,在以后,将被历朝历代的人效仿。
但是,这个莫须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真不好解释,中文的博大精深又一次体现了出来。
可以解释为可能有,也可以是应该有,甚至是必须有,或者是不必有。
总之,这个罪名是空的,没有具体所指,但是却是有的。
也正因这个“莫须有”,杀害岳飞的罪名便按在了秦桧,以及万俟卨的头上,时至今日在西湖的岳王庙里,岳飞像前还跪着秦桧和万俟卨。
可是,在这件事上,是存疑的。
最大的疑点便是,秦桧为何要陷害岳飞呢?
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便是秦桧是金人之奸细,谋害岳飞,是为了实现与金议和。
此说,也非空穴来风,秦桧确实在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的2月15日,被金兵俘至北方,三年半后,即建炎四年十月初二,回到南宋。
就秦桧南归一事,与秦桧站在对立面、并且受到秦桧排挤的陆游曾做过记录,言及秦桧南归,实则冒了极大风险。说当时秦桧想南归,却不敢动身,后向金国的左监军完颜昌陈说南归之事。完颜昌说你想南归,就要做好回去被当作奸细的准备。秦桧执意要走,并说回去祸福,元帅不必担心。就这样,在完颜昌的默许下,秦桧带着全家人从金地逃走,回到了南宋。
一般而言,史学家对此记载,都认为比较可靠。
也就是说,秦桧杀害岳飞的这个动机,是不存在的。
明代的文徵明就此事的态度,则更为直接——“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他认为秦桧根本没有能力谋害岳飞,也没有理由谋害岳飞。
原因有三:
其一是岳飞对秦桧的权力构不成威胁;
其二是秦桧和岳飞之间,也没有深仇大恨的私仇。
其三是在岳飞被杀后,秦桧反而在经济上接济岳飞的子孙。
抛开盘根错节的历史迷雾,最终矛头指向只有一个人,那便是宋高宗。
要岳飞死的,正是宋高宗。
有关此一节,多处有载。
《宋史·高宗本纪六》所载为皇帝下诏赐死岳飞。
那么宋高宗为何要除掉岳飞,理由大概就两点:
其一是岳飞的军事表现,已经触碰了宋朝皇帝对武将制约的家法传统,功高震主,连所统帅的军队,都变成了岳家军,这可是大忌。身为宋臣,这军队应该是宋家军才对。但是,岳飞却忽视了这一点。
其二是岳飞克金,连战连捷,赢得太快,令宋高宗心生忧虑,即迎回宋徽宗宋钦宗,自己该怎么办?正如文徵明所写:
“徽钦既返,此身何属?”
毕竟一朝不能二帝,何况三帝呢,那么自己是继续做皇帝呢?还是退位,把帝位让给宋徽宗和宋钦宗呢?
自古,为了帝位,兄弟相残的事,可不在少数?比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好不容易到手的皇帝宝座,拱手让人,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或者说,是谁都不愿拱手让人的,即便是亲兄弟,也不愿给。
旁观者纵论的时候,轻松笑谈,当身临其境的时候,事可没那么好办。
古代囿于伦理道德的限制,皇帝的合法性极其重要,宋高宗这个皇帝的合法性就遭到过质疑,比如太学生陈东直言高宗就不该继位,赵构听罢直接把陈东给杀了。试想陈东对于赵构有啥威胁,不就是说了一句好些人不敢说的心里话,再试想岳飞被杀,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了。
说到底,岳飞之死,不过是岳飞和皇帝宋高宗之间的矛盾的结果,而秦桧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杀人工具而已。
自古心机最深莫过帝王,莫须有的杀人,有何奇怪呢?
只是如此杀人,保住了帝位,却保不住清名。
历史的迷雾终究会被拨开,真相终究大白天下。
参考资料:《宋史》《风波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