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的存在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民族薪火相传的力量,《史记》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大贡献,正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的正是《史记》。上至三皇五帝下呈汉武帝,司马迁将几千年的中国史凝聚成一本绝唱,填补了中国历史上许多文字的空白,至今流出的许多佳话都是源自于《史记》。
而司马光花费毕生精力所著的《资治通鉴》成为了史学上又一部著作,与司马迁的《史记》并称为“史学双璧”。在完成《资治通鉴》后司马光也已经花甲之年的老朽了,年轻时的司马光曾经砸缸救过一个小孩,事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在孩子们中口口相传,可是老师却对被救的小孩一字不提。
司马光的仕途之路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是北宋的四朝元老,是保守派的核心人物。公元1019年司马光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县令,以清白正直以及仁厚闻名于天下,是当时的有名的忠臣,他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因此给他取名为“光”。
司马光受其父亲的熏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事情要实事求是,做每件事都要诚实守信地对待。
司马光的仕途之路可谓是平步青云,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从一个七品官员升职到四品官员,司马光的仕途之路与庞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司马光二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庞籍作为司马光父亲的同窗,与其父关系非常密切,当然要对司马光多加照顾,庞籍便引荐司马光去翰林院任职。
翰林院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是当时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地方,唐朝的白居易等人以及宋朝的王安石等人都是翰林学士,也就是在此时,司马光的史学才能被不断的挖掘出来。
由于庞籍对司马光有着知遇之恩,因此司马光非常感激庞籍,庞籍也对司马光犹如亲生孩子般的疼爱,就在庞籍被弹劾时,是司马光主动帮助庞籍承担了所有责任。
大忠大义,横绝古今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交往可谓是更加诚实。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年间。王安石是司马光的政敌,如果没有宋神宗,王安石根本就没有机会进行变法,宋神宗即位的时候,北宋的统治已经出现了危机。
由于北宋的政治制度造成了国家冗官、冗费的现象,使得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庞大,作为朝廷中激进的官员王安石励志变法改革,解决北宋所面临的局面。
宋神宗是王安石的伯乐,同时也是保护司马光以及释放苏轼的人,是他守护住了北宋最后的尖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北宋的危机,改变了北宋当时的局面,但是改革的弊端也逐渐地暴露出来。
正是因为司马光看见了这些弊端,改革触动了地主贵族的利益,还助长了官员的贪污之风,并多次向宋神宗进谏此事,奈何宋神宗执意要改变北宋现状,虽然他欣赏司马光的才华,奈何王安石却在朝廷之中排挤司马光。
为了保护司马光,宋神宗给司马光安排一个闲职给他。正是因为这个机会,在宋神宗的庇佑下,司马光耗费十九年的时间完成了著作《资治通鉴》。
在二十四史之中,只有史记是贯通历代朝代的,而《资治通鉴》问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部可以参考的政治史书,有着集大成者的姿态,并为后世所赞扬,这是天地间不可缺少的一本书,也是任何学者都必须读的一本书。
奈何宋神宗驾崩后,王安石变法立刻被停止,相反以保守为主的司马光得到了宣仁太后的重用,司马光认为保留原有的政治制度,通过纲常伦理使得社会进行自救。
王安石被贬官后,郁郁不得志的他写出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在听到朝廷中有人议论王安石,他立刻站出来维护王安石,也曾给王安石写信道:“君子和而不同”。
司马光与王安石都是一心为了北宋好,想改变北宋的现状,奈何只是彼此之间的政治理念不同,司马光去世后,宋哲宗也是推翻了司马光的改革,然而北宋的党政却愈演愈烈,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年幼的时候极其聪慧,七岁的时候司马光便可以独自讲解《左传》,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在《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光与伙伴们一同玩耍,可是一个小孩玩耍时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因为水缸过于巨大,落水的小孩又不会游泳,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周围的小孩都惊恐万状,唯有司马光临危不惧的思索拯救小孩生命的办法。
只见司马光从地上拿起一块石头砸向了水缸,被砸的水缸瞬间破了一个洞,待水从洞中流出来后,落水的小孩也就得救了,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根据史书记载,这个被救下的孩子名为上官尚光。成年后的上官尚光从当年的小伙伴们的口中得知了此事,而唯独此时却与司马光失去了任何联系,为了报答司马光的恩情,修建了“感恩亭”纪念他们之间的点滴。
但是孩子们只知道救人的司马光,却不知被救的孩子的任何相关的信息。这是因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寓意的重点是告知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沉着冷静,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切不可墨守成规,临危不乱的处理问题。
如若故事的侧重点要写上官尚光的身份以及背景,那便是脱离了故事的初衷。更不必说此人在历史上本就籍籍无名,无甚作为,根本不值一提。
即便是他日后有着一鸣惊人的成就,老师或许会单独的讲解他,但是却不能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里侧重的提及他。
要符合孩子们的思维逻辑,也要让孩子们了解到这个故事的侧重点以及通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孩子们可以有更多的收获,明白其中的真正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