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历史?
除了以史为鉴,或“明史知兴替”这样看似高雅的情操外,也有对帝王将相雄图霸业的神往,进而升腾出换我来,会不会更好的幻想。
这是少年时的梦想,但等到真正长大,明白自身优缺,懂了人间事故后,往往又会残忍地发现,这梦想宛如梦呓。
那么读史地目的应该是什么?
答案是,收获激励,成长和提高!
以上如果都没有,你也会收获一份吹牛时的谈资和酒桌上拉近距离的话题。
基于此在看历史,就多了教育意义和成长,而这无数历史人物中,最值得学习的是谁?
(朱元璋)
在我看来,应有明朝传奇君王朱元璋一席之地。
朱元璋为何传奇?因为集草根、乞丐、和尚三个职业为一生,还能成帝王的,仅有他一个。
草根成帝王的,有刘邦、朱元璋,朱温,最凄惨的估计是奴隶出生的石勒。
乞丐成帝王的有两个,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高玮(北齐后主爱好扮演乞丐)
至于和尚成帝王的。
左思右想后之有朱元璋,如果将尼姑算进去的话,还有一个女皇武则天。
草根,乞丐,和尚。
这三个词就是朱元璋的前半生。
更传奇的是,这样一个人成了帝王后,还用宵衣旰食31年的帝王生涯,日复一日用心治理自己的国家,其中不择手段也让人叹为观止。
那么朱元璋到底怎么样成功的?
(沁园春雪)
这样传奇的人为何不能进毛主席《沁园春雪》中?我们继续看!
写朱元璋,要从1368年这个猴年说起。
在这一年,中国大地诞生了一个王朝也沉沦了一个王朝。
正月初四(1月23日)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同年8月,朱元璋委派徐达、常遇春,带领精锐北上攻克元大都(北京),元顺帝仓皇逃亡,立国98年的元朝落下帷幕。
王朝更迭后,朱元璋用自己前半生,写尽了一个广告语的深意:“没有不可能。”
这“没有不可能”背后,是朱元璋的政治传奇和他无与伦比的过人之处。
(朱元璋)
今日世界,是拼爹的世界,有个好爹横着走,没了好爹,波动走。
波动的好,上一个幅度。
波动得不好,那就乖乖隆滴隆了。
按今日标准,朱元璋是一个没爹可拼的人,不仅没爹可拼,还少年丧父。
出生于濠州(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的朱八八同学,是典型的苦孩子。
家里上数几代都是根红苗正的农民。
书香世家摸不着,农民世家妥妥的,也让朱元璋的少年只有一个字形容“穷”。
穷就算了,还厄运连连。
朱元璋16岁(1344年)就遭遇了磨难。
接连天灾人祸,让他完整的家庭成了过去时,旱灾、蝗灾、瘟疫弄的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弄的朱元璋父母、大哥活生生被饿死了。
一家人就剩下他跟他二哥两个人。
在艰难安葬父母之后,哥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顾无言。
走上绝路的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在17岁那年前往皇觉寺,苦苦哀求后,终于成了佛门弟子,摸着干干净净的脑袋,朱元璋除了无奈,也有庆幸,好歹有口饭吃。
可自以为找到铁饭碗的朱元璋不会知道,这厄运还没完。
当和尚才一个多月,饥荒蔓延寺庙,方丈一看不是办法,养不活大小和尚啊,就给他和所有门徒分派了一个好工作:化缘。
化缘是文雅的说法,不文雅说法是乞丐。
这是朱元璋人生除了“放牛”跟当“和尚”之外的第三份正当职业“乞丐”。
(和尚岁月)
年仅17岁的少年,职业生涯如此丰富,换今日看真稀奇!
乞丐这职业,朱元璋从17岁干到了20岁,也饱受了人间的疾苦和苛待。
世界是平的,也是不公的,但也有回馈。
这段日子,当帝王后的朱元璋记忆犹新。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见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这话真情质朴,说尽一个失去父母,孤苦伶仃的孩子,备受鄙夷和屈辱的人生。
可人生从来都是得失寸心,有得必有失。
虽然成了乞丐,游走在淮西大地上,但朱元璋学会了很多,他走遍名山大川,踏遍名都大邑,结识不少人脉,也磨练了厚脸皮和好心态,明白了坚韧和顽强,更懂了啥是智慧和胆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许说的就是这个理。
这就让朱元璋,在参加“红巾军”之前,就有了成就大业的非凡潜质,这潜质有少年老成,有精于人性,也有知己,知止。
随后日子,朱元璋又在寺庙蹉跎了数年。
25岁那年,他因为发小汤和的一封信,成了郭子兴义军中的一员,并且很快脱颖而出,成了郭子兴亲兵,并和老板养女马氏成婚,成了干女婿,当上了亲兵统帅
完成这一切,朱元璋仅仅用了四年。
这一路走来,郭子兴的提携功不可没。
但朱元璋真就是一个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庸才吗?当然不是!
郭子兴的提携或许至关重要,可被提携的人,要是没能力,不也是废物点心吗。
这里就要寻思朱元璋成功的根本了。
(争霸岁月)
这根本在我看来不过三个词:为人忠义、处事听建议、重视人才。
这也是很多人成功的关键,其中前辈,刘邦莫出其右。
没有义气,沛县群雄如何会跟随?
不听建议,这汉初三杰哪有发挥的空间?
不重视人才,如何成事?
刘邦如此,那么朱元璋如何做到?
首先看讲忠义。
忠义其实是两个词的概论,一个是忠诚,一个是义气。
这点上,朱元璋人生中的两件事有诠释。
按史料说法,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家放牛时,有一次实在太饿了,就带着汤和等几个小伙伴,将刘德家的小牛犊给杀了,美美的吃了一顿。
吃完后为了脱罪,他还聪明地将牛尾巴埋在地里,回去说小牛犊跑进土里没影了。
这做派,小伙伴心慌啊,于是朱元璋坦荡荡的说:一人做事一人当,你们不管。
这事干得特荒诞也特有义气。
朱元璋因此挨了地主刘德一顿打,失去了放牛娃的工作。
但丢了饭碗,吃了苦头的朱元璋,却收获了小伙伴的信任。
有事一人担,这就是领袖气质,或许这也是汤和在朱元璋加入义军后,职位更高却甘于鞍前马后根源。
从小就服这哥。
性格这玩意是天生的,自小就勇于任事,勇于担当的人,越长大越有领袖气质,当然更有江湖地位。
(同类人)
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和刘邦是同类人,他们适合混迹江湖。
少年故事之后,还有一件成年后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孤身救郭子兴。
郭子兴起义后占领濠州城,成了红巾军一员,但跟随一起控制城池的还有以孙德崖为首的其他四个元帅。
五人都是义军元帅,可地盘却泾渭分明。
原因很简单,郭子兴是地主出生,其他几个是农民出生,双方尿不到一个壶里。
这出生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也让郭子兴跟其他四个元帅矛盾重重。
矛盾累积之下,郭子兴的厄运来了。有一天在城中闲逛的他,居然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绑架了。
这群人很有意思,不要钱财,上来就打,打完了还将郭子兴关起来,一看就不是劫财,而是害命的。
消息很快传到了在外打仗的朱元璋耳中。
朱元璋大惊失色,一番分析就知道,肯定是孙德崖干的,就准备赶往濠州救主。
不少人都劝朱元璋,他们连你义父都敢绑,你去了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吗?
朱元璋一看并没有害怕,反而对众人大义凛然地说:郭公有大恩于我,现今有难,我若只顾自己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
这背后深意,除了有恩也跟时局有关。
郭子兴真要死了,自己这伙人咋办?这是冒险,也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就是朱元璋,为了恩情和背后的因果,甘于犯险。事后看,这犯险虽九死一生,却也有一线生机。
有勇有谋的朱元璋,在争取到元帅彭大的支持后,立马突袭孙德崖住所,自己亲自出马,掀开屋瓦放下绳索,救出了被绑在地窖中的郭子兴。
对兄弟讲义气,对上级讲忠义,没成功前的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人。当然后续的狗屁倒灶事,都是大势已定之后的顺势而为,跟初开始肯定不同。
(朱元璋的文臣们)
除了忠义之外,朱元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听得进别人的建议。
朱元璋这个人很奇特。
虽然是农民出生,但相较于其他义军草头王,他却有一个优秀的品质,那就是听得进意见还重视人才。
同时代群雄中。
陈友谅是出名的薄情寡义,贪财好色。
张士诚相对好点,却有迂腐之味,野心太小,安于现状。
唯有朱元璋,求贤重才。
在30多岁年纪,在人生争霸岁月,就懂了耳顺道理,至于后来成了帝王,不耳顺了,那是另一回事。
对待知识分子,朱元璋是求贤若渴。
每次打胜仗后,相较于其他人掘地三尺掠夺,朱元璋反而更关注人才收集,将人才视作最重要的战果。
这也让朱元璋的人才库步步扩大。
史书记载,朱元璋阵营最早的知识分子,是冯国用和冯国胜兄弟,这兄弟倆是当时的一等一人才。
老大冯国用,性格沉稳有谋略。
老二冯国胜,性格骁勇多奇计。
这两兄弟还是带资入股,投奔朱元璋时,就有不少人马,他们在跟朱元璋深入交流后,就用自己的智谋让朱元璋叹服无比,引为弘股之臣。
冯氏兄弟也不负朱元璋信任,在后续征战岁月,给了朱元璋无数帮助。
战略家冯国用,让朱元璋有了运筹帷幄的大脑,冯国胜在哥哥英年早逝后,接班跟随朱元璋决战鄱阳湖,灭陈友谅,克武昌城,降服陈理,击败张士诚,建立了赫赫战功。
(人才济济)
这兄弟俩投奔后,朱元璋阵营人才也是接踵而至。
公元1353年,朱元璋进攻滁州时,一个书生样貌的中年人找上门来投靠朱元璋,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善长。
李善长一见朱元璋面,就跟还只是郭子兴帐下军官的朱元璋说:你啊,要学习当年的汉高祖刘邦,要有气量,要有肚量,要看得远,要不乱杀人,要会收买人心。
这一番将朱元璋比做刘邦的话语,让朱元璋豁然开朗。
都开朗了,当然认可了李善长。
就此李善长成了朱元璋身边人,一路兢兢业业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成了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李善长的投奔让朱元璋进一步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也让朱元璋养成了一个习惯:多听读书人意见,让他们出谋划策,用集思广益和头脑风暴办法,拟定方略。
这一来二去,朱元璋打的越来越顺,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夏煜、孙炎、杨宪、秦从龙、陈遇这样的天才名士纷纷集合在朱元璋帐下,让朱元璋声望日隆。
日隆之后,朱元璋还不忘发掘大才,并且拉拢到了能左右天下读书人的两个大儒,徽州隐士朱升和“浙东四贤”之一的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
自那以后,朱元璋帐下有了文武之分。
文臣都是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精英,他们构筑了朱元璋的民意基础。
武将都是淮西精英和归附的豪杰们,他们铸造了朱元璋的武力保障。
民意基础和知识卓绝的见识,让朱元璋步步为营,淮西兄弟帮为核心的武将团队,也让朱元璋帐下凝聚力非比寻常。
文武齐备才有朱元璋的后来居上,在霸业中的最后胜出,奠定了明朝276年江山。
写到这里,可以总结下朱元璋的六个标签:草根、乞丐、和尚、忠义、听建议、重视人才。
草根出生,让他天然收获了大众认可。
乞丐、和尚职业,让他历经了人生磨难,也懂了人生真谛。
忠义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听建议和重视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朱元璋传奇)
这样的朱元璋,说一句传奇绝不为过,于是,另一个问题也来了。
伟大导师毛主席,为何在自己得意之作《沁园春·雪》中,将传奇的明太祖朱元璋排除在诗词描述的帝王之中咧?
《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红军从陕北渡黄河东征时的作品。
毛主席在一场春雪后,看着祖国大好河山被皑皑白雪覆盖,这心旷神怡景色,让毛爷爷诗兴大发,就有了佳作的诞生。
诗词之中,有祖国大好河山的壮怀描述,有帝王功业品读,有对奋进时代的期许。
一首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的诗词,完美诠释了毛主席的英雄气。
(毛爷爷)
这其中关于帝王的3句是这样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短数言,说了五个帝王,却没有明太祖朱元璋。
是明太祖够不上主席的标准吗?有几句评价或许分析出根源。
毛主席曾评价朱元璋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其次则朱元璋耳。
这是将朱元璋评为军事能力第二强帝王。
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从成就上看,是能上《沁园春·雪》。
由此可见,毛主席不让朱元璋上《沁园春·雪》不是能力问题,是诗词问题。
诗词是什么?是符合音律美的艺术创作,讲究,“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让人享受其中。
可诗词篇幅有限,如何用有限的语言,诠释想要表达的深意,是高难度考验,也因此,才有了古代诗人词人,为了一个字煞费苦心和“推敲”这个词的诞生。
(推敲的典故)
“推敲”啥意思?
比喻写作时逐字逐句思考的过程。
《沁园春·雪》这就是“推敲”之作。
作为词牌名的“沁园春”对于“对词”的字数、句数、韵脚、押韵,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按这要求,平声的唐宗和仄声的宋祖是一对,组合起来是平、平、仄、仄,读起来当然朗朗上口啊。
但要是换成了唐宗明祖会如何?答案是平、平、平、仄,这失了音律的美感。
这是音律上的原因。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毛主席收尾的那句成吉思汗也是原因之一。
这原因就是时间轴!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这一段历史顺序,涵盖了从秦朝到元朝的历史人物。
可明朝是在元朝之后啊!
要是突兀的将明祖放在前面,这时间线不就混乱了,不就有了瑕疵吗?
音律配合和时间顺序,让明祖失去了进入《沁园春·雪》的机会,但这是艺术创作后的折衷选择,并非朱元璋档次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