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他是二十四史当中“最烂”的一本,原因竟与朱元璋有关?

他是二十四史当中“最烂”的一本,原因竟与朱元璋有关?

一部史书的出现,代表着一个国家、一段历史最终盖棺定论,也打消“余孽”复辟的幻想。

前人演绎,后人修史。一部史书其实是后朝对前朝经验错误的归纳与总结,史书应客观公正,不应掺杂私心杂念,更不应该出现严重的疏忽与纰漏。

但,这里有一本书,可以说是漏洞百出,编排杂乱,似堆砌而成,缺乏严谨的逻辑,这就是明朝宋濂等修著的——《元史》。

元 史

那这本书中到底存在着哪些大跌眼镜的错误,让如此多的人诟病?出现这么多的错误是怎样的原因造成的?朱元璋是何许态度?让我们一起走进“最烂”的二十四史《元史》背后的故事。

一、《元史》出现的重大错误

了解过《元史》的人对这套书的评价十分的低,他所出现的错误可以说是让人笑掉大牙。纵观二十四史,作者存在着曲笔的情况,司马迁也逃不过自身对某人、某事、某物的喜爱与偏爱,但不会出现人、物、事或在时间或在名称上的巨大错误,而《元史》不然,草率到了一定的地步,但也十分无奈的纳入二十四史序列当中,弥补着元朝这一百多年的丰功与衰落。

《元史》的错误这里举几个比较大的方面来详述,其余过于枯燥将不再赘叙,这几个例子可以说是让人感到十分可笑,对编者的水平表示严重质疑。

(一)详略失当

比如《博尔忽传》,做为蒙古四杰、开国功臣之一的博尔忽的本传居然只有18个字,其文曰“博尔忽,许兀慎氏,事太祖为第一千户,殁于敌”,反而他的儿子月赤察儿篇幅不少。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其孙塔察儿的传记上,又出现了六十多字来描述博尔忽的生平。我在怀疑,当时的史官是否对文本进行过校对,这分明是没有校对,各写各的,前后逻辑失调,语序混乱。

博尔忽

(二)一人两专

在我们所读的史书中例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会有两人一传、五人一传、十人一传的情况,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国志—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传》等等,但是《元史》中居然出现了,一人两传的情况,从字面意思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含义,这样的情况粗略算大致有9处,例如:

《元史—列传》:八卷“速不台”,九卷“雪不台”;十八卷“完者都”,十九卷“完者拔都”

均为一人两传,最有意思的是该书编订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出现这样的错误竟无人发现,却也是一大奇迹了。

两人一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有更多的错误在这里就不再细述,例如:前后人名、地名错误;人物寿命错误;事件交代混乱等等,用

“随得随抄,前后重复,失于剪裁;又不彼此互对,考定异同,时见抵牾。”

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当然每一部史书都会存在细节方面的争议,但像《元史》这样的确是少之甚少。

二、《元史》漏洞百出的原因

任何事情不是无缘无故的,错误是难免的,即使是十分严重的错误也是有原因的,历史背景、上位者不重视、仓促、避讳等等。《元史》的问世事代表一个旧朝代的终结,一个新朝代的开创,说是划时代的意义也不为过,在这样一个“一百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大环境下,错误就孕育而生。

(一)朱元璋的政治目的。

开头我们谈到过,一本史书的“发行”代表着一个朝代的终结,《元史》的出现代表着元朝的灭亡,而身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为达到自己“奉天承运”的政治目的,不断催促修史工程的进度,以求尽快让自己名正言顺,而急于求成的结果就是“漏洞百出”,《元史》的问题,朱元璋要负不小的责任。

朱元璋剧照

(二)原始资料的匮乏。

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元朝秘史》丢失;《元十三朝实录》也对前四汗时期的情况记录十分不清晰;《圣武开天记》修订不清并后期丢失;《经世大典》《元一统志》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问题,由于元朝的统治范围有限,根本不可能插手处于西面三大汗国的事务,所以对这些封国的历史极其茫然,仅载内地各行省,而藩封及漠北、辽东、西域皆不详,完全忽视了元朝疆域外大汗的治国之事。正因为史源的高度匮乏,造成了《元史》的水平低劣,或许这让当时修史团队十分的头疼吧。

(三)修史团队的能力。

从修史的团队来看,存在较大的问题,并不是说团队个人能力不足,但是才在才不对位的情况。我们首先看看修史团队中有哪些人物:宋濂、王祎等共计16人,其余人士用钱大昕的说法:

修史者多为山林遗逸之士”或“皆草泽腐儒,不谙掌故,一见征入书局,涉猎前史,茫无头绪,随手挦扯,无不差谬。

山林隐士

这些人一是词华之士”, “本非史才,二是对元朝制度并不熟悉,三是对蒙语不甚了解,而真正对元朝典章制度熟悉的故元文臣如危素等反而被排除在列,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元史》的史源之一《元实录》就是危素力保下来的。

(四)避讳。

为了政治问题出现适当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例如,1354年,元军在丞相脱脱的率领下兵围高邮,分兵四出,攻打六合,《元史》载:“分遣兵平六合,贼势大蹙。”在六合对战的明军将领并未做出说明,而在《明太祖实录》载曰:“于是率师东之六合,与耿再成守瓦梁垒,元兵攻之急。每日暮攻垒,垂陷,复去之,明旦,复完垒,与战如是数四。”这是编纂者对避讳、舆论引导而隐晦了朱元璋打天下时和龙凤政权的关系,留下的一个漏洞,因此为了避讳外加工期紧张,出现错误也是难免。

三、笔者对《元史》的看法

为了更好的还原元朝的历史,《元史》后的文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多次的修订,弥补了众多遗憾,疏散了迷雾,让元朝的历史更加的清晰起来。

蒙古骑兵

当拿到《元史》这套书时,第一印象是,陌生,对故事的陌生,对人物的陌生,对事件的陌生,直译让蒙语含义失去了其中的韵味,但是依旧可以感受到,马背上的民族所带来的奔腾万里,一篇肃静之气,荒茫的沙漠,悠悠的草原,策马奔腾的气息直逼人心中的灵魂。铁骑之下,纵横万里,从东海至地中海,从南海至北冰洋,广袤的土地,尽是大元帝军旗。静默着,眼下满是肆意的驰骋烈马……慢慢的,慢慢的,脚步多了份踟蹰,歌舞升平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美好,伴随而来的确是纸醉金迷,中原这个大染缸,终有人会在此迷失,曾经是雄姿英发,如今只有失意与怅然。历史告诉我们唯一的教训就是,从来没有在历史中吸取任何经验教训,人们永远在这样的循环中摸爬滚打,却永远原地踏步,直至最终灭亡,这或许就是归宿吧。

蒙古铁骑

《元史》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上不一样的颜色,补齐了泱泱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小小的一粟,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它毕竟具备了正史体例,保存了全面的、系统的元代历史。我们应该看到的、学到的最终目的是修心,平静下来看到自身的短板,弥补它,而不是追逐其存在的错误,“不求甚解”正是我们读史的正确方式。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读史可以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领略更多的人生哲理,这也是我们真正追求的意义所在吧。

《元史》的修订故事就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环境下出现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粒尘沙,短短修史的188天,在五千年中实在微不足道,但也泛着微微光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朱元璋,错误,元史,团队,有关,一传,原因,情况,史书,消息资讯,元朝,朱元璋,元史,博尔忽,修史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朱元璋,错误,元史,团队,有关,一传,原因,情况,史书,消息资讯,元朝,朱元璋,元史,博尔忽,修史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朱元璋,错误,元史,团队,有关,一传,原因,情况,史书,消息资讯,元朝,朱元璋,元史,博尔忽,修史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