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保障机构和体系,虽然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但他们与其他机构相混淆,并没有形成独立机构,而且着墨特别少,负责机构叫什么都不知道。真正的社会保障机构是从佛教进入中国之后才开始建立的。
南朝齐武帝萧赜长子、文惠太子萧长懋和同母弟弟竟陵王萧子良二人都信仰佛教,心怀仁念,便建立了“六疾馆”。“六疾馆”同样没有确切时间,只是预估建立于公元492年之前。真正有明确历史记录的乃是鲜卑族政权建立的医署。
北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在501年建立了医署,负责给老百姓看病、给药。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元恪的父亲就是伟大的政治家孝文帝,而且元恪继位也充满了复杂性。
孝文帝改革是一场众所周知的汉化运动。孝文帝在公元499年33岁的时候病逝,次子元恪即位。元恪为啥能继位?其原因就是孝文帝对其大哥心生不满。
元恪的大哥、太子拓跋恂(元恂)因为天气热而穿了胡服,由此破坏孝文帝的“汉服”政策。为此,拓跋恂受到严厉训斥。元恂非常害怕,便从都城洛阳跑到了守旧势力的大本营、旧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孝文帝一听,更加生气了,因此,命人对其进行拘捕。拓跋恂逃到平城后,在守旧大臣们的撺掇下公开反对孝文帝。孝文帝正走在征伐南齐的路上,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召见元恂,亲自和弟弟元禧打了十三四岁的元恂一百多棍。元恂养伤就养了一个多月,之变便在平城被囚禁,497年15岁时被赐死。
次子元恪继位后继承并深化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因为其笃信佛教。在汉化同时,取消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对外积极扩展,对内则开始关注民生问题。所以,才在501年能有如此义举。
至此,医署制度一直流传下去,对后世影响达千年。从中央层面影响了太医院,从民间则有惠民药局。惠民药局从北宋末年开始出现,一直到清朝都存在。
中国自古就存在汉族和他族竞争的问题,从商周时期就有这样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更是混乱,我们汉族受到重大损失。这个历史不能忘记,但更不能夸大化描述。
我们也有民族间互相学习、影响的好案例。例如赵武灵王有“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汉化运动”。唐朝更是这种融合的典范!
自从蒙古灭宋、满族灭明、辛亥灭清以来,随着西方民族的观念的诞生,民国时期为了反对西方特别是日本利用“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激化民族矛盾。
包括梁启超、顾颉刚、傅斯年等历史大家在内的人根据我们中国的特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像什么“南北朝动乱”“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剃发易服”等,历史课本上又不是没说,用得着你每天无时无刻地重复、渲染吗?其实不是别人不知道,只是以此为借口破坏“中华民族”而已。
隋唐的慈善机构再次扩展为朝廷行为
隋唐时期,佛教讲究“三福田”信仰,例如《优婆塞戒经》。“三福田”包括福田和悲田,悲田就是慈善布施给穷苦人,那么你就得到了福报,而且是最大的福报。
隋朝既有“悲田院”的记载,那么,其行为必然隋朝建立之初或者南北朝末期。毕竟隋朝建立时间不长。例如隋唐时期的德美(585-648年)立志要继承师父的悲田、敬田。只不过因为上述原因,隋唐时期的“悲田院”到了唐武宗之后就收归国有了。
北宋建立后,继续继承“悲田院”性质的福利机构,例如在京师设置了东西福田院,1063年添加了南北,四院各能收养300人。然而,这些都并非系统建设。南宋时期更是零散,但因为其统治地区过小,根本无法代表中国朝代。
太平天国既有被夸大的功绩,也有被忽视的历史功劳
德日军事素质再高也枉然,战略短视下输乃必然
明朝税赋前低后高:徐学谟、高拱反对权力剥削与商业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