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隋朝与秦朝,两个“二世而亡”的比较

隋朝与秦朝,两个“二世而亡”的比较

一提到隋朝的“二世而亡”,我们就自然会想到,之前的那个秦朝,也是“二世而亡”的。

这就让我们可以将她们这两个朝代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对比性的研究。

那么,他们这两个朝代的两个“二世而亡”,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我们先说说她们之间相同的地方。

除了“二世而亡”之外,隋朝和秦朝还有四个地方,是相同的。

第一个就是,她们立国之后,马不停蹄地对外用兵、尽力扩张国家版图的行为,是相同的。

第二个就是,她们意图为本朝夯实全面发展的后劲,所以就大搞基础工程建设的行为,是相同的。

第三个就是,她们吸取历史教训,大力改革前朝政治体制的弊端,却因此“二世而亡”的宿命,是相同的。

第四个就是,因为大搞政治体制改革,她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就被后世的历史涂抹者们涂抹出一个“荒淫”“暴君”的形象,这个宿命,也是相同的。

在对外用兵方面,秦朝,是在北边驱逐匈奴、大修长城;南边也军民共进,经略南越。

我们今天的广西、云南,就是在秦朝的那个时候,给划入我们中国的版图的。

而隋朝的对外用兵,相比之下就是更多、更频繁了。

她是在北边降服突厥;南边深入到今天的越南南部,征服了越南的林邑;东北部驯服了契丹;东南部的海上,攻拔了琉球;西边,是攻破了以前从来没有攻破的吐谷浑;更远的西域方向,则震服了伊吾;更远的东北方向上,是三征高句丽,最后降服了高句丽。

在大搞基本建设方面,秦朝是完成了七大工程。

第一个,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万里长城。

第二个,就是关中平原到河套地区的直道。

第三个,就是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光著名的就有九条。

第四个,就是从四川南下,经宜宾、昭通,到云南滇池的五尺道。

第五个,就是广西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的灵渠。

第六个,就是阿房宫。

第七个,就是始皇陵。

这每一个工程,都是大的不得了的。

那么,隋朝,就是首先修建了两座都城。

一个,是在原来的长安城东南部,营建了新的都城——大兴城;另一个,是在古老的洛阳地区,又营建了新的东都——洛阳。

当然,与两个都城相配套的,也是修筑了一些驰道,和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设施——长城。

然后呢,就是修建了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所共同组成的隋唐大运河。

这个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北到北京,南达杭州,西至西部的都城——大兴城,总长达到2700多公里呀。

当然,这么大的工程建设,她肯定也是有一些现实性的目的的,那就是调运粮食,以及其它的一些战略物资。

所以,在这个大运河修建的同时,隋朝又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的粮仓,其中,每个粮仓所存储的粮食,都是在百万石以上。

1969年,洛阳地区的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一座隋朝时期的粮仓遗址,叫含嘉仓遗址。

这个遗址的面积,达到了45万多平方米,其中有259个粮窖,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数量达到了50万斤。

所以,隋朝虽然灭亡了,但她并不是因为灾荒、贫困而灭亡的。

他的灭亡,肯定是因为其它的原因。

是什么其它的原因呢?

那就是,政治上的原因。

隋朝,就是因为她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而灭亡的。

秦朝和隋朝,都是在政治体制上,相对她们的前朝,进行了大范围的伤筋动骨性的改革。

这个秦朝我们知道,就是把周朝的“封建制”,改成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取消了地方势力的拥兵权。

而隋朝呢,就是废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实行了“科举制”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而正是因为这个选拔官员制度的改革,遭到了他们隋朝整个官僚体系的抵抗,所以,才会在社会上出现各种乱象,导致各地发生叛变和叛乱,直到最后,发生江都之变,隋炀帝杨广,被他身边的禁卫军首领宇文化及、司马德戡、与裴虔通等人发动兵变杀死。

那么,为什么,隋朝会进行这个选拔官员制度的改革呢?

我们知道,这个“魏晋南北朝”时代,之所以长年战乱不休,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天下分裂。

地方上门阀地主的势力过于强大,导致代表中央政权的皇权衰落,门阀地主之间,就为了利益的争夺,而经常性地大打出手。

这个情形,就跟“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霸的情形,是一样的。

所以,秦朝统一中国,就改“分封制”为“郡县制”,以消灭诸侯,防止“春秋战国”之历史的重演。

那么,隋朝就肯定也是要想办法,消灭这些门阀地主,以防止“魏晋南北朝”之历史的重演。

那么,怎么才能够消灭那些门阀地主呢?

我们要知道,那些门阀地主,可不是一般的靠着努力生产,而暴发起来的毫无根基的新兴地主。

他们随随便便的哪一家,那都是有着几百年的深厚根基的世族大家,就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诸侯一样。

那么,他们这些世家大族,为什么都有几百年的深厚根基呢?为什么就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诸侯一样呢?

那就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叫作“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

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是承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的官僚选拔制度而来的。

所谓“九品”,就是将可以选拔为官员的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

所谓的“中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伯乐”,就是在这个官僚选拔的制度中,起重要作用的、向中央吏部推荐可用之才的那些人。

他们被称为“中正”,意思就是,他们在推荐人才时,要做到“持中守正”。

这个“九品中正制”的大体意思就是,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在中央任职、且德高望重的官员一人,为“大中正”。

“大中正”再推举产生“小中正”。

大、小“中正”产生之后,中央吏部,就向他们分发一份《人才调查表》。

这种《人才调查表》,将需要调查的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大、小“中正”在收到这份《人才调查表》后,就将自己所知道的各地的人才,按品级登记在这个表中,并加上自己的评语。

“小中正”在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就将《人才调查表》呈交到中央吏部,中央吏部就根据这个调查表,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那么,这种由大、小“中正”推荐官员的做法,就对这些大、小“中正”的个人品德,要求非常高;也要求大、小“中正”,要具有一种不被各种因素干扰的推荐环境。

但是,这两项要求,在实际上能够做到吗?

那肯定是做不到的。

所以,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什么呢?

就是在实际上,那些所谓的被推荐的人才,完全是根据被推举者的家世,来进行评定品级的。

那么,她就必然地造成了一个人才品级、及其任用上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就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导致拥有几百年根基的世家大族的形成。

而那些世家大族,作为那个时代的门阀士族,他们通过深入朝廷的官僚体系,把持了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也就成为了实力雄厚的一方“诸侯”。

对于他们来说,那些来去匆匆、根基不稳的中央皇权,就不过是前来化缘的和尚与乞丐而已。

他们掌握着先天优势,可以和中央皇权相妥协,也可以和中央皇权分庭抗礼,甚至还可以压倒中央皇权,直接去操控中央皇权,将中央皇权变为自己的傀儡。

那么,统一了中国的隋朝,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必须先改变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那个“九品中正制”的官僚选拔制度;就必须用新的“科举制”的官僚选拔制度,去让那些寒门子弟,取代世家大族的子弟,掌握中央乃至地方上各级行政机构的权力。

但是,这样的改革,肯定是要遭到那些门阀士族的反对的啊。

他们会怎么反对呢?

因为,在“科举制”还没有选拔、任命出新的官员之前,这个官僚系统,还是由他们那些门阀士族所把控着的。

这样一来,朝廷的这种的冲着那些门阀士族的命门而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在他们那些门阀士族,仍然掌控着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际上就是由他们这些门阀士族自己来进行的。

可想而知,这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既然你的改革对他们没有好意,是要他们自己革自己的命,他们还会对你的改革有好意吗?他们真的会去自己革自己的命吗?

所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们会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怎么做呢?

我们现在有一个网络成语,叫作“低级红,高级黑”,是吧。

这“低级红,高级黑”的意思就是,表面上,他非常拥护你的政策,他是在积极地执行你的政策,他对你表现得非常地忠心;实际上呢,他那是装出来的,他实际上是在有意地采用一种过度到极端的方式,使你的政策成为谬误,从而造成一个与你的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

那么,隋朝的那些门阀士族,不会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对隋炀帝大搞“低级红、高级黑”吗?

不论你朝廷怎样地小心翼翼、尽量完备地推出一个什么样的利国利民的政策,到了他们的执行层面,那就肯定都会被他们给你,整出一些幺蛾子来。

你要征发民工搞工程,或者是以税代工,他们就层层加码,搞得民众苦不堪言。

你要救济灾民,开仓放粮,他们就倒买倒卖,把国家的粮库搬空了,把私人的粮库装满了,但是,需要救济的灾民们,却还是得不到救急的粮食。

而他们所蓄意制造出来的那些祸乱,却是以执行朝廷政策的名义进行的,所以,这口锅,就要由朝廷来背,就要由皇帝来背。

所以,隋朝怎么会“二世而亡”呢?

她肯定会“二世而亡”嘛。

那么,秦朝和隋朝“二世而亡”之后,这个“二世而亡”的锅,肯定是要由她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主持者,也就是秦朝的秦始皇和隋朝的隋炀帝来背的。

但是,在历史的涂抹者们对历史的涂抹下,她们这两个朝代的“二世而亡”,却都不是因为秦始皇和隋炀帝的政治体制改革而亡的,而是由于秦始皇和隋炀帝的 “荒淫”、 “残暴”而亡的。

为什么要掩盖这个因改革而亡的真相,而要把锅扣到他们的“荒淫”“残暴”的个人品质上呢?

这当然是因为,那些掌握了历史叙事权的历史的涂抹者们,是历朝历代的士大夫们。

他们是历代社会里的强势者,他们当然是不喜欢改革的,他们更害怕历史上的后来者,会效仿前人的改革。

所以,他们就要对这些改革者的个人品质,进行各种各样的突出性的抹黑,以尽力地引导人们,把改革者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个人品德的败坏,从而淡化人们对于改革失败的这个真相的追究,淡化人们对于改革这种现象的注意力,抑制人们对于改革这种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好吧,上面是讲的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那么,她们的不同之处又有哪些呢?

我们也是来好好地捋一捋。

首先,秦朝被抹黑的,是她的开国者秦始皇;而隋朝被抹黑的,却是她的亡国者隋炀帝。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他们都是因为改革而亡,却一个是开国者被抹黑,一个又是亡国者被抹黑呢?

这当然是因为,秦朝的主要改革者,是秦始皇;而隋朝的主要改革者,是隋炀帝。

秦朝的改革者是秦始皇,秦二世胡亥,没有进行过改革,这个事实是明确的。

而隋朝的改革,从表面的步骤上看,是由她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开始,隋文帝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继续接力来进行的。

但是,实际上,隋文帝杨坚,只是走了个形式,他的形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这个改革的真正推动者,还是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

虽然,隋文帝杨坚,从建立隋朝开始,就正式设立了分科考试的制度,以取代那个不堪再用的“九品中正制”的制度,但是,那只不过是他所预设的一个长远规划,是为了给他的后来的儿孙辈们,所必然进行的分科考试制度,打下一个法理上的基础而已。

在当时的他自己的手上,他的这个制度,是并没有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的。

因为,他是通过和平的手段,从北周皇帝那里取得政权,建立他的隋朝的。

那么,他在和平夺取北周政权的过程中,肯定是要用到北周政权里的一批人,用到北周政权里的一批旧臣。

这就导致这些北周政权里的旧臣,都是他隋文帝手下的开国功臣,是隋朝的开国功臣。

隋文帝要稳定政局,就必须要重用这些开国功臣。

他虽然建立了分科考试制度,开启了科举考试,但是,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考上来的寒门子弟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进入到各级重要的岗位,去取代那些开国功臣们的位置。

那么,隋文帝死后,那些开国功臣,凭着他们的功劳和资历,加上他们的家族门阀势力,就拥有自己的实力,拥有自己的利益,他们会让隋炀帝撼动他们的实力,损害他们的利益吗?

他们会对隋炀帝心悦诚服、俯首听命吗?

而隋炀帝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他也不可能对他所管不住的、他父亲手下的那些旧臣无动于衷。

他一定要借助于他父亲所开创的分科考试这个制度,围绕他父亲所留下来的那帮旧臣,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

他这个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当然就是要清除那帮他父亲所留下来的旧臣,以及他们的门阀势力。

但是,我们要想到,他父亲留下的那帮旧臣,可不是几个人,也不是几个门阀地主,而是一帮人,是一帮门阀地主。

他们是从北周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个“关陇集团”。

这个“关陇集团”,是从上到下地垄断了整个关陇地区的所有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隋炀帝要跟他们这样一个庞大的势力集团作斗争,那个胜算的几率,其实是很小的;失败的几率,却是很大的。

我们来看一看,那个在“江都之变”中,杀死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宇文化及,是北周政权中的上柱国宇文盛的孙子,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的长子。

这个上柱国,是北周时期的中央最高武官。

北周时期,总共有八个人,被拜为柱国大将军,当时号称“八柱国”。

而左卫大将军,是北周的禁卫军统帅之一。

这个禁卫军,是负责保卫京城、保卫皇帝的。

它一共是两个统帅,就是左卫大将军和右卫大将军。

所以,你看他宇文化及的这个家世背景,很不简单吧?

他这就是属于典型的“关陇集团”哪。

他们这一家子,就是属于这个“关陇集团”的核心层哪。

所以,你们知道,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是嫁给了谁吗?

就是嫁给了他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

他宇文化及,就是南阳公主的夫兄。

而就是凭着这样的家世背景,他宇文化及,才年少轻狂,经常带着他的家丁,挟弓持弹,骑着高头大马,在首都长安的大道上急驰狂奔。

所以,当时的长安城中的百姓们,就称他为“轻薄公子”。

但是,他的年少轻狂,他的“轻薄公子”的名声,并不影响他的仕途升迁。

隋炀帝杨广当太子的时候,他就从宫廷护卫官,升任为太子仆,直接跟随在作为太子的杨广的身边。

而就是在给太子杨广当太子仆的这个期间,他是多次地因为收受贿赂,而被罢了官职,却又在不久之后,被恢复官职。

在杨广登基成为皇帝之后不久,杨广作为刚刚登基的皇帝,去巡视北方边境地区的榆林,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的那个地方。

宇文化及和他的另一个弟弟宇文智及,当时是作为陪驾,也是跟着去了的。

但是,他们在陪驾的时候,竟然违背禁令,私下去跟那边的,与隋朝为敌的突厥人做买卖。

所以,隋炀帝在得知情况后,就把他们囚禁起来,要按律处死。

但是,这时候,他们的弟媳南阳公主,却出面向自己的父亲隋炀帝求情。

隋炀帝就看在自己女儿的面子上,免掉了他们的死罪,把他们赐给他们的父亲宇文述为奴。

宇文述死后,他们就又被起用了,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宇文智及做了将作少监。

那么,我们有没有想到,这里面的翻来覆去的诡异之处呢?

这兄弟俩,明明是两个头上长疱、脚下流脓,坏透了的家伙,为什么他们会屡次被罢官撤职,而又屡次被官复原职,甚至还会稳步地升迁职位呢?

说是把他们贬为了奴隶,他们却是在自己家,给自己的父亲当奴隶。

这不可笑吗?这不就是个笑话吗?

可是,这个笑话,又到底笑话了谁呢?

这是笑话了隋炀帝,说明了隋炀帝,对他们这两个家伙,是无可奈何哪。

那么,为什么隋炀帝对他们这两个家伙无可奈何呢?

因为,他们的背后,是“关陇集团”。

这个“关陇集团”的力量,是隋炀帝不可抗拒的。

但是,隋炀帝是上前线,领过兵,打过仗的人,他不是软蛋。

他肯定不会接受这样的现实啊。

所以,隋炀帝为什么要从大兴迁都到洛阳呢?

又为什么要从洛阳游幸到江都,就是现在的扬州,然后又滞留在江都,甚至打算以丹阳,就是现在的南京为他的新的都城呢?

这其中的原因,肯定是不止有一条。

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不就是他要远离陕西,摆脱那个“关陇集团”的影响和控制吗?

“关陇集团”的基本盘,是在陕西。

隋炀帝离陕西越远,他身边的“关陇集团”的人,就会越少。

那么,反对他的人就会越少,他就越能够在自己的身边,聚集起更多的拥护自己的人。

但是,“关陇集团”,是一个由门阀地主们构成的庞大的社会网,这个社会网以陕西为基地,而撒向全国。

所以,不论他走多远,他都走不出“关陇集团”影响力的范围。

不论他在哪里发号施令,他的那些政令,都要通过“关陇集团”的那些人,去上传下达、层层执行。

所以,他越是与“关陇集团”对抗,越是表现出想摆脱“关陇集团”控制的欲望,天下,就越是会乱。

“关陇集团”,就会以他们所造成的这个天下乱局,来警告隋炀帝,你离了“关陇集团”,就不行。

如果你再不知悔改,那么,你就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隋炀帝之所以被抹黑,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改革者,他想要通过改革,聚集起寒门士子,去取代那些门阀士族所霸占的朝廷官僚系统的各级职位,以扳倒那个“关陇集团”。

我们再来看秦朝和隋朝的第二个不同之处。

这第二个不同之处,就是秦朝改革的目的,是消灭诸侯势力,消灭地方武装;而隋朝改革的目的,是消灭门阀地主,是消灭家族性的地方政治势力。

这门阀地主,和那种诸侯势力肯定是不同的。

诸侯势力,有自己的武装。

他们是依靠自己的武装,来和朝廷对抗的。

而门阀地主,没有自己的武装,他们不是依赖自己的武力与朝廷对抗,而是依赖他们对于朝廷官僚系统的渗透,依赖他们所掌握的地方政权,来与朝廷对抗。

就是说,他们就像一个寄生体,是紧紧地依附、寄生在朝廷的官僚机构之中,让朝廷像一个被寄生者一样,明明知道寄生者寄生在自己身上,在吸自己的血,自己却无能为力。

那么,为什么门阀地主们,能够寄生在朝廷的官僚系统之上呢?

这就是由于,朝廷的官僚系统,是一个智力运作系统。

在朝廷当官的人,是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干的。

这就需要朝廷选拔人才。

而在这个人才的选拔上,这个选拔人才的“伯乐”就很关键。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选拔人才,第一个,你要知道那里有人才;第二个,你这个选拔人才的人,自己要是个人才,你要有你的不受威逼利诱,唯才是举的品质。

那么,这第一个,“知道哪里有人才”,这一点就不容易做到。

她会受到门阀地主们的信息轰炸的干扰。

因为,门阀地主们,有的是钱。

他们可以上蹿下跳,四处活动,把他们的子弟,推荐到那些选拔人才的“伯乐”的面前。

而那些寒门士子,因为没有人脉关系,也没有钱四处活动,所以,即使他们是真的有才,他们也遇不到那些“伯乐”,他们也不能被那些选拔人才的“伯乐”所发现。

至于第二个,“选拔人才的人,自己要是个人才”,这一点就更加困难了。

个人的势力,必定是大不过集团的势力的。

那些门阀地主,为了使自家的子弟上位,那是上蹿下跳,四处活动,形成了一张关系网,把选拔人才的“伯乐”,给罩在这个关系网中。

选拔人才的“伯乐”,可以拒绝一个人,他能够拒绝这张关系网上所有的人吗?他能够拒绝这张关系网吗?

他得罪了这张关系网,以后,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混呢?

所以,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完善,就导致门阀地主们,像一个寄生体,寄生在朝廷的官僚系统上。

这是门阀地主们,没有自己的武装,却像有自己武装的诸侯势力一样,能够与朝廷对抗的原因。

我们再来看秦朝和隋朝的第三个不同之处。

这第三个不同之处,就是秦朝的改革,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的基础上的;而隋朝的改革,是建立在生产关系依然十分稳定的基础上的。

我们知道,在秦始皇进行从“封建制”到“郡县制”的改革之前,秦国,还进行过一次“商鞅变法”。

那么,这个“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当时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这个新的生产关系,就是地主和农奴之间的租赁性的生产关系,她优胜于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那种压迫性的生产关系。

所以,地主和农奴之间的租赁性的生产关系,必然淘汰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那种压迫性的生产关系。

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原因。

而这种生产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导致劳动者,由被迫劳动变为主动劳动;另一方面,也导致生产关系的主导者,不再需要使用武力成本来管理生产。

这么一来,地方武装,作为一个庞大的吞金兽,对于那些地主来说,就是真的没有必要,他们也养不起。

所以,秦始皇的这种政治体制改革,相对的阻力是比较小的,因为他没有侵犯到地主阶级的利益。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候的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呢?

她就是地主和农奴之间的租赁性的生产关系。

这种生产关系从秦汉发展到隋唐,是一步步走向成熟,非常稳定,是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没有转变成另一种生产关系的可能。

那么,为什么隋朝在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还会进行这种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政治体制改革呢?

这就是因为,虽然大的生产关系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她的小的生产关系是发生了变化的。

因为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的小地主破产成为流民,而大量的土地,则集中到少部分大地主的手上。

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也造成大地主的实力膨胀,使政府对地方,失去了约束管理的能力。

而进行“科举制”改革,将门阀地主从政府的官僚体系中剔除出去,就是抑制“土地兼并”,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措施。

但是,门阀地主已经成势,根深叶茂,他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朝廷的各级官僚机构之中,要想进行这样的改革,谈何容易。

所以,隋炀帝,死得不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都城,隋朝,地主,地方,洛阳,秦朝,门阀,改革,长城,消息资讯,宇文化,门阀,隋炀帝,关陇集团,生产关系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都城,隋朝,地主,地方,洛阳,秦朝,门阀,改革,长城,消息资讯,宇文化,门阀,隋炀帝,关陇集团,生产关系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都城,隋朝,地主,地方,洛阳,秦朝,门阀,改革,长城,消息资讯,宇文化,门阀,隋炀帝,关陇集团,生产关系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