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能够登上皇位,并用二十年的时间,把大唐打造成辉煌盛世,这一世伟业的建立,根本的原因就是李世民有一套高明有效的管理哲学,能够把身边的人才发挥到极致。
▍李世民在人才的发掘上,到底有哪些秘诀
李世民从武德年间算起,身边的人才可以说“谋臣如云、猛将如雨”,到了贞观年间,各种各样的人才,更是纷纷涌现,济济一堂。
李世民在人才的发掘上,到底有什么秘诀呢!
贞观年间,李世民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开始下了一道圣旨,由身边的封德彝,全面的负责向朝廷推荐人才,可是事情过去几个月之后,一个人才都没有见到,李世民很不高兴。
于是询问封德彝“为何没有人才被推荐”
封德彝十分委屈的说到“不是臣不尽心办事,天下实在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
李世民愤怒的说到“我们用人才,就像一个器物一样,只要有一个长处就可以。很多的朝代都治理得很好,难道是跑到别的朝代借的人才吗,是你没有知人之明,没有发掘到,怎么可以污蔑一世之人,没有可用之才。”
从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人才的定义“人才有长短,并不需要兼通”“取长去短、然后为美”这就是李世民选材的理念。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长。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善于发现每个人特长,然后让这个长处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每一个管理者,分配岗位的基础。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世界从不缺少人才,只是缺少发现人才眼睛”。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鉴别人才的长短的呢
李世民从战争的时候,就练就了一个识人的慧眼。当上皇帝之后,还经常召集大臣,一起讨论自己的优缺点。就像我们现在开总结大会一样,开展自我批评,从而能够准确地掌握,每个人优缺点随后在合理的任用,发挥他们最大的优势。
630年,李世民举办了一个宴会,酒过三巡之后,就让大臣开始互相评价。其中王珪的自我评价,李世民大家赞赏,他如是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静……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也略有所长。”
这一番的评价,李世民深以为然,其实这种做法,就是现代的“人才评价”,用人如器,首先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什么器。
李世民通过这种方法,熟悉每个人的优缺点,每个臣子的软肋都拿捏在手中,臣子更是心悦诚服。正是有这种弃短取长的做法,李世民才让所有的人才,都能各尽其用,进而打造出一支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朝廷班子。
第一,先说李世民的眼光,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提李渊征战沙场,就有很多的能人志士,全部聚合在他的身边。谋臣武将,可以说多的数不清,从征战沙场、玄武门之变、一直到称帝治国,从来就缺少过人才,各个方面都有擅长人才。
第二,李世民的用人策略十分新颖,他不仅自己能够看出每个人的优缺点,甚至还召集大家一起互相评价,让每个人从自身和别人角度,全面的了解熟悉自己。
不要小看这一个措施,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在以后的委任上,就会少了很多的麻烦,知人善用,人尽其用,避免了很多的权利相争。
第三,在驾驭下属的能力上,他更是高手。他任用人才,不分门第、不分前朝后世、不分身份,从感情上,就占尽了头筹。在权臣方面,既大胆的放权给他们,又能让他们把君臣理念,刻进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