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御寇以守备为主,攻占次之:松山战役对明朝靖虏卫防御体系的影响

御寇以守备为主,攻占次之:松山战役对明朝靖虏卫防御体系的影响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明代自腹地至边疆皆设卫所,以巩固统治。不同类型的卫所承担着不同类型的任务,设置于边境的实土卫所,不仅管理卫所的军政,而且兼管卫所辖区内的民政。

《四库全书》中关于靖虏卫的记载

靖虏卫是明代军事体制、军事防御的一个缩影。靖虏卫成立初期,依靠黄河布置防御,多次击败入侵的蒙古族,避免内地遭受敌人掳掠。

宾兔部落驻牧松山后,卫所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堡,完善其防御体系。万历二十六年,靖虏卫将士更是主动出击,参加松山战役,驱逐宾兔部落。

靖虏卫也是明代诸多政治制度和实土卫所参与地方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农业开发、水利建设、卫学开展方面,靖虏卫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靖虏卫的地方建设促进了靖远农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一、明代靖虏卫设置的背景与明代防御体系的建立

朱元璋在参考历代军事制度之后,吸取经验,创立了卫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卫所中,有一个严密的隶属关系,即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

明代四大名卫

卫所依次主要设置在京畿、沿海、沿边、民族地区,且卫所呈线性分布。

北部地区沿长城一线分布较为密集,其余卫所则沿内地与长城的交通分布,东南沿海地区卫所沿海岸线分布,西南地区的卫所沿交通线——河流分布。

在明朝疆域的西北地区,沿黄河防线的军事单元均为卫所,独有靖远一地为巡检司,这为蒙古人南下创造了便捷。

洪熙、宣德以后,明朝北部边境防御线内缩,而蒙古诸部相继兴起,南下侵扰内地愈加频繁。

朝廷和地方官员开始考虑加强防御力量。在正统元年(1436)明朝设置了靖虏卫:

“置靖远卫,领千户所五,百户五十,置九堡为所辖,属陕西都司。”

靖虏卫附近的明长城小考

自正统元年靖虏卫设立,修筑卫城之始,卫所的防御体系便开始陆续构建。

一部分是由卫所驻军和职官构成的防御力量,另一部分则是由卫所的城堡、墩台、边墙等固定防御设施组成的防御工事。

驻军的来源主要是士兵、谪戍军人、募兵等,还有附近卫所的协防军队。边患紧急之时,甚至抽调陕西苑马寺的丁壮参与防御,这从侧面反映出靖虏卫驻军规模不足以应对其防御。

宾兔部落驻牧松山后,频繁南下,卫所防御更加加艰难。明朝开始募兵以增强防御力量。经松山之役后,卫所驻军规模有所扩大。

卫所制度抵御外敌入侵

除武官外,还设立了文官。卫所下辖各城堡还设置有六房等机构和一批管理民政的官吏。建卫之后设立监收厅,负责监督卫所粮饷。

卫所还设有较多的掌管文书的下级官吏。据史书记载,靖虏卫前后任职少卿者八人,他们对靖虏卫的防御及地方开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面对防御机动性极强的蒙古骑兵,修筑边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成化间巡抚都御史马文升认为:

“御寇以守备为主,攻占次之。”

固原镇成立当年,总制秦紘设计并主持修建了固原镇边墙。边墙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固原镇北部。边墙修建完毕之后,即由各处城堡分段管理。

靖虏卫边墙走向示意图

在卫所设立初期,防御压力较轻,仅以卫所驻军足以承担防守之责。

宾兔部落驻牧松山后,防御压力陡增,卫所大部分城堡就修筑于此时,卫所防御体系亦在此时期内进一步完善。

明统治者陆续修建了永安等 15处城堡。各堡均分布于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之处。各堡屯驻较多兵力,发挥御敌安民之作用,且与三道边墙共同构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

明代靖虏堡旧址

此外,墩台也是长城整体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墩台主要负责传递敌情,白天点燃狼烟,夜间点燃柴草,利用火光将军情传达到指挥中心,从而快速做出反应。

墩台上会储备足够多的军事和生活物资,供守墩军防御与生活。

二、松山战役对靖虏卫防御体系的影响

松山地区大致位于今景泰、天祝、古浪一带。当时的松山一带水土丰腴,可耕可牧,对蒙古和明朝来说都是极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靖虏卫防守区域与周边形势图

隆庆元年(1568),松山蒙古开始侵犯内地:

“虏酋宾兔台吉等以千余入掠靖虏城、白草原等处,杀官军六十七人。”

隆庆三年(1570)宾兔等再次入侵内地:

“匈奴宾兔由塔尔湾渡河,寇打剌赤、蒯团山。”

松部还侵犯庄浪、中卫等地,联络河套、西海等部落,屡屡入犯甘、固、宁等镇。

万历二十四年(1597),明朝开始筹划收复松山,参加围剿的有甘肃镇官军二万人,防御警戒兵力约三万,还有固原、宁夏、延绥等镇的军队三万余人参与防御、堵截。

明朝卫所的军队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二十日,战役正式打响。最终明军直捣松山蒙古巢穴,松部四分五裂,失去松山。

松山战役之后,对于明廷来说,如何巩固松山防务,成为西北边防急务。万历皇帝认为:

“松山为诸虏窃据流毒两河,已非一日。督抚官分道出师,扫空恢复,功绩可嘉,以后作何修守,永固藩篱,令虏不敢复聚。”

他让群臣集思广益,以巩固松山地区统治。

松山战役之后,明朝在松山地区修筑了更多的城堡。卫所的防御区域大为增加,卫所防线由原先专备河北防御转移到守备松山新边——斐家川长城一线,形成新的防御体系。

明朝时期西北部的主要卫所

三、靖虏卫对地方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是帮助西北边疆防御外敌的作用。在靖虏卫设立之前,卫所官军们从未制定完美的攻守策略,守备官军懒惰成习。

当蒙古人渡河南下,卫所官军不仅畏敌如虎,且消极避战,致使人口、牛羊牲畜被掳掠。然而明朝两次成功的抵御入侵之敌,是靖虏卫发挥了防御作用。

卫所大多数城堡皆修建于松山战役之后,防御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新的边防修筑后,卫所完整的防御体系最终构建完毕。

明朝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卫所士兵

二是对驻军对黄河流域农业与水利的开发。 明代的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其中影响的便是最大军屯,凡驻军之处,皆行屯田之事。

为解决军饷实行屯田,每卫按照一定的比例拨军士屯田。军屯发展的同时,民屯也有相当的规模,民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军队的粮饷。

而利用黄河发展农业,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修建水渠。明代,卫境内边建设了多条水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了黄河水利的发展。

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卫学教育的发展。边卫虽地处边境,但驻有大量军队,卫所军士的家眷都居住于卫所附近。

朱元璋建立卫所制度

明廷规定卫所军士子弟也有受教育权利,军卫子弟的教育问题成为突出的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注重学校教育的发展:

“外卫设儒学,虽戎士之后,悉得而进身,俾读书以明理,学文以讲武。”

除文化教育功能之外,靖虏卫卫学作为靖远地区的唯一官办学校,承担着该地区的社会教化之责。明伦堂、名宦祠等卫学场所同时是主要的社交场所,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乡贤、名宦、乡饮宾介、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俱係纲常,风化攸关。”

具体事务由提调官同教官负责,卫学的提调官由都指挥、指挥等官兼任,后多委派文职官员提调卫学。

除卫学外,靖虏卫还设有社学。靖虏卫学与社学的设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结语

靖虏卫成立后,其作用首先体现在军事防御方面。靖虏卫作为直面河北蒙古人的固原镇卫所,其承受的防御压力不言而喻。

靖虏卫与其陆续修建的诸多城堡、边墙、墩台及驻军有机结合,构建成为防御体系。

依靠防御体系,多次成功防御入侵之敌,在抵御蒙古骑兵的南下、保卫边疆安宁方面作出较大贡献。

其次则是靖虏卫在地方建设方面的贡献。

靖虏卫通过开展军屯解决卫所驻军粮饷,而军屯的开展,为靖远农业开发起到了带头作用,同时带动了民屯及水利建设的发展,促进了靖远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次是靖虏卫卫学与社学的建设,不仅教育了卫所军士子弟与民众子弟,而且发挥了教化育人、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靖虏卫的边疆建设,揭开了靖远民地化的序幕,为靖远在清朝的民地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明经世文编》

《大明一统志》

《大明会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防御体系,内地,地方,明朝,驻军,部落,城堡,战役,固原,松山,消息资讯,靖远,靖虏卫,蒙古,卫所,松山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防御体系,内地,地方,明朝,驻军,部落,城堡,战役,固原,松山,消息资讯,靖远,靖虏卫,蒙古,卫所,松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防御体系,内地,地方,明朝,驻军,部落,城堡,战役,固原,松山,消息资讯,靖远,靖虏卫,蒙古,卫所,松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