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1644年,明朝遗臣不仅自己把头发剃光,还谄媚多尔衮:留头不留发

1644年,明朝遗臣不仅自己把头发剃光,还谄媚多尔衮:留头不留发

1644年5月的一天,北京城太和门下,一众大臣正位列两侧、毕恭毕敬。

就在此时,一个身材矮小、长相猥琐的人却孤身一人站在正中央,与其他大臣们显得格格不入。

原来,左侧的是清朝的王公大臣,而站在右侧的则是投降的汉人。

孙之獬虽是汉人,可是他却为了向摄政王多尔衮表忠心,早早地找了家剃头铺、将自己鬓角的头发剃了个干净,顺带着还让小伙计给他扎起一根又黑又粗的辫子。

原本以为,自己留起辫子,就能得到满人的青睐,可结果孙之獬却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这天早朝,孙之獬早早地来到太和门等候,闲暇之余还有意无意地摆弄两下脑袋后面的鞭子,显得趾高气昂。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和硕礼亲王的代善走了过来,用眼角的余光瞥了一眼搔首弄姿的孙之獬,十分蔑视地冷哼一声。

孙之獬见状,赶忙讨好般地凑了上去,弓着身子说道:“礼亲王吉祥。”

可谁知,孙之獬的热脸贴上了冷屁股,代善铁青着脸呵斥道:“你是汉人,应该站到汉人那边的队伍里去,往我们满人这边凑什么?”

一席话令孙之獬无地自容,只能讪讪地朝着右边的队伍走去。

可他刚想插进去,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却一把把他推了出去,言语之间尽是讥笑。

虽然范文程、洪承畴等人都是投降的汉臣,但他们依旧遵循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道理,自成年以后便没有再剃发。

可现如今,孙之獬竟然把自己的鬓角全部剃光了,甚至还扎起一根鞭子,这便让他们打心底里瞧不起。

嘲讽之余,洪承畴甚至还伸出手拨动了几下孙之獬脑后的鞭子。

“孙大人今天这副打扮好俊俏啊,明明是满人贵族的模样,偏偏往我们这群汉人堆里挤,这不是自降身段嘛。”

就这样,孙之獬备受排挤,只能孤零零地站在正中央。

孙之獬为什么要如此迫不及待地剃发表忠心呢?

他在朝堂之上、被满清两大官员群体排挤,又是如何找回面子的呢?

1

孙之獬是明朝天启年间的进士、也就是明熹宗朱由校统治时期。

当时,孙之獬刚刚30岁出头,才高八斗的他正值年少轻狂的年纪,自然颇有些意气风发的意味。

在参加科考之前,孙之獬在山东临淄县老家的乡亲们眼中,只不过是个只知道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的酸腐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正因如此,这30年时间里,孙之獬一直都是乡亲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可是对于这些嘲笑,孙之獬全当耳旁风,甚至还会嘴硬着回骂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622年,31岁的孙之獬带着家中仅有的几块散碎银子、背井离乡,朝着北京城赶去。

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是他唯一出人头地的机会。

好在孙之獬一路跋涉,终于在开考前几天赶到了北京城。

在为期6天的考试里,他把毕生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吟诗作对、治国之略,全部一气呵成,最终将那份写着满满当当蝇头小楷的考卷交了上去。

在之后等待考试成绩的日子里,孙之獬坐立难安,甚至就连晚上睡觉都是自己金榜题名的场景。

不久之后,皇榜终于贴满了城墙。

早就翘首以盼的孙之獬拼命挤过人群,手指着皇榜上的名字一个一个地寻找。

终于,孙之獬惊叫:“我考中了,我考中了!”

几声歇斯底里地吼叫之后,孙之獬犹如魔怔了一般,跑到街头大肆狂奔起来,嘴中还念念有词道:“以后我就是老爷了”,全然不顾路人诧异的目光。

是的,孙之獬寒窗苦读十余年,终于在他31岁这天考中了进士,这是对多年以来嘲笑自己的人、最好的回击。

可是,只知道读圣贤书的孙之獬哪里知道,一如官场深似海!

当时的朝廷官员们,大致分为两派:

阉党和东林党。

其中,阉党就是宦官集团,以大太监魏忠贤作为领头羊,手下集结了大批宦官以及文臣武将,势力极为庞大。

而东林党则是以江南地区的士大夫阶级为主的官僚集团,他们针砭时政、主张改革,自然而然地与阉党成为竞争对手。

可是,刚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孙之獬哪里懂党争的残酷?

当他刚刚得到一个翰林院庶吉士的头衔时,很快就受到了打压,究其原因就是他“两不沾”。既不是阉党成员、又和东林党毫无瓜葛。

在权力斗争的大环境下,想要保持中立、独善其身根本不可能。

所以,孙之獬在刚刚入朝为官的时候,没有背景的他不知不觉间就成了背锅侠。

最终,孙之獬屈服了。

想想自己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朝廷里安稳做官,然后荣归故里吗?

可是现在,自己从未惹是生非,却马上就要乌纱帽不保。

孙之獬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连夜给魏忠贤写了一封信、以表忠心。顺带着还在信封中夹了一张银票,那是自己做官以来攒下的所有家当。

果然,写了这封信之后,孙之獬的日子好过了许多,不久之后便被提拔为翰林院检讨,专门负责编纂国史。

不论走到哪里,早先还一脸冷漠的同僚们、现如今却对自己笑脸相迎,仿佛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手足一般亲近。

此时的孙之獬不禁感叹,投靠魏忠贤、加入阉党实在是自己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他哪里能想到,幸福来的快、去得也突然。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为膝下没有儿子,所以皇位便由弟弟朱由检继承。

和只知道摆弄木头的朱由校不同,朱由检有着一腔热血报复,他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阉党。

1627年8月,魏忠贤畏罪自杀,曾经权倾朝野的阉党瞬间分崩离析。

而孙之獬作为阉党成员,自然也未能幸免于难,被革职查办。

2

从堂堂朝廷命官沦为一介草民,孙之獬宛如一条丧家之犬。

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便定居在京城,整日以卖字画为生,并且时不时和往日的同僚们走动,希望他们能在新皇帝面前美言几句,好让自己再谋个一官半职。

可是十多年过去了,孙之獬为了疏通关系、前后搭进去不少银子,最终却都是石沉大海、一点音信都没有。

1644年,清军入关、并且攻入了北京城。

原本还怀揣一丝希望的孙之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感到心灰意冷,明朝都亡了,自己做官的美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无奈之下,孙之獬只能收拾行装,准备回山东老家避难。

可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却派人找到了他,并且将他重新带进了紫禁城。

重新走进这座熟悉又陌生的高墙大院,孙之獬只觉得脖颈发凉。他不清楚满人找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这次进宫是幸或不幸。

就在他战战兢兢、反复揣摩之时,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一处大殿内,一个留着金钱鼠尾辫的大汉就坐在面前,怒目圆睁地盯着自己。

瞬时间之,孙之獬被吓傻了,只觉得脑袋里一片空白。幸好身边的太监小声提醒道“还不赶快拜见摄政王”时,孙之獬才反应过来,噗通一声便跪在了地上。

而此时,孙之獬也理了理思绪,弄清楚了对方的身份,他应该就是摄政王多尔衮。

看着孙之獬唯唯诺诺的样子,多尔衮很是得意,如果所有汉人都像孙之獬那样识时务,那么大清早就一统天下了。

于是,多尔衮指着孙之獬的鼻子不容置疑地问道:“我清军刚刚入关、正是用人之际,早就听说孙先生你是个大才子,不知道可否赏脸来我们的朝廷做官呢?”

随着话音落下,多尔衮手拿尖刀便凑近孙之獬,一双尖锐的眼睛在他的脸上游荡。

孙之獬做梦都是想做官的,所以便迫不及待地磕起头来:“草民愿为朝廷鞠躬尽瘁。”

“好!”

多尔衮满意地点了点头,顺势收起手中的尖刀,当即便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

明朝时,孙之獬最高也不过是个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官员,没想到清军入关之后,自己竟然能当上礼部右侍郎,那可是正三品的官员!

高兴之余的孙之獬赶紧叩头谢恩。

从京城回家的路上,孙之獬难掩心中的激动,趾高气昂地迈着步子。

路过一间剃头铺时,他突然停住了脚步,看着里面的老师傅舞着手中的剃刀出神。

早在多日之前,多尔衮就曾发布过剃发令。

“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1644年5月2日,清军进入北京,明朝的官兵见大势所趋,便纷纷放下武器投诚。

于是,多尔衮便下令,凡是投靠过来的前朝官员、士兵、百姓,都要剃发。

当然,这个命令只不过是试探性的,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所以,那些投诚的汉人也基本持观望态度,并没有急着剃发。

可是孙之獬却不同,他自认为受到多尔衮的重用,就要坚决拥护他的一切决策。

于是,孙之獬心一横,便走进了剃头铺,声音洪亮地吆喝了一声:“伙计,给咱剃头,留辫子!”

3

孙之獬的头发剃了,脑后留起了一根辫子,底气也变足了。

所以在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他主动向贵为礼亲王的代善示好。

可他没想到的是,满人并不认可自己,甚至还遭受了同是投降派汉人的唾弃。

一时之间,孙之獬恼羞成怒。

当多尔衮跺着步子,一步一步走上台阶、随后转身坐在髹金雕龙椅的时候,受到羞辱的孙之獬眼珠一转,便噗通跪倒在地上。

眼下,多尔衮就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看着孙之獬唐突的样子,多尔衮心中很是疑惑,便问道:“孙爱卿这是要干什么?”

孙之獬赶忙回道:“启禀摄政王,微臣请奏。”

“眼下大清已平定天下,万民臣服,应当立即在全国推行剃发令。”

听到这个建议,多尔衮犹豫了。

剃发说起来简单,但想要突然之间改变汉人延续了几千年的束发传统,肯定是不容易的。

现在清军刚刚入关,如果在这件事上操之过急,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抗。

就在多尔衮犹豫之际,孙之獬一把撤掉脑袋上的官帽,露出了明亮的脑门。

“陛下,拒不剃发者,那便是假意投诚,其罪可诛!”

多尔衮没想到,孙之獬竟然第一个剃了发。

想到可以用剃发令来试探百姓们是否真心归顺,多尔衮也暗自点了点头。

随即,他不顾众人的反对,下达旨意: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就这样,在孙之獬的劝谏下,清朝统治者开始了对全国男性强制剃发的政令,来彰显自己作为征服者的权威。

此令一出,全国哗然,多地百姓纷纷反抗。

江苏省江阴县百姓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公然对抗负责监督剃发的清军官兵,遭到了残酷镇压,近20万人被屠杀。

因这场斗争持续了81天,故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而带头剃发的孙之獬最终也没能落得善终。

深受多尔衮器重的他开始在朝廷上展露头角,便在1646年携带家眷衣锦还乡、回到了山东老家。

而恰巧这个时候,一支农民军队打进了淄川县城,当他们得知孙之獬就躲在老家时,当即将他抓了起来。

最终,孙之獬被起义军折磨致死,尸首扔在街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带着,鞭子,满人,头发,代善,北京城,洪承畴,孙之獬,汉人,多尔衮,消息资讯,魏忠贤,阉党,孙之獬,汉人,多尔衮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带着,鞭子,满人,头发,代善,北京城,洪承畴,孙之獬,汉人,多尔衮,消息资讯,魏忠贤,阉党,孙之獬,汉人,多尔衮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带着,鞭子,满人,头发,代善,北京城,洪承畴,孙之獬,汉人,多尔衮,消息资讯,魏忠贤,阉党,孙之獬,汉人,多尔衮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