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南唐地跨千里,灭楚吞闽,为什么不能像宋朝一样完成统一大业?

南唐地跨千里,灭楚吞闽,为什么不能像宋朝一样完成统一大业?

自后梁建国后,中原便陷入到长达52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之中。在历史的发展中,统一的大业最终落到了北宋赵匡胤的肩上。在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的努力下,全国终于回归到统一。

而全国能重回统一,也绝对不只是赵匡胤与赵光义二人的努力。在北宋建立之前,这种趋势其实就已经酝酿了。

像五代中的后唐与后周,其实都是有实力、有机遇来完成统一大业的。但是,这两个朝代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后唐,后唐建立之初实力非常强大,西平前蜀,就证明后唐是有能力终结乱世的。

但可惜李存勖后期逐渐不作为,不仅宠幸宦官与伶人,还猜忌朝中大臣,最终酿成邺都兵变。后续李嗣源继任后,虽然很勤勉,但已经挽救不了后唐的颓势。

后周建立后,也曾一度出现过统一的曙光。像后周太祖郭威以及后周世宗柴荣都是前瞻性很远的君主。

他们继位之后,就大肆展开改革,革除了不少五代时期的陋习。在两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之下,后周一片欣欣向荣,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让南方政权瑟瑟发抖。

在实力积攒的差不多后,周世宗就开始了打破割据势力相安的局面。他先后三次进行统一战争,打败了后蜀、南唐等割据势力,夺取了后蜀秦州、汉中,以及南唐淮南十四州等地。

可惜的是,柴荣在进行统一大业的过程中去世了。不过,他这三次发动的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全国开辟了道路,为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就在郭威与柴荣的基础上继续发动统一战争。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过大旗,最终使全国重新统一。(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除外)

而在北宋统一全国后,不少人都发出疑问:为何不是南唐完成统一大业呢?

南方十国之中,属南唐面积最广、户口最多、最富裕。除此之外,南唐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对外战争中曾灭闽吞楚。巅峰时期,南唐拥有超过20万的带甲军队,是唯一能够和中原王朝抗衡的。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南唐一落千丈,最终走向了被灭亡的局面呢?

休养生息、保境安民,南唐成为十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是一个明君。他在任期间,实行保境安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位的七年间,一直休兵免战,积极的发展民生,积累实力。

这让南唐一跃为南方十国中最富有、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国富民强后,朝中大臣就向李昪提出用兵一事。毕竟统一,是每个人心中所属。

但李昪却迟迟不愿意用兵,继续实现保境安民的政策。一次,一个鹰派大臣讥讽李昪,说道:田舍翁怎能成大事呢?

这要换其他君主,这个大臣估计早就人头落地了。但李昪却很平静,没有生这个大臣的气。

一次在商讨政事的时候,李昪见到众人又在发牢骚后,就主动向大家透露了为何要一直保境安民。

当时,朝中大臣一致认为先灭掉周边小国,像马楚、吴越和王闽等政权。

李昪对此说道:闽国地贫而险要,即使发兵攻打,也不一定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果为了一块弹丸之地而大举出征,最后受到损失的一定是我们。

至于吴越,他们一直向中原政权靠拢。如果发兵攻打的话,势必会引起中原政权的敌视。到时候中原政权南下,我们岂不是要面临两难的境地?

这一番话说完后,大臣们都面面相觑,也终于明白了李昪的良苦用心。对于李昪来讲,他不想打没有准备的仗,所以一直以来养病蓄锐,希望等到实力强大的时候再起事。

毕竟后唐灭亡的时候,名将卢文走投无路,选择了归降李昪。李昪得知后特别器重,直接任命他担任要职。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探清对方的实力。

可见李昪是有恢复中原统一的雄伟心愿的,事实也证明,他的战略眼光和意图也是非常正确的。

但李昪死后,继位的李璟却将李昪多年以来的努力给白费了,不仅如此,还白白错失了一个可以统一中原的绝佳良机。

错过绝佳良机

前面提到过,李昪在任期间,一直在养精蓄锐,为的就是能够对付强敌。而南方政权中,最强的就是南唐,所以这个强敌自然就是北方政权。

总的来说,李昪的思路就是先灭强敌,再攻弱敌。临终前,他曾将李璟叫到床前,认真的叮嘱李璟:要和邻国保持友好的关系,暗中积攒力量,等时机一到,就剑指中原,这才是王道。

那么李璟听了么?很明显没有。他上位之后,就一改李昪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的政策,开始对外大举用兵。

他用兵的目标,不是中原,而是李昪曾多次叮嘱不能用兵的邻国。

公元945年,趁着闽国内乱之际,李璟派兵攻占了建、汀、漳三洲。不久后,南唐灭掉了闽国,并俘虏了闽主王延政。

闽国被灭后,吴越发现自己处于南唐三面包夹的局面,形势特别严峻。为此,吴越派出军队,开始与南唐争抢闽国地盘。

双方一共打了三年,都有不同的损伤。如果说谁的损失最大的话,那应该就是南唐了。因为在吴越的阻挠之下,南唐一直没能完成最初的战略目标,反而深陷到战争的泥潭。

而这只是李璟的第一次战略失误,第二次战略失误,是最严重的。公元947年,中原政权发生了一件大事,后晋为辽所灭。

这对于后唐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此时带兵入主中原的话,统一中原基本上是指日可待的。

但此时的南唐禁不起双线作战,最终,这个香饽饽被刘知远捡走,成立了后汉。而南唐呢,只能趁着这个混乱的时机出兵马楚。虽然最终灭掉了马楚,占领了湖南全境。但在不久后,又被马殷旧将击溃。

总的来说,李璟继位后,东打西打,最终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收获,反倒四面受敌。不仅如此,连年的战乱也给南唐带来了严重损耗。

试想下,就算李璟当时真的抽出一部分兵力入主中原的话,可能也坚持不了多久。毕竟此时的南唐国力已经开始衰败了。

想当年,李昪留下的是一个国富兵强的国家。但在李璟手中过一遍后,就立刻衰落。不得不说,李昪当时确实非常有眼光、有前瞻性。

当初他一直不愿意起战事,可能就是知道中原政权迟早会乱,所以等待机会。但可惜他去世的太早,李璟又是一个中庸的君主,不像李昪一样有深远的战略目光,最终失去了唯一一个可以统一中原政权的机会。

经历与吴越、马楚、闽国之间的战争后,南唐逐渐走向了衰落,不复当年强盛,也失去了可以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实力。

公元955年,新建立的中原王朝政权后周起兵伐南唐。在后周军队的强大攻势下,李璟只能派出使臣求和,并去掉帝号、甘愿称臣。

到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时候,南唐更加衰落不堪。当时失去长江天险的南唐轻而易举的就被北宋攻灭。

与吴越政权无法调和的矛盾

“二代君主目光狭隘,到处用兵导致国家衰败,从而导致错失统一的机会”的局面产生,也是有很多方面因素在里面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到军阀混战,或者分裂割据的时候。一些有统一愿景的人,都会采取先安定后方的政策。

像元末的时候,朱元璋就是先灭掉了南方的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方国珍等势力后,才进行北伐的。毕竟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放手去做大事。

因此,南唐如果想要完成统一大业的话,就必须要挑战吴越,将自己背后的这股势力给消灭掉,才能腾出手去北伐。所以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李璟的意图也是非常正确的。

而五代的中原王朝也都看出南唐的实力,害怕南唐统一南方,从而进行北伐。于是不断与吴越、马楚政权交好,对南唐形成三面包围的局势。

这个包围态势,也确实有力的牵制住了南唐,使南唐统一中原的战略构想一直难以实现。当初李昪之所以不愿意用兵,而是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可能也是因为看到了这点。

总的来说,这也不能全怪李璟,只能说南唐的地理位置太尴尬了,可谓是腹背受敌。

这款里在补充一点,南唐虽然有实力,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统一中原大业的。具体就体现在人口上,南唐全盛时期,境内有103万户、500万人。同时期的中原王朝政权有255万户、1277万人。

古代人口代表着兵员和赋税,人越多,兵就越多。而战争拼的就是消耗,南唐肯定是消耗不过中原王朝政权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昪,闽国,南唐,实力,后唐,政权,宋朝,中原,李璟,统一,消息资讯,李昪,南唐,中原,吴越,李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昪,闽国,南唐,实力,后唐,政权,宋朝,中原,李璟,统一,消息资讯,李昪,南唐,中原,吴越,李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昪,闽国,南唐,实力,后唐,政权,宋朝,中原,李璟,统一,消息资讯,李昪,南唐,中原,吴越,李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