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朝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开始,至今,海外华侨的聚集地就叫做唐人街。
唐朝的强盛体现在方方面面,政治上有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明君治世,文化上有李白、杜甫等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唐朝的开放与兼容并蓄使得唐朝出现万国来朝的盛景。
一批批政治家、文学家等人纷纷登场,共同造就唐朝的群星璀璨,在这其中,姚崇无疑是群星中明亮的一颗。
命中注定文曲星
公元651年,姚崇出生于陕州硖石的一个官宦之家,他在官衙长大,对地方政事耳濡目染,并受到父亲的开蒙与教育,从小便懂得一些处理政事的道理。
姚崇11岁时,父亲由于公务繁忙,四处奔波,导致重病缠身,客死他乡。姚崇与母亲将父亲的遗骨从千里之外送回家乡后,他开始经常外出打猎,并在稍长些后常年隐居山林,长期狩猎。
有一天,姚崇遇到相学家张憬藏,此人见到姚崇后,觉得他相貌不凡,气宇轩昂,日后必定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张憬藏将心中的想法告诉姚崇,告诉他是文曲星下凡,并勉励他日后勤勉读书,才能得到宰相之业。
姚崇心中大喜,随即感到自己的知识匮乏,于是从此开始废寝忘食地读书,并在7年后参加由高宗李治亲自主持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濮州司仓参军,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没齿难忘女皇恩情
姚崇一生侍奉过三位皇帝,他的第一任顶头上司便是武则天,这位女皇知人善任,励精图治,是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起先,姚崇前往兵部担任郎中,此时正值北部契丹人入侵河北,姚崇展现出极为高超的政务处理能力,使得兵部繁重的公务变得井井有条。
武则天看到姚崇高超的业务能力,非常欣赏,便将他擢升为兵部侍郎,还给予他直接参与朝政的权利,姚崇为感激武则天的知遇之恩,整日勤勉于朝,呕心沥血。
武则天执政前期,滥用严刑峻法,她任用来俊臣等酷吏,造成不少冤假错案,导致朝堂内外怨声载道,但无一人敢直接面刺武则天。
姚崇知道武则天十分开明,便直率地批评这样的政策,武则天听后非但没有惩罚姚崇,还赏赐他千金,并在后来将酷吏政治废除。
姚崇在武则天手下任职期间,两人对彼此越来越了解,姚崇对这位明君十分感激与敬仰,甚至还因为他对女皇的忠心逃过一劫。
神龙元年,武则天久卧病床,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宗昌两位宠臣,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儿子中宗李显。
政变成功后,姚崇作为发动政变的大臣之一,在朝堂上受到李显的封赏,被加封为梁县侯,张柬之等人兴高采烈,唯有姚崇显得不是特别开心。
当他在上阳宫看到退位后的武则天面容憔悴、老态龙钟时,顿时百感交集,竟控制不住哭出声来。张柬之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并责备姚崇,称他这一哭,可能要大祸临头。
姚崇坦然回答,说自己已侍奉女皇多年,今天看到她病态尽显,他心如针扎,才忍不住落泪,况且他跟随张柬之诛杀逆贼,只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而今天辞别旧主,也是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如果因此收到惩罚,他心甘情愿。
当天,姚崇就被李显贬到亳州做刺史,而张柬之等人则被封为王。但这些人享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武则天虽退位,她的亲信仍遍布朝堂,他们对张柬之等人充满仇恨,最终还以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报复。
一年后,这些人有的被贬,含冤而死,有的直接被赐死,只有姚崇因为那一哭而存活下来。
武家人觉得姚崇对女皇忠心耿耿,且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时,姚崇只是边缘人物,对他们构不成威胁,这才放过他。
励精图治创开元盛世
五年后,睿宗李旦即位,姚崇又被任命为宰相,他与另一位宰相宋璟一起同心协力,改革弊政,朝政又出现崭新的局面。
当时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干涉朝政,动摇太子李隆基的储君地位,为稳定朝廷大局,两个宰相冒着罢贬,甚至杀头的危险,毅然向睿总上奏,建议将干涉朝政的太平公主迁到洛阳居住,并将几个手握兵权的王爷派到地方做刺史。
睿总接受并执行了这三条建议,太平公主大怒,兴师问罪,两个宰相被戴上离间皇室关系的罪名,姚崇又一次被贬出京城,做地方州刺史。
先天二年,玄宗李隆基一举铲除了太平公主集团,全面执掌朝政大权,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此时的他急需要一个可以辅佐他朝政的能臣。
同年7月,李隆基利用渭水钓鱼的时机召见姚崇,姚崇为他上“十事要说”,这十条建议主要内容是如何治理朝政和各地,玄宗随即接受全部建议。
姚崇就被任命为宰相,随后又被命为首府宰相,从此,姚崇为大唐尽心尽力,革故鼎新。
唐朝各代君主与百姓皆信奉佛教,全国各地的佛教圣地数不胜数,王公贵族纷纷凿建佛洞以祈福。但自中宗以来,这些贵族建造寺庙的目的变成谋取私利,他们大肆建造寺庙,随意度人为僧尼。
一时间,人们纷纷疯狂地在寺庙中追名逐利,为贵族们进献自己的所有财产,只为成为僧尼,逃避国家的赋役。
姚崇发现佛教圣地已经变成利益交换的场所时,他开始坚决反对佞佛,发布关于清除假僧人、禁止建造新寺庙的法令。
开元年间,朝廷甄别出1万余假僧人,并勒令他们还俗,寺庙逐渐回归清心寡欲的特征,积压唐朝多年的宗教弊端终于得到了抑制。
开元3年,中原一带发生蝗灾,蝗虫飞过,寸草不生,这很快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稳定。此消息传到朝堂之上,群臣对此束手无策,因为人们认为蝗虫是天灾,百姓们不敢捕杀蝗虫,只知道祭祀求助上天。
姚崇上奏玄宗,以《诗经》和汉光武帝的诏书为依据,称蝗虫是可以捕杀的,而此次捕杀,不过是效仿先人的举动罢了,这对天和并无损伤,自然不必害怕天降惩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多的蝗虫都可以除尽。
玄宗和群臣被姚崇说服,于是玄宗立马下令捕杀蝗虫,而当命令到达汴州时,汴州刺史倪若水却不实施,他给朝廷上一奏章,表示蝗虫是天灾,应用修德来消灾。
姚崇看到此奏章后十分震怒,立即撰写一道严厉的公文批评倪若水,文中斥责他道:“现在汴州蝗灾严重,是不是因为你失德失职造成的,倘若日后蝗灾造成老百姓没有饭吃,你又该做什么?”
倪若水接到公文后不敢再怠慢,他随即号召农民一起灭蝗,最终灭蝗14万担,蝗虫尸体随着汴水顺流而下,场景壮观。
晚年时,姚崇百病缠身,他主动辞职,并推荐宋璟接任他,开元9年,姚崇病逝,按他的遗愿,家人为他薄葬,姚崇生前表示,厚葬是要不得的,这样会使后代福运耗尽。
姚崇一生呼吁勤俭节约,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当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后人竟十分清贫,一朝宰相的后代竟无半点家产。
姚崇是开元盛世的奠定者,自他以后,唐朝开始兴盛,并且到达了各朝各代前所未有的高峰。姚崇唐朝的贡献还体现在百姓身上,百姓经常把他的画像当作真神供奉,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也足以证明姚崇道德的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