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禑获得明朝册封
明太祖在对同高丽发展友好关系的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辛禑审时度势逐步断绝与北元联系后,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真正被明太祖册封为高丽国王,经历了为期十年的求封历程。起初,明太祖由于恭愍王被弑及明使被害而拒绝册封辛禑,从扼制辛禑到承认辛禑国王地位,是出于表达与高丽交好的诚意,彻底切断高丽与北元联系及维护辽东稳定等几方面的需要。
明太祖第一时间向高丽遣使告知明朝之立国,同时赠予书籍及布匹。对于高丽交纳元朝旧印、恭愍王请封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顺利将高丽国王纳入明朝册封体系。但是,随着孙内史等人被害及恭愍王被弑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使明朝对高丽产生负面印象。
造成明朝却贡、不接纳高丽使臣,甚至武力威胁等非正常局面的出现。而明朝此番作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以前近代东亚封贡体系准则要求高丽,巩固双方关系。在辛禑放弃与北元联系和奉行事大亲明路线之后,高丽也就达到了明朝的礼法要求。所以,明朝为了向高丽进一步释放友善信号,册封了辛禑。
辛禑虽然主动推动明丽关系发展,但是直到洪武十六年(1383年)为止,明太祖依旧警告辛禑“高丽臣事大明,不宜与纳哈出通好。”由此来看,高丽还没有彻底断绝与北元的联系,反而接待纳哈出所遣使臣。当时明丽关系时而发生摩擦,辛禑希望通过与纳哈出维持联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以,只要明朝不承认、不册封辛禑为国王,其就不会产生断绝与北元、纳哈出联系的想法,所以,册封辛禑是明朝瓦解北元与高丽关系的最有效手段。最后,明朝册封高丽国王,有利于辽东地区的稳定。恭愍王被弑不久之后,明丽关系出现重大裂痕,甚至在辽东地区一度出现过“高丽遗兵助北元”的传言。
加之明初高丽趁辽东地区出现权力真空,恭愍王向北扩张领土的史实,明朝不敢保证高丽不会出兵。而且辛禑即位之后,即便是定下亲明路线,洪武十四、十五年(1381、1382年)依旧或明或暗向定辽卫地区遣使刺探明朝情况,专任韩邦彦等人防备定辽卫驻守明军。
高丽的备边行动
高丽的备边行动为辽东地区得知后,甚至使其产生“鞑靼遣文哈剌不花于高丽,欲与攻辽,请遣兵救之”的认识。所以,对于明朝来说高丽窥探定辽卫和进行军事准备始终是一种隐患。如果承认辛禑的国王地位并将高丽纳入明朝宗藩体系,可以更好地掌握高丽的动向。从而增加双方沟通渠道,减少产生军事冲突的概率,有利于稳定定辽地区的局势。出于以上考虑,明太祖将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的事宜提上了日程。
辛禑为维护自身王权和高丽政局的稳定,同时维持着对北元和明朝的外交联系。北元中兴破碎后,辛禑曾遣使向明朝请求册封遭遇失败,却了解了获得明朝册封的条件。但是,辛禑对明朝所提出的贡品条件未予理会,洪武十七年(1384年)趁明太祖圣节遣郑梦周如京师贺圣节并请承袭和谥号。
当时,杀害明使、岁贡不足对明丽关系带来的阴霾,还未从高丽文人心中散去。从饯行郑梦周等人出使明朝时李穑所做作诗词来看,高丽对于同明朝建立友好关系摆出了诚挚的姿态,但心中又有一丝畏惧:同诸公送郑圃隐使节频年涉海波,忠肝义胆共嵯峨。天邪有命何关我,国耳忘家矢靡他。月窟才华擅丹桂,泮宫风化咏青莪。又参执政朝王去,皇帝如今正止戈。
当时两国关系紧张,而且高丽准备向明朝派遣使臣的日期离明太祖圣节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除去由于季风而不能赶路的时间,仅剩五十天可以赶路。但是从高丽到南京距离八千里,需要九十天行程。所以,高丽其他官员不愿出使明朝。郑梦周一行人接受改善明丽关系重任后日夜兼程,在明太祖圣节之前赶到了南京。
此次出行结果,虽说由于贡物不足而未能获得明朝对辛禑的册封,但是改善了明太祖对高丽的印象。明朝采取实质性的举措——允许定辽卫人渡鸭绿江,留在义州互市,以回应辛禑对外态度变化。
洪武十七年(1384年)闰十月,完全满足明朝所提出贡物要求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月高丽遣门下评理尹虎、密直副使赵胖到明朝谢恩,并且再次请谥、承袭。请赐谥表曰:赐谥实劝忠之方,显亲为致孝之本。玆陈危恳,庸黩聪闻。窃念臣父先臣颛,当圣上之勃兴,先诸藩而归附,钦遵正朔,谨守封疆,不吊昊天,奄辞昭代。若稽示终之典,敢请节惠之名。
伏望陛下垂日月之明,廓乾坤之度,特颁殊宠,以慰贞魂。则臣谨当效先臣之精诚,祈一人之寿考。请谥表中,辛禑重点突出了恭愍王在明太祖初兴时率先归附明朝,也正因此受到明朝册封的史实。同时称,希望得到明朝给予谥号“特颁殊宠,以慰贞魂”。
为了得到明朝册封巩固自己的王权,承袭表曰:建侯所以绥远,袭爵所以绍先,此帝王之常规,而人子之至愿。窃念臣禑爰从弱齿,遽丧严颜,念岁月之云徂,抚霜露以增感。第以藩宣之难旷,玆用呼吁之益勤,伏望陛下大度包荒,同仁无外,优垂景命,被及微躬。则臣谨当保民庶于一方,祝圣人之万寿。从辛禑所进承袭表的内容来看,对之前与北元取得联系怀有或真或假的愧疚心理。
辛禑之所以在表文中有如此表述,是因为希望将自己谦逊的一面表现在明朝面前,从而更快、更有效的取得明朝的册封。明太祖见高丽对北元、明朝态度产生变化,而且表文态度诚恳,所以最终同意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七月,明太祖“封禑为高丽国王,赐故王颛谥恭愍”两月后,明朝使臣国子监学录张溥、行人叚祐奉玺书、国子典薄周倬、行人雒英等奉诰命来到高丽。辛禑遣陪臣郑梦周、河崙等人迎劳于途中。
同年九月,高丽隆重接待使臣,表达对明朝册封的重视。作为该事件的亲历者,文人郑梦周赋诗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洪武乙丑九月,七站马上,次江南使张溥诗韵红旆飘飘列队长,使臣东下接梯航。路人奔走看纱帽,驿吏逢迎劝玉觞。惭愧囊中无秀句,陪游马上赏秋光。青衿胄事休相忆,来访边民慰所望。
张溥和叚祐带来的诏书中,明太祖再次强调高丽“今允虔诚,命承前爵,仪从本俗,法守旧章。既从朕命,勿萌寡隙以遂生。”通过明太祖的这段警告,不难看出明朝对高丽的不诚和反明态度还有所忌讳。也希望通过警告,使辛禑及反元势力在明朝册封高丽国王后,不再与其作对。如果辛禑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既有利于高丽自身的稳定,又有助于促进双方关系。
除了册封辛禑外,明朝使臣又带来了赐予王颛谥号的制书,其书中明朝对王颛做出“尔高丽国王王颛,生前怠政,务在逸勤,致使身遭凶陨,天命就沦,岁月云徂”的评价。
其中并没有因为王颛较早承认明朝统治的正统性,而给予较高的评价,反到批评其有所怠政。这一点也正好印证了高丽文人及朝廷在明朝建立初期,并未完全接受明朝,积极发展双方关系。虽然评价不高,但是看在辛禑多次恳切请谥,明朝赐谥“恭愍”。
至此,高丽达成了王颛逝世以来,得到明朝册封和王颛谥号的心愿。辛禑获得明朝承认后,高丽遣郑梦周到明朝请便服及群臣朝服、便服,同时请求减少岁贡。明朝向高丽索求高额的目的,是为了验明“三韩之诚诈”,以作为册封高丽国王的参考。
此时已经给予册封,这种考验已经不具有意义,所以同意了高丽的请求。而高丽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才获得明朝百官冠服,当时文人官员郑梦周曾赋诗表达对明朝的感激之情:上国崇文治,藩邦贺太平。圣恩荣贱介,朝服拜明廷。日照添袍色,风清送佩声。小臣何以报,忆载祝皇龄。
对于几经波折后才得到明朝册封的高丽来说,是一件盛事。明朝恩赐冠服,对于高丽文人们来说更是莫大的荣耀,使他们感到无以为报。但是,仅凭郑梦周的该篇诗句无法完全了解高丽文人对明朝的态度,还需进一步观察。
文人对辛禑的受封态度
辛禑被册封为高丽国王时,部分文人已经转变态度,对明产生了认同。更有甚者,早在明朝建立之初,便开始推动明朝与高丽宗藩关系的确立。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人能够跟随政治形势对明朝产生认同,而是依旧对元朝念念不忘或认同北元政权。文人们正是基于对元、明不同程度的认同,对辛禑受到明朝册封也产生了相异的态度。
此时的高丽王朝文人群体当中,绝大部分都对外采取了亲明态度。其中,郑梦周、郑道传、权近等人最具代表性。他们对高丽加入明朝主导的宗藩体系表现出积极接受的态度。郑梦周对高丽与明朝外交关系正常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一部分文人对辛禑接受明朝册封并未产生好感,但是绝大多数文人却赞同高丽接受明朝册封,所以辛禑选择顺应当时的大趋势。在这过程中不应忽略的是作为高丽国王的辛禑,在册封使臣到达高丽时却“与宦者及幸臣独不服,李沃以左常侍胡服呼鹰,从禑驰射。”
总的来说,该举为足以证明,当时的高丽虽已接受明朝册封,但是其内心并未完全认可明朝的统治,只是消极的对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仅如此,辛禑反明情绪进一步扩大,从不理会明朝恩惠变成了公开入侵明朝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