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正确的政策错误的执行结果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正确的政策错误的执行结果

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一项正确的政策往往会因实施政策的策略发生重大错误而导致全面失败,这就是前秦政权因淝水之战而迅速瓦解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

北方在两赵、冉魏实施的民族仇杀政策破坏下社会发生了大倒退,而一味偏安江南的东晋忙于协调内部关系,无暇利用这个恢复中原的时机。这样一来,北方的统一与和平还有待于一个具有正确民族政策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政权就是由氐族首领苻坚统治的前秦。

氐族的苻氏部落在西晋末年起兵,从原居住的略阳临渭向关中地区发展,在冉闵大杀胡人后一年,苻坚的叔父苻健占据长安,自称大单于,建立大秦国。357年,苻坚发动政变,废黜荒淫残暴的堂兄苻生,自己登上宝座,自称大秦天王。这一年,苻坚才19岁。

符坚以前的大秦国和当时其他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没什么两样,也实行胡汉分治,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很少有长期、稳定统治中原汉族人民的打算。苻坚则不然,他自幼接受汉族文化,史称“博学多才”,有“经济大志”。他在氐族贵族的支持下夺取权力后,推行改革。

在社会经济方面,发展农业生产,息兵养民。在政治上以中国周秦正统政治及文化传统的继承人自命,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儒学礼教。尤其是在民族问题上废除了胡汉分治政策,各民族一视同仁。苻坚极其注重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即位当年就下诏命各地推举汉族士人为官,而且任用汉族人才不拘一格,无论士族、寒素兼容并收,这样就大大扩大了前秦政权的统治基础。

在发动政变以前他结识了汉族士人王猛,极为欣赏,称之为“我之诸葛孔明”。王猛出身贫寒,小时候卖畚箕为生,自学兵法。东晋桓温北伐到关中,王猛前去拜见,一边捉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谈论天下大事,桓温很佩服。桓温退兵时请王猛一同南归,王猛知道在士族当权的东晋自己无法发挥才能,婉言拒绝。

苻坚以王猛为主要谋士,深信不疑。氐族贵族樊世看不起王猛,在朝廷上公开痛骂王猛,苻坚大怒,处死樊世。王猛任管理京师的京兆尹,几十天里处死横行不法的氐族豪强贵族20多人。苻坚赞扬王猛说:“我今天才知道天下什么叫法律,才知道皇帝的尊严所在。”王猛曾在一年之内连升5级,氐族贵族纷纷反对,苻坚坚持任用,并把反对者贬官。王猛最后官至丞相,主持朝政。这是十六国时期罕见的现象。对于其他民族有才能之士,苻坚也重用不疑。如前燕鲜卑族贵族慕容垂受排挤而投奔前秦,苻坚任命为大将,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苻坚的政策大大扩大了前秦政权的基础,前秦国力强盛,370年攻灭势力最强的前燕,376年又攻灭前凉、代国,统一了整个北方。苻坚雄心勃勃,一心要乘胜统一全中国。王猛死时,请求苻坚不要进攻东晋,说:东晋是正统所在,民心归附;鲜卑和羌才是秦的世仇,要先消灭他们。可苻坚并不把王猛的遗嘱放在心上,仍积极部署南进,在统一北方的同时,派兵占据长江上游的梁、益2州,经长期围攻后占领汉水流域战略要地襄阳,攻下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彭城,形成了进攻东晋的战略态势。

382年苻坚召集文武百官讨论大举进攻东晋,宣布可以征发97万大军由自己亲自指挥进攻东晋,说:“以我军强大的兵力,把马鞭投入长江都足以阻断江流,有什么天险可言!”然而群臣中除了一两个人外都纷纷反对,其理由有天上星象不吉、长江天险难以逾越、兵老师疲等等。苻坚实在扫兴,退朝后找来足智多谋的弟弟苻融商量,可苻融也反对攻晋,说进攻东晋“民有畏敌之心”,实际指攻晋不得人心。最后苻融讲了真话:“我国家本来是戎狄,东晋虽然软弱但是中华正统所在,上天不会让它灭绝。”

苻坚不以为然,说:“帝王的气运没有一成不变的,谁有德上天就保佑谁,刘禅不是汉朝的正统吗?还不是被曹魏灭掉吗?”实际上王猛、苻融所说东晋为正统的说法,只能更加坚定了苻坚攻晋的决心。在他看来,正因为东晋小朝廷的存在,才使得北方汉族人民心存观望,消灭东晋就可以取得正统地位,从而赢得汉族地主阶级的全面合作,进而实现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同化。为此他不灭东晋,寝食难安,终于“圣心独断”,决定倾尽全力一举攻灭东晋。

在前秦强大的压力下,东晋政治局势趋于内部和解,一致对外。野心勃勃的权臣桓温恰好在东晋丧失长江上游的那一年病死,继任的是他的弟弟桓冲,在迫在眉睫的威胁面前,桓冲与其他的世家大族和解,主动让出兼任的扬州刺史一职,让谢安、王彪之主持朝政,而王、谢也予以报答,在桓温的侄子相豁死后,请桓冲继任执掌长江中游地区兵权的荆州刺史。

这样桓氏、王氏、谢氏这3家东晋势力最大的大族(另一大族庾氏在这之前遭到桓温的沉重打击,一蹶不振)组成了前所未有的联合阵线,王、谢同掌朝政,谢氏掌江淮地区的兵权,桓氏掌长江中游的兵权,积极组织防御。谢安的侄子谢玄指挥江北军事,招募江淮地区的骁勇之士组建军队,由勇将刘牢之统率。因谢玄出镇的广陵当时与建康相对而称北府,这支军队号为“北府兵”。

北府兵并不是新兵新军,实际上是将原来活动于江淮之间的各股流民武装加以收编而成。过去东晋朝廷对于这些流民武装是放任其自生自灭,北方军队南下,靠这些武装进行阻滞;没有战事时则既不供应给养,也不让他们过江,唯恐他们扰乱了东晋的偏安局面。现在谢玄把他们改编为正规军,由东晋朝廷负责后勤,原来的各股首领都任命为将军,士气大振。谢玄以北府兵为主力,和前秦争夺淮南地区,获得成功。

383年5月,桓冲以10万大军发起攻势,反攻襄阳,打乱了秦军的计划。同年7月,苻坚下令按十丁抽一兵的比例征兵,分4路大举进攻东晋:羌族将领姚苌率军从梁、益2州沿长江而下,汉中地区秦军沿汉水进攻荆州,幽、冀2州的军队进攻彭城。主力为27万骑兵、60余万步兵组成的大军,由苻坚亲自指挥,以融率25万人为先锋,从长安出发,沿洛阳、许昌、颍河一线前进,前后绵延近千里,进攻东晋淮河防线。

秦军大举人侵的消息传到建康,东晋朝野震动。谢安决定按东西两线部署迎敌,西线由桓冲指挥,东线由谢安的弟弟谢石指挥,先锋是谢玄,东线的兵力不过8万而已。为了安定人心,谢安在部署停当后还带着亲友去游玩。

桓冲担心东线战事,建议从西线抽调兵力,谢安却坚决不同意。桓冲对着下属叹气,说:“谢安不懂将略,派几个不懂事的少年御敌,兵力又不够,看来大势已去,我们要按着胡俗把衣襟朝左开襟了。”

苻融指挥的秦军顺利占领淮河南岸重镇寿阳,包围淮河要塞硖石,晋军硖石守将的告急信被秦军截获,苻融把信送给在400里外项城的苻坚,报告说敌少易擒,只怕他们逃走。苻坚大喜,抛开大军,只带8000轻骑连夜赶到寿阳。

苻坚派被俘的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去谢石处劝降,不料朱序乘机向谢石泄露军情,并建议原打算死守的谢石趁秦军主力尚未到达之际,速战速决。谢石遂派刘牢之率5000精兵突袭在洛涧的5万秦军,首战告捷,杀死秦军将领梁成及1.5万多秦兵。

苻坚在寿阳城头观望,见晋军阵营严整,把对面八公山上的树木也当成是晋军,说:“这也是劲敌,怎么说是弱旅。”谢玄指挥晋军沿淝水(即淮河支流东肥河)布阵,与秦军隔河对峙。他派人去挑战,请秦军略退,让晋军过河去决一死战。秦军将领都不同意,苻坚却说:“可以退几步,等晋军渡河至河中时,出动骑兵杀过去,肯定可以获胜。”苻融也表示同意。于是秦军向后撤退,不料一退顿时乱了阵脚,晋军迅速过河猛冲,苻融阵亡。朱序则在秦军阵后高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士兵乱作一团,纷纷溃退,晋军一口气追击三四十里,20多万秦军溃不成军,仓皇逃命,听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在追杀。秦军主力大败,各路军队也纷纷撤退,晋军获得出乎意料的空前大胜,

苻坚在淝水战役中了一箭,狼狈逃到洛阳,收集残兵败将还有十几万,伺机东山再起。可是就在苻坚回到京城长安的几个月里,前秦境内烽火四起:慕容垂借着巡抚河东的机会,在原前燕鲜卑贵族的策动下起兵反秦,重建燕国(史称后燕):原前燕贵族慕容泓、慕容冲在关中起兵,从东面进攻长安,也重建燕国(史称西燕);羌族将领姚苌在渭北起兵,自称万年秦王(史称后秦),从西面进攻长安;另一鲜卑族将领乞伏国仁在陇西起兵,也建秦国(史称西秦)。转眼之间,北方又陷入混战局面。东晋得知前秦内乱,乘机发兵收复失地,并攻略黄河以南地区。两年后苻坚被姚苌杀死,前秦政权沦为与其他割据政权并列的小国,在394年灭亡。

淝水之战是十六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也一直是历代兵家推崇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这一战役直接导致强盛一时的前秦瓦解,说明南北统一的时机还未成熟,即使是北方的统一也还处在不稳定的状态。南北政治、军事力量对比的天平趋于平衡,从而确定了南北分裂局面的长期保持。

历代史学家们大多认为前秦之所以一战而垮,关键在于苻坚没有接受王猛及苻融的建议,没有诛杀慕容垂及姚苌等原前燕的贵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然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这些人和曹操一样,不过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已,如果苻坚治国有道,这些人都是苻坚的能臣。苻坚的失败主要是屡战屡胜,“民疲主骄”,以骄主御疲民从事远征而失败,造成能臣转为奸雄的机会。从历史的高度来分析,司马光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前秦在淝水之战后分崩离析,并不能证明苻坚的民族政策是失败的。在目睹了两赵、冉魏的民族压迫、民族仇杀政策导致的巨大破坏后,苻坚能够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问题,他高于王猛、苻融之处就是他从不认为前秦是一个戎狄少数民族政权,他自命为中华正统的继承人,前秦政权也和秦汉魏晋一样是堂堂正正由上天授命的皇朝,不用去纠缠历史上胡汉戎狄的旧账。

王猛曾设计诬陷慕容垂,被苻坚制止。苻融以所谓天象示警请求杀死前燕鲜卑皇族,苻坚义正词严地加以拒绝,说:现在海内多事,社会还没有安定,需要抚慰民众,和好夷狄,“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你不要再有类似的主意。“天道助顺,修德则禳灾”,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不用怕上天降祸。

苻坚的前秦是用武力统一北方的,但在使用武力的同时,苻坚注重对被征服政权上层人物“服而赦之”,力图学诸葛亮七擒孟获、攻心为上。在进攻前燕时,军队出发以前,苻坚已经为前燕君臣安排好位置。在俘获了前燕君臣后,苻坚宣布赦免其负隅顽抗之罪,将他们迁至长安,封授官职。攻灭代国后,因代王什翼健被其子杀死,孙子拓跋珪年幼,拓跋部落离散,无人统摄。苻坚并不乘机灭绝拓跋部落,他将拓跋部落分为两部,派人代管,又将拓跋珪接到长安,让他学习汉族文化,长大后再统领部落。即使对于举兵反叛的贵族首领,苻坚也不滥用刑杀。如匈奴左贤王刘卫辰多次反叛,苻坚在每次俘获他后仍封授官职。

至于对汉族士大夫,荷坚更是千方百计进行争取。进攻东晋益州时俘虏了梓潼太守周虓,苻坚想争取他,可周虓见了他就肆意辱骂,元旦朝会时,说前秦朝廷是“犬羊相聚”。前秦廷臣多次请求处死周虓,可苻坚依然不同意。东晋将领朱序坚守襄阳一年多,最后城破被俘,苻坚任命朱序为尚书。淝水之战前,苻坚已经为东晋的君臣预备好了位置: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

苻坚的这些政策大大减少了前秦武力征伐实现统一的阻力,也减少了战争的破坏,使得前秦能够较为顺利地统一北方,更重要的是为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东汉以来北方各民族融合的趋势得以恢复,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然而,苻坚在推行其民族统一政策的过程中急于求成,由于统一北方较为顺利,他力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统一全国。民族融合是一个长期、艰难的历史过程,苻坚所依据进行统一的民族主体是前秦政权本族——氐族,而他所依据进行统一的文化主体却是中原地区传统的汉族文化,这就存在着一个深刻的矛盾,是苻坚推行其民族融合政策的一个巨大障碍。

尽管氐族是一个高度汉化的少数民族,但要被中原占有统治优势的汉族地主阶级认同,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至少要有几代人的时间。苻坚争取到不少像王猛那样的汉族寒素士人的支持,但中原地区汉族士族阶层并没有加入前秦积极支持者的行列。广大的汉族人民也对前秦政权存在着恐惧感,唯恐其又走两赵残暴统治的老路。

苻坚按照少数民族阖族为兵的思路,以十丁一兵计算自己可以组建近百万的大军。可是自三国以来,中原汉族政权一直采用世袭兵制,汉族人民一般不被征发当兵。所以当苻坚为进攻东晋征发汉族人民组成军队时,一来更引起汉族人民的不满,二来强征来的老百姓也没有战斗力可言,所以在淝水之战中,一触即溃。

在对待其他少数民族的政策上,苻坚虽注意在军事征服的同时使用怀柔手段,可是氐族本族在数量上对鲜卑、羌、匈奴等族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由于前秦尚未得到汉族地主阶级的全力支持,这样对于各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成果并未巩固,武力威慑强度不大,怀柔手段的成效也就不大。鲜卑族人数较多,苻坚在攻灭前燕后,将4万多鲜卑贵族迁到长安居住,第二年又将15万多关东的鲜卑等少数民族迁入关中,而将几万氐族人迁到关东地区,监视、弹压关东的少数民族。

为进攻东晋,苻坚抽调了关中的氐族军队,而这支本族的精锐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又损失殆尽。淝水之战后,苻坚为防止关东鲜卑族反叛,再次调动氐族军队镇守关东,造成根据地关中空虚。当关中的鲜卑族起兵时,苻坚无兵可调,只得依靠羌族军队,而羌族军队又起兵造反,前秦政权就再也不能维持了。

苻坚对于上述推行其政策的障碍是有察觉的,但他的策略却是在进行新的军事冒险,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攻灭东晋,汉族地主阶级就会与自己全面合作。这其实是他的错觉,实际上正是由于对东晋的大举进攻,不仅激化了前秦政权与中原汉族地主阶级及汉族人民的矛盾,而且给了一些野心勃勃的少数民族首领以可乘之机。如鲜卑族将领慕容垂、羌族将领姚苌等是南征计划的积极支持者,都劝苻坚“圣心独断”。所以一项正确的政策往往会因实施策略发生重大错误而导致全面失败。

另外,民族矛盾往往是和阶级矛盾交杂在一起的,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推行,常常需要有社会改良政策的配合。单纯缓解民族矛盾、忽视社会阶级矛盾的做法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苻坚掌权后,初步整顿了吏治,整顿了社会秩序,遏制了豪强大族的横行不法行为,但是没有能够较好地处理好社会矛盾,在社会经济方面也没能拿出什么有力的政策方针,这样就使得符坚的民族融合的总政策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其统治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和两赵政权一样,是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军事实力消耗殆尽时其统治也就无法维持了。

正如司马光所指出的那样,苻坚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连战皆捷,不免滋生骄傲自满的习性,自以为秦军已是天下无敌,单凭数量优势就足以征服南方。“投鞭断流”之语就反映出符坚对于进攻东晋的军事计划并没有深思熟虑。

前秦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而4条战线毫无协调,从上游向中游进军的一路,直到战争结束仍然未见动静。汉水一路对于桓冲统率的东晋军队实际上依然居于守势,甚至在东路已和晋军交战时还丧失了战略重地郧城,迫使苻融从中路主力中抽出慕容垂率领的精锐鲜卑族军队去收复郧城,并一直留守郧城,直到中路军溃散慕容垂才放弃郧城,带兵到洛阳与苻坚会合。

至于进攻彭城的幽、冀之军,也没有对东晋东线造成任何压力,使得东晋可以集中东线的全部主力在淝水决一死战。即使是中路主力军,人数虽多,但一字长蛇,首尾相隔千里,真正能投入战斗的不过是长途跋涉、人困马乏的先锋军20多万人马。这样的军事部署实在是混乱到极点。

整个氐族统治集团也都因迅速统一北方而沾沾自喜,即使是反对出兵的朝臣也认为在军事上打败东晋是不成问题的。苻融再三劝阻出兵,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当他就任先锋时,也是骄傲轻敌,指挥一再出错,直接导致战败。苻坚召集关中20岁以下的氐族贵族官僚子弟从征,全部封为羽林郎,作为自己的禁卫军。氐族的公子哥儿纷纷从军,以为攻打东晋就如同游猎一般容易。

前秦从统帅到主力部队士兵都是如此骄横大意,难怪会在淝水战败后,毫无斗志,一溃千里。而军事力量对于前秦政权而言又是性命攸关的。一旦没有了军队,这个皇朝也就走到了它的终点。

中国古代正史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淝水大战是东晋大获全胜,正史记载中就把东晋当时的政治、军事都捧上了天。然而东晋的获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淝水大战的胜利与其说是东晋在军事部署及指挥上如何卓越,还不如说是前秦犯了过多的致命性的错误。淝水大战促使前秦崩溃,同时也宣告东晋在前秦强大压力下实现的联合阵线破裂。

早在前秦军队大举南下之前,东晋内部已出现不少摩擦。谢玄以北府兵收复淮南后,谢安、谢石、谢玄都被封为公侯,当时就有人说诸谢势力盖朝,简直和王莽时差不多。

就在前秦出兵时,桓冲提出以自己妻子的叔叔王荟补江州刺史,而王荟的哥哥恰好去世,王荟上书朝廷推辞,谢安建议由自己的亲信谢辅出任江州刺史。江州地处长江下游的江东与中游的荆州之间,位置重要,习惯上属于荆州的势力范围。桓冲见谢氏企图插手自己的地盘,勃然大怒,索性上书攻击谢鞧无能,要求由自己兼任江州刺史,被东晋孝武帝批准。

战争初起,桓冲请以自己的军队支援东线,谢安坚决拒绝,唯恐桓氏势力染指长江下游。而东晋的司马氏皇室也趁着战况紧迫之机扩大势力,当前秦军队进抵淮河一线时,东晋孝武帝忽然任命自己的弟弟、仅20岁的琅琊王司马道子录尚书事,和谢安同为宰相。淝水大战胜利后,东晋朝廷迟迟不宣布对于参战将士的论功封赏,谢安遭到排挤,不得不自请北征,离开建康,不久就病死,而桓冲也在这之前病死。东晋朝廷保留了桓氏的势力范围,而与桓氏联手压迫谢氏。谢氏原想利用北伐扩大地盘和势力,可是朝廷以朱序出镇洛阳,统辖北伐的军队。谢玄出师不利,被解除兵权。骄奢腐败的谢石同一年病死,谢氏的势力退出政权的中枢。

司马氏皇族是淝水大战后内争的获胜者,司马道子执掌朝政,和桓氏削弱了谢氏之后,联系原籍太原的大族王氏,开始新一轮皇室与桓氏的斗争。所以大胜之后,东晋反而在酝酿新的统治危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前秦,民族,错误,南北对峙,东晋,结果,格局,政策,王猛,苻坚,消息资讯,苻融,东晋,谢安,汉族,苻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前秦,民族,错误,南北对峙,东晋,结果,格局,政策,王猛,苻坚,消息资讯,苻融,东晋,谢安,汉族,苻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前秦,民族,错误,南北对峙,东晋,结果,格局,政策,王猛,苻坚,消息资讯,苻融,东晋,谢安,汉族,苻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