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家老大 2021-10-29 07:30
转载学贯古今的他,为何仕途几起几落?
刘克庄,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县人。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刘克庄出身在一个世族家庭,祖父刘夙,父亲刘弥正,皆进士出身。良好的家风影响与教育,使刘灼自幼酷爱读书,精通历代诗词,显露出文学才华。他天资聪颖,每天背诵万余字,作文不起草文稿,提笔即写就好文章。同时,他还在林成季、林简子、方泽孺、柯梦得等人处学习。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刘灼在临安以词赋第一的成绩,补国子监生,同时,也一直在国子监保持名列前茅,这是他幼年就接受家庭教育的结果;他还曾跟随名儒真德秀学习,学到的经学道理并不比他在国子监学到的少,所以,那时就已经是文章大家了。因其先天聪慧,加之家学渊源,再加上主观努力,使其早有声名。
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刘灼补将仕郎,虽然他无意科举,潜心诗词。但家族的传承使他在祖、父两代进士官员的恩庇下,开启了仕途。同年,刘灼应友人洪天锡之请,更名为刘克庄。
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刘克庄调任靖安簿,各路转运司使纷纷颁布檄文欲纳他为幕僚。他初涉官场,任劳任怨,赢得当地群众的好评。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七月,刘弥正在临安病逝,刘克庄辞官守制,回到阔别四年的家乡。
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刘克庄终制(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之丧),由怀安(今福建闽侯)县尉、福州右司理曹改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刘克庄一到真州,江淮前线的将帅们,闻刘克庄文名都争着要将他罗致幕下。时任淮东安抚使的崔与之,见刘克庄到来非常高兴,并对刘克庄说:“我在福建得到了两个名士,一个是你,一个是陈子华。”并称刘克庄与方信孺、陈子华三人为“闽之三隽”。是年,江淮制置使李钰聘刘克庄为沿江制司准遣,负责军事文书的草拟工作。刘克庄建议“抽调驻守边境的军队,用屯兵替代,从而夯实国家的根基”。意见不被采纳,外界的舆论便问责于他,刘克庄遂辞官得请宫观闲差。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胡槻出任广西经略使,刘克庄充任其幕僚,担任经司准遣一职,相与唱酬,诗作足以编成集。从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到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的十一年时间内,刘克庄大部分闲居在莆田,沉入社会最基层。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宋理宗即位。闲适十一年后,三十八岁的刘克庄复出,任建阳知县。任职期间,他戒掉诗癖,专习为吏,体恤民情,督办遗留案件,兴学施教,名声远扬,以政绩优闻于朝廷。同时,他还认识和师事了理学家真德秀。是时,真德秀因不满史弥远擅权废立,借假顺道回家乡浦城,著书立说,开坛讲学,不遗余力地传播理学。刘克庄久慕真德秀的大名,一听说他辞官回乡休闲,赶快投入真德秀门下,从此一生大力宣传理学。
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史弥远发起“江湖诗祸”,《江湖集》被劈板禁毁,诗人被谪贬流放。作为江湖诗派领袖的刘克庄,当然也“罪责难逃”。因他的《落梅》诗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监察御史李知孝、梁成大诬告其谤讪时政。史弥远虽已经签发逮捕文书,以“押解听读”的诏书,要把刘克庄从建阳县令上提解进京。幸得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极力辩护而得释,但刘克庄闲废十年。
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刘3克庄改任潮州通判,不久,就被劾以“嘲咏谤讪”的罪名,尚未赴任,又被去职,改领宫观闲差。于是,四十二岁的刘克庄回到老家,开始长达六年的赋闲岁月。期间,他游历河山,阅览民间,体验生活。
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史弥远病重,将亲信郑清之提升为右丞相。十二月,郑清之便起用刘克庄为吉安通判,可刘克庄来不及赴任就再度被召进京。
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真德秀出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召刘克庄为安抚使司参议官。同年六月,真德秀被朝廷召任吏部尚书,并以“学贯古今,文追骚雅”为理由举荐刘克庄。于是,刘克庄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一职。九月,刘克庄回到临安,又改任宗正寺主簿。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吏部侍右郎官。同年七月,刘克庄直言上奏,揭露史弥远罪行,劝宋理宗:“疑君子之无效,疑小人之有才,是酿成宣和和靖康祸乱的原因,希望陛下引以为鉴。”不久,他被吴昌裔弹劾罢官,去主管玉局观。
从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始,刘克庄出任过漳州知州、袁州知州、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广东提举常平公事、广东转运使、吏部侍右郎宫、江东提举常平公事、将作监、直华文阁等等职务,直至淳佑六年(公元1246)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
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刘克庄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太子济王赵竑的事欠妥,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
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李宗勉为相,刘克庄被提拔为江西、广东提举,升转运使。任上,刘克庄廉洁从政,“奉给、例券,都推辞不受。”又买田二百亩,以田租赡养来南方任官而丧归者。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刘克庄出任江东提刑,访求民众疾苦,洗脱民众冤屈,惩办信州、南康(今江西上饶、南康)等地的贪官污吏,时论称快。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李宗勉病逝,不久,宋理宗诏令刘克庄回临安奏事,但很快因受御史金渊攻击而作罢,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
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初,刘克庄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因濮斗南的攻击再次被免,仍领宫观闲差。次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一作提点刑狱),同年十一月,刘克庄任将作监,改直华文阁。
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八月,年已六十的刘克庄,以将作监赴行在奏事,连奏三札,指斥朝廷任人之失、谋划之误,谏言应上法祖宗,使善类常合、言路常通。同时,他以母老乞归,宋理宗不许,在宋理宗赞其“文名久着,史学尤精”之后,赐同进士出身。这对于非科第出身的刘克庄来说,可谓老来得志,诚惶诚恐的他,一连上了四道奏疏辞免赐。然而,理宗不但没有准奏,反而令他行上四房文书,职在赵汝腾之上,这让刘克庄更是感到不安。因为赵汝腾不但为宗室子弟,官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承旨。而“上四房文书”负责拟制诏书、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兴创改革。刘克庄受宠若惊,立马上疏请免四房文书,而宋理宗依旧回绝,于是,刘克庄走马上任。
当时,史弥远的侄子、前右丞相史嵩之守父丧期满,宋理宗想要再度启用他,但无奈难排众议,便亲自下旨,免去他的旧官职并侍祠,遂令刘克庄起草史嵩之的致仕诰词,而刘克庄曾弹劾史嵩之“为相以来,上蒙蔽君主,下抑群臣,奸权误国,实为大恶。”所以拒绝为史嵩之制诰。刘克庄上奏道:“现在我作史嵩之的诰词,是要赞扬他还是贬低他?又以什么官职让他供奉祠庙?”理宗下旨,授史嵩之以观文殿大学士(此职只有曾任丞相者才能担任)致仕,刘克庄复谏道:“史嵩之忠孝两亏,授予这样的职称和将他视作德高望重没有区别。所以只用本来的封号致仕即可。”宋理宗不得已收回前命;而刘克庄却被以“不合奏审、直实欺君”再次被诬劾罢职。
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初,刘克庄起复回朝,再次被召入朝任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崇政殿说书、史馆同修撰、起居舍人。刘克庄听闻史嵩之复出,当即上书力谏:“今日即使再朝中缺乏相才,也不至于重新将国家托付给不守君父臣纲(指史嵩之意图夺情)的人!”警告宋理宗不要被表面恭顺,实则“阴怀忿毒”的史嵩之所蒙蔽,而让他以“等国之富,震主之威”再掌权柄。刘克庄还警告宋理宗说,虽“上而至尊”,却要有“靴中匕首之防”。宋理宗虽想起用史嵩之,但也害怕权欲强烈的史嵩之复出后,会像史弥远一样大权独揽,最终还是打消了此念头。
四月,宋理宗想重新起用依附史嵩之、甘为史嵩之打击排斥异已充当打手的龚基先,为淮东转运判官,令时任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的刘克庄拟诏。刘克庄不但不予拟诏,反而奏请理宗免去龚基先的新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以教臣子之忠孝,以杜奸党之觊觎。”五月,他在与理宗的论对中,仍然还是一如既往,再次就理宗“端平更化”失败,和郑清之晚年复出昏庸无能,任人唯亲等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当时内臣、近侍干预朝政,事多由内出。刘克庄进谏:“老祖宗统治时,帝王直接下旨任命的官员很少。现在朝里朝外的官员任命,不经过大臣提议,求官者、赠官者、无视纲纪者,众人都习以为常。”刘克庄认为“以端平之旧相,复修端平之政事,收拾端平之人材,致太平而起颂声,宜无难者,而时异事殊,不可概论。”谏请理宗皇帝应坚定端平改革之初心,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收召那些“始忤而终合”被罢黜的忠直大臣。其后,他在向理宗皇帝进故事时,还以杜衍不畏权贵,不以权位为重,拒绝内降的故事,劝谏理宗皇帝不要任人唯亲,宠用近亲属。
在崇政殿说书任上,一次为理宗说书时,进讲吕后、秦桧等人的史事,指出:“秦桧自恃勾结金人从而操纵和议,而高宗又想要达成和议,所以才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但是,权柄一旦丢失再夺取就难了。高宗很眷顾赵鼎、张浚,但这二人违逆秦桧,所以不得不被贬;高宗很倚重岳飞,但他主张抗金,所以不得不被杀;高宗很讨厌秦桧,但秦桧凭着有金人撑腰独掌大权。”规劝理宗吸取用人大权旁落的历史教训。
八月,理宗欲越级提拔史弥远的次子史宇之任工部侍郎。史宇之依例上《辞免工部侍郎状》。理宗令刘克庄拟草不允诏。刘克庄上疏缴驳理宗皇帝,认为史宇之还只是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让他整天随侍在皇舆跟前,有失皇帝的尊严,建议应先让他到郡县或京城其他部门锻炼一段时间后,再提拔也不迟,而拒绝为其拟草不允诏。
十月,刘克庄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等职,一身兼五职,再次跻身于朝廷显要的位置,成为朝中命官。然而,还不到一年,刘克庄又因直言不讳和高谈阔论,得罪了朝中君臣。刘克庄还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即将被荡覆,外敌势重而不能防御,国内空虚而无以据守”,以至受到史嵩之党羽、监察御史郑发“观望畏敌”之名的弹劾,并再次提起“梅花诗”旧案,企图以此激怒宋理宗,达到罢免刘克庄的目的。但理宗这次顺应了他的请求,让他“除职予郡”,回老家以就近便养。
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正月,刘克庄出为建宁(今属福建)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耿耿于怀的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同年六月,再次以主管明道宫之职回乡闲居,刘克庄又赋闲在家八年。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初,董槐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欲起用刘克庄为江淮等路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公事,被时任侍御史的丁大全以“恃才傲物”为由谗罢,依旧职提举明道宫。
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正月,忽必烈已准备攻打鄂州,并扬言东进临安。右丞相贾似道一听说元兵进军临安,决定遣使求和。十二月,贾似道隐瞒真相,向宋理宗报功。年已七十三岁的刘克庄,对此胜利消息欣喜若狂,连续创作十首诗歌,颂扬贾似道、歌颂抗蒙壮士。而他绝没想到,后世把这些诗词解读作阿谀、奉承、附和贾似道。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刘克庄年七十四,其时贾似道还朝为相。刘克庄因与贾涉、贾似道父子有旧交,连进贺启。六月,由于贾似道的荐引,宋理宗诏令刘克庄赴京复职,拜秘书监、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十一月,拜兵部侍郎,直学士院。在与理宗论对时,刘克庄对前丞相丁大全专权霸道、败坏朝纲和理宗厌政、倦政,宠信近幸,沉迷酒色,提出严厉批评。“当权者忧虑,国家才能存活,一昧享乐就会灭亡;奋发才能图强,松懈就会落后”。劝谏宋理宗居安思危,“不要忘记祖宗胡马饮江(金兵入侵扬州)和在汉阳舟中、咸宁道和白鹿矶受到的耻辱。”
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正月,朝廷欲开科取士。宋理宗令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的刘克庄起草诏书。刘克庄以他不是科第出身请辞,但宋理宗对由他人拟制的诏书不予采纳,坚持非刘克庄不可。理宗还准备让刘克庄担任主考官,但刘克庄同样其身份为由力辞。七月,理宗欲任命外戚厉文翁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时任兵部侍郎的刘克庄即刻与给事郎徐经孙联名上疏抗驳。刘克庄认为,建康(今南京)是都城临安最重要的门户和军事屏障,凭厉文翁的资历和能力难以胜任。理宗见刘克庄固执已见,传谕要二人遵旨照行,但二人坚持宁罢官,也不拟诏。同年,刘克庄对贾似道的真面目有所认识,急流勇退,请求致仕,理宗不允。
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宋理宗授刘克庄工部尚书,同时升侍读,屡为理宗器重,担负起草诏书,刘克庄日夜为草诏而忙碌。但不忘提醒宋理宗致力于国家大事,不要将精力放在崇尚理学、排斥新学之上。三月,理宗欲提拔李桂为监察御史,命时任起居郎兼中书舍人的刘克庄拟诏。当刘克庄了解李桂为人奸险狡诈、不学无术时,当即上书封驳,认为此举将“贬低御史台名分,亵渎朝臣颜面”, 败坏风气。监察御史是皇帝耳目,再加上历任中书舍人抗疏被罢官的前车之鉴,此举无异于虎口拔牙。但理宗反而称赞刘克庄“此举甚高”。七月,曾失职被罢官的广西制置使李曾伯,沿江制置副使史岩之企图复出。刘克庄则以《左传》城濮之战后楚杀得臣、《晋书》晋废中将军殷浩为例,规谏理宗:“应该赏赐却责罚,则会挫伤立功者锐气;应该责罚却赏赐,则会纵容有过者变本加厉。凭此无法驾驭军队,更无法治理国家。”理宗应该昭告朝臣“二人永不叙用,这样才能维持朝纲严整、保证朝廷公信。”同年,刘克庄以宝章阁学士出知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实为告老还乡,不多过问朝中事务。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刘克庄因病还家。
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刘克庄进封莆田县开国伯。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因刘克庄年迈,宋度宗御笔亲批特授龙图阁学士:“刘克庄于先朝去职,年事已高,现特批其为龙图阁学士,仍旧致仕。”
咸淳五年正月二十九日(公元1269年3月3日),刘克庄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文定。
刘克庄的一生,在政治的漩涡与暗礁中漂流,虽然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呈现着南宋后期整个社会的场景,每一首作品都展示着社会真实的一面,数千首的政治性诗歌,组成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南宋社会史诗。也许正是这些政治抒情诗,确立了刘克庄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他当之无悔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刘克庄傲然的个性,狂放不羁的品质,尖锐的嘲讽、直戳人心的言语,在长达八十二年的生涯中,已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性格缺陷。他的才华因为他的性格,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才华。
补述刘克庄轶事:
刘克庄与同时期的诗人王迈是诗友,常以诗唱酬,互为调侃。据宋周密《齐东野语》有载:刘克庄在故里时,一日,莆仙诸多才子会宴。王迈以此借题出对助兴。出对为:“大编修,小编修,同赴编修之会”。因杨与刘同是编修,而等级不同。刘克庄应对云:“前通判,后通判,但闻通判之名”。因王迈有五次调升通判正官职未得,仅是副职。王迈又出对,对为:“十兄(克),二十年前何其壮(庄),二十年后何其不壮?”刘克庄遂即对曰:“二画(画),二十年前何其遇(迈),二十年后何其不遇?”联对熨贴善谑,传为美谈。
刘克庄好交游,曾云:“某自少壮好交游海内英隽,至老不衰。闲居无事时,四方士友委刺者必倒屣下榻,行卷者必还贽和韵,未尝敢失礼于互乡童子,人所共知。”好友林希逸曾说刘克庄“其于当世交游,先后辈皆名流杰士,姓字班班见集中,不可悉数。”
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宋宁宗以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理学“有德于朝”,要给朱熹特赐谥号,令太常寺讨论拟定谥号。按照宋《谥法》规定,官员生前官职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死后才有资格由太常寺报请皇帝赐谥。当时,太常寺议定的谥号为复字“文忠”,而朱熹生前只当过漳州、潭州等地方官员,入朝任焕章阁侍制也不到四十天。初入仕途的刘克庄认为,朱熹功在著书立说,宣扬理学,给朱熹定复谥“文忠”并不符合行为实际,应当予以复议。于是,他为时任吏部员外郎的父亲刘弥正代拟了一篇《侍讲朱公覆谥议》上奏,建议只要赐谥号“文”就足矣。刘克庄从孔孟儒学发展的全过程,肯定了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对复兴儒学和发展程朱理学起到的重要作用。而朱熹晚年为韩愈文集注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因此他建议以韩愈的谥号“文”给朱熹定谥号。他认为这样既简明而又实在,符合朱熹对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宋宁宗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刘克庄的意见,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特赐朱熹谥号为“文”。世称朱熹为“朱文公”由此而来。《侍讲朱公覆谥议》一经问世,立刻震动朝野。当朝中大臣知道《侍讲朱公覆谥议》出自刘克庄时,无不惊讶,纷纷寄语刘克庄表示愿意“折辈行”与之结为文字友。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云:“侍郎定谥朱子曰文,天下称当。忠简傅公(傅伯成)闻议状出公手,寄声愿交,诸老多折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