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公元16世纪末的中国,即明朝灭亡前50多年的万历时期,抛开王朝晚期的积重难返和吏治混乱、贪污腐败等问题,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之一。
当时不仅在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重大发展;而且军事还很强大,这时期的“万历三大征”,镇压了国内外的威胁,稳定了社会秩序。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明朝,某种意义上已然达到了巅峰。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样先进、强大的明朝,在1644年瞬间崩溃。
而后,拥有人口数亿的大国,被地区落后、总兵力还不到 20 万人的满清王朝,在短短20年中征服。
一、明朝灭亡,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
1644年,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吊死在煤山,李自成的西北农民军进入北京,宣告明朝的灭亡。
接着李自成的军队与满清王朝八旗兵交战大败,自此甲申天变,明清易代。华夏在继元朝之后,又进入异族统治的时代。
对于明朝灭亡,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甚至仿如幻梦。
在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就这样写道: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一朝天变,瞬间形式倒转,许多活在江南繁华富庶梦里的大明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成了留辫易服的亡国奴。
这样强盛的大明,怎么会这样灭亡?
从各方面来看,明朝灭亡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
仇英,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明代
公元1600年,万历时期的大明王朝,在领土上,是当时世界上所有统一国家中版图最为辽阔的。
在人口上,广袤的疆域孕育了将近两亿人口,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远远超过同时期欧洲所有国家人口的总和。
在政治上,数千年文明的延续,明朝可以说是统治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
在经济上,城市与商业的繁荣,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大量商业城镇兴起,海外贸易十分频繁,甚至商业雇佣关系流行,让后来国内外学者认为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而在文化上,成就更是引人注目,儒学上出现“新圣”,还出现了以出现以李贽、黄宗羲等一大批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
海外交流中,西方一度出现“中国热”的现象,以至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发表的《人权宣言》中的法律内核,正是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朝晚期的科学技术积累也离工业革命只差临门一脚,特别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冶炼技术中,已经产生化学元素概念。
更值得一提的是,万历时期也是明朝军事的鼎盛期。
明朝先后平定了四川播州杨应龙之乱、宁夏哱拜之乱以及国外朝鲜战争,历史上将其称之为万历三大征。
在这三大征中,最重要的莫过于1592年到1598年的朝鲜战争。
当时,明军帮助朝鲜半岛打败了丰臣秀吉统治下的日本军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海外作战取得胜利的事例。
然而,这一切都如同落日下的余晖,明朝灭亡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事,确实发生了!
二、明朝灭亡的真相:气候变化与通货膨胀
一个强大的帝国毁灭往往都是从内部慢慢瓦解,直至崩塌。
明朝的灭亡表面上来看,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的原因,清朝只是夺取了胜利果实。
多尔衮在《与史可法书》中就提到了这点:
“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
明清易代并非满清王朝的入侵造成,而是大明末期几十年来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的产物。
早在明朝经济繁荣的万历时期,农民起义就已发生。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先后发生数十次民变、兵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逐渐变大。
公元1622年,徐鸿儒在山东郓城发动的白莲教起义席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他的号召。
徐鸿儒更是建立政权举旗反明,在白莲教的支持下,直接称帝建制,自称中兴福烈帝,年号大成兴胜。
此时的农民起义,已经到达动摇大明统治根基的地步。
尽管后来朝廷派军将起义镇压,徐鸿儒本人也被杀害,但由其拉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帷幕,也是不争的事实。
之后,1627 年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多次镇压却没有消亡,反而不断扩大,蔓延全国,最终涌现李自成等起义领袖,将明朝推向灭亡。
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据《明史》记载,崇祯皇帝早在明亡之时就曾说: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他将原因归结为官员集团的昏庸腐败。
又有人认为原因该归咎于崇祯皇帝,批判其专断自负,刚愎自用,尤其所用非人,才导致了明亡的局面。
后来者也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思考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比如阶级矛盾、经济上土地兼并等。
随着现代历史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和深入,史学家们将明亡原因更准确地归结为:气候变化。
根据气候史研究证实,17世纪的明朝晚期,北半球的气候迎来了“小冰河期”,气候十分寒冷,冬季平均温度比如今要低 2℃。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降雨量,使得明末水灾,旱灾,寒灾、蝗灾频发。据郑廉《豫变纪略》所记,河南地区:
“崇祯三年旱,四年旱,五年大旱,六年郑州大水……十四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十五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
十余年来,整个河南完全被灾难侵害,可这仅仅是全中国的一个缩影。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气候变化使得天灾瘟疫流行,传染病四处爆发蔓延。
1643 年,直接爆发骇人听闻的明末大鼠疫,清代刘尚友撰写的明末历史笔记《定思小记》中描述:
“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而这场瘟疫早在1633 年就已经在北方部分地区小规模爆发,之后随着流民蔓延。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影响极大,特别是对于古代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
气温的降低和降水的减少,不仅使农作物的生长期大大延长,更导致粮食亩产量的骤减,进而引发大范围的饥荒。
天灾、瘟疫、饥荒,造成大规模的流民出现,各地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帝国崩塌的前奏在此刻敲响。
尤其是在纬度更高的地区,这场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加剧烈。
无能为力的塞外民族,只能向更南方的地区迁徙,对较为富足的大明发动掠夺性进攻。
三、明朝灭亡并非偶然:全球化的冲击
明朝灭亡事件的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往往归结于一个孤立的、单独的,且只与中国相关的事件去认知和思考。
可早在15世纪开始,西方新航路开辟,全球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全球化的进程也由此开启。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大明不可避免地卷入全球化的时代,究其灭亡原因,也应该加入全球化的新视角去看待。
在世界贸易中,明朝凭借丝绸、瓷器等高档奢侈品,往往会出现贸易顺差。
西方在大航海中殖民掠夺的大量白银,被迫输入中国,这导致原本以铜钱为基础的明朝商业市场,变成白银成为基本货币。
但白银的大量涌入,对于中国而言,并没有使得传统经济市场出现变革,反而导致了通货膨胀,铜钱货币贬值。
对此,即使张居正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使得白银为税收主流,遏制了通货膨胀的影响。
但明朝僵化的税收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据市场进行革新,这就导致通货膨胀更大程度爆发。
市场逐渐萧条,农民难以承受货币贬值下的税收负担,只能靠买卖田地来弥补,直接沦为土地兼并的牺牲品。
当他们破产为流民后,又成为农民起义的主力,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加剧了农民起义的大规模爆发。
此外,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地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交流逐渐增加,其中先进火器技术的传播,使得一些中小国家也能够获得较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实现其战争扩张的野心,比如日本敢发动万历朝鲜战争与中国叫板。
明朝之所以灭亡,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明朝的军事成果,由于各种原因,落入了满清手中,因而造成明清易鼎。
结语
对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解释都有其合理的方面,但也都有其局限性,毕竟历史是一个动态多元的过程,单从某方面很难准确地说明明朝为何会灭亡。
除此之外,关于中国历史的看法,我们不能只将其当作发生在此时期的中国的独立事件来看待,需要更加宏观的视角去认知。
从全球角度来看,明朝明明拥有强大的实力,灭亡只可能是无稽之谈,但不可能发生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
归根结底,繁盛的大明王朝,只是历史的“假面”,上面流落的是人民的血泪。
唐太宗李世民早就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参考文献:
《明史》
《定思小记》
《备陈大饥疏》
《豫变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