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南京城破后朱允炆有没有可能逃走,如果他不走,朱棣会做周公吗?

南京城破后朱允炆有没有可能逃走,如果他不走,朱棣会做周公吗?

前言: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大明王朝第一位皇太后:懿文皇太子继妃吕氏从燕王朱棣军中离开之后,正匆匆赶回皇宫。就在太后仪仗行至半途之时,宫中奉天殿方向突然升起一股浓浓的黑烟。吕太后心中一颤,赶忙派人前去打探消息。

靖难兵至金川门,遣人迎太后。太后至军中,成祖再拜,自陈不得 已起兵之情,太后无一言慰劳而返。及返,未至宫,宫中火起。—《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吕太后剧照

然而很快吕太后就收到了皇帝朱允炆和皇后马氏一起自焚殉国的消息,至于皇长孙皇太子朱文奎则下落不明,目前宫中只有小儿子徐王朱允熙和小孙子朱文圭安然无恙。看着两具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吕太后怎么也不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和儿媳,而她更是隐隐约约听说皇帝已经暗中逃出城外。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真的如民间传说一般逃出城外云游天下了吗?如果他没有走,朱棣会怎么对付他?有没有可能像周公辅成王一样辅佐他呢?

朱允炆的逃生机会有多大?

就在本年六月初一日,建文朝廷江防都督陈瑄,率领手下水师向燕王投诚。陈瑄,合肥人,都指挥同知陈闻之子。陈闻是义军千户出身,看起来陈瑄是根正苗红的二代子弟。但是陈瑄很小的时候就跟在大将军蓝玉的帐下,洪武年间任职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一直在凉国公麾下作战。朱允炆上位的台阶,是用蓝玉等开国武勋的鲜血染就。现在燕王驻军江北,正是陈瑄为故主报仇雪恨的绝好机会,所以他投靠朱棣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燕军渡江剧照

六月初三日,燕军自瓜洲大举渡江,史称“舳舻相衔,旌旗蔽空,戈矛耀日,金鼓震动”。南岸朝廷守军早已军无战心,燕军登陆后一个冲锋,历城侯盛庸便不战而溃。三天后,燕军直取镇江。朱棣未虑胜先虑败,先攻下咽喉之地的镇江,哪怕之后暂时顿兵于京师坚城之下,问题也不大。陈瑄的投降和盛庸的战败,对于官军士气打击非常严重,镇江守军一看到长江水师的旗号便望风而降。

上令来降海舟皆悬黄旗往来江中。镇江城上望之惊曰: “海舟皆已降,吾何能力?”于是其指挥童俊等率众来降。—《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朱允炆的打算:以拖待变

六月初八日,燕军驻军龙潭。京师,就在眼前。然而即使已经到了如此危急的关头,建文君臣也并没有弃城而走的打算。在方孝孺看来,京师尚有二十万大军,且城高池深,粮食充足。只要把城外的百姓和木材迅速运进城内,足以长期坚守。

朝廷大将盛庸剧照

当时宁国公主驸马梅殷在淮安,中军都督佥事孙岳在凤阳,各坐拥大军。一旦燕军在城下久攻不克,勤王大军四下云集,则胜败之数尚未可预料。朱允炆深以为然,下旨连夜拆屋运木,城外军民、商贾、工匠全部迁入城内。方孝孺又献计让曹国公李景隆出面,到朱棣军中以和谈为名,行缓兵之计。换句话说,建文君臣一切的举措,都是在为和燕军决战做准备。万一不利怎么办呢?方孝孺给出的答案是“君王死社稷”。

帝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时六月乙卯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从初九日到十一日,朝廷派出了两批和谈使者。第一批有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第二批则有谷王朱橞和安王朱楹。鉴于这些人日后都投降了朱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至少到六月十一日为止,朱允炆一直在京师之中,不然他们回城之后向谁汇报?

朱棣对于谈判并不反对,但他的诉求也很清晰,交出包括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在内的奸臣,他可以退兵回北平。六月十二日,燕王殿下在龙潭大营等了一天,只等来了朝廷“遣人潜赍蜡丸四出促援兵”的结果。但在燕军如此严密的巡逻之下,朱允炆当天也不可能离开京师。

方孝孺剧照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南京城破之前,朱允炆就在城内。现在问题来了,他有没有可能趁着城破之时的混乱局面逃出生天呢?

金川门之变

六月十三日,燕军按照约定来到了金川门外。位于京师西北方向的金川门,是南京内城的十三座城门之一。燕军兵临城下之际,朱允炆做了一个让在京诸王分守诸门的决定,而守卫金川门的正是谷王朱橞。

说实话,笔者确实难以理解朱允炆的想法。在京诸王一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二来又是燕王的弟弟,凭哪一点觉得他们能守好城门呢?希望朱棣看在兄弟之情的份上不攻城吗?

谷王朱橞,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靖难兵起之时放弃封国宣府,率领本府护卫逃回京师。换句话说,和其他在京诸王不同,谷王手上有兵。当朱橞来到燕王大营和谈之时,就已经被四哥策反。所以现在谷王和表侄曹国公李景隆一起指挥谷王府护卫打开城门,将城外的燕军放入城内。

乙丑,上至金川门。时诸王分守京城门,谷王橞守金川门。橞登城望上,遂按兵而入。城中军民皆具香花,夹道迎拜。—《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剧照

金川门的突然陷落,显然出乎建文君臣的意料之外。朱棣在进城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呢?他让亲信宦官刘通领着一千骑兵直扑皇宫而去。明面上的理由是为了保护被拘押在皇宫西内的两位亲王:周王朱橚和齐王朱榑,实则其用心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从西北方向的金川门,到西南方向的皇宫,不过二十里的距离。万历年间一代名将戚继光在给皇帝的奏疏中表示,戚家军的骑兵一昼夜行军距离要达到一百五十里。燕军骑兵的素质,绝不会低于戚家军。以十二个小时一昼夜来算平均速度,从金川门到皇宫也花不了两个小时。更何况长途行军需要休息,而刘通现在是玩命去抓皇帝,这点距离估摸着个把小时就足够了。

就这么点时间,朱允炆既要召集扈从大臣(毕竟根据传说他可不是单身一人逃跑的),又要准备证明皇帝身份的信物(不然你说你是皇帝谁信呢),真能在刘通杀到皇宫之前跑掉吗?而且无论是《明实录》还是《明史》都记载了一件事情,朱允炆在如此紧急的关头还不忘亲手杀掉了徐增寿。

徐增寿,中山武宁王徐达第三子,燕王妃徐氏的弟弟,曾经随同燕王一起征讨北元太尉乃儿不花。自靖难战争开始后,徐增寿就不断为燕军传递朝廷方面的绝密情报,事情败露之后被打入大牢。

上之举义,增寿最效勤诚。有发其事于朝,遂囚之。上入金川门,建文君将自焚。命捽至,杀之左顺门庑下。——《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徐增寿剧照

据《明史》的记载,朱允炆是“手剑斩之殿庑下”,对其恨之入骨,必欲亲手杀之才能解恨。朱棣在六月十七日登基称帝,十九日即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忠愍。这个时间点连靖难功臣都未封爵,甚至连朱允炆的“尸体”还未下葬,徐增寿何德何能呢?会不会是朱允炆动手杀人之时,刘通的骑兵正巧杀进了宫城,尚余一口气的徐增寿向刘太监指认了谁是皇帝?

六月,渡大江,夺金川门,平定金陵,肃清宫禁,御次大战,屡著功能。上登大宝,授公尚膳监左监丞。—《故太监刘公墓志铭》

刘通,生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七月二十九日,世为三万户大族。在被燕王朱棣收入藩邸之后: “委以复心,俾察外情”,也就是担任燕王府情报机关的首领。从他的墓志铭来看,刘太监一定完成了朱棣交给他的任务: “他要是体面,就让他体面。他要是不体面,就帮他体面。”朱允炆的结局,大抵如此。

朱棣哭朱允炆剧照

做周公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所谓的周公辅成王,指的是武王代商之后很快病逝,其子成王继位之时年仅十三岁,由叔父周公旦代理朝政。等到成王年满二十岁之时,周公又无条件将大权还给侄子,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初朱棣在起兵之时,就把矛头对准皇帝身边的所谓“奸臣”,认为自己是按照《皇明祖训》的要求训兵待命以“清君侧之恶”,目的是“扶国家于既坏,安宗社于垂亡”。等到大军驻扎于江北之时,朝廷派燕王的堂姐庆成郡主去求和,朱老四也明确表示自己是来做周公抓贼党的,目标并不是朱允炆本人。

如朝廷知我忠孝之心,能行成王故事,我当如周公辅佐以安天下苍生。—《弇山堂别集卷八十八·诏令杂考四》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真的想做周公吗?当然不可能,这辈子都不可能。靖难战争打了三年,亲信将士战死无数,北平城内家家戴孝,就为了让燕王来南京做周公?玩呢!等到朱允炆死后,朱棣让方孝孺来为他起草即位诏书,二人就周公和成王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事实上反应了朱棣的真实想法。

成祖降榻,劳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 “成王安在?”成祖曰: “彼自焚死。”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国赖长君。”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 “此朕家事。”—《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

朱允炆剧照

《明史》的这段记载,虽然未必是真,因为朱棣不太可能让他口中的奸臣来起草诏书。但是这段对话的内容,应该是反应了当时以及后世之人对于朱棣的看法。上文中的“成王”自然是指代朱允炆, “成王之子”即其幼子、年仅两岁的朱文圭, “成王之弟”是皇帝的弟弟吴王朱允熥。换句话说,虽然朱允炆死了,但是朱棣如果真的想做周公,也并不是没有人可以辅佐。

既然不想做周公,那么在攻取金川门之前,朱棣没有就朱允炆的结局做过预案吗?这绝不可能。依笔者看来,城破之后的朱允炆下场有这么几种:

其一、君王死社稷,建文帝以殉国的方式结局,对他个人也是一种体面。

其二、朱允炆愿意苟且偷生,请四叔来做周公,或者他干脆主动退位请朱棣登基。这种局面对于燕王来说会很尴尬,要尽量避免。

其三、建文帝在破城之时暗中出逃,并且成功地在各地军民的支持下起兵反攻京师。

其四、皇帝发动禁军拼死抵抗,最后死于乱军之中。这是最不好的结局,因为一顶弑君的帽子将永远戴在朱棣头上。

朱棣剧照

所以对于朱棣来说,将建文帝锁死在皇宫之中,就是攻破金川门之后的重中之重。所以朱老四本人坚决不入城,就让亲信刘通去完成让皇帝体面的重任。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以为从时间上来算,朱允炆大概率是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并且成功逃出南京城的。

结语:对于朱允炆是否逃出南京,一般都会拿《明史胡濙传》中的记载作为证据,认为朱棣在听到他的汇报之后,才最终将此事释怀。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太宗实录》对胡濙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这次进谒,记载为瑞光图及榔梅灵芝。而在《英宗实录》记述胡濙生平事迹之时,将这次进谒描述为“以民间欣戴之意闻”,也就是反映民间疾苦。

根据本文的梳理,朱允炆活着逃出南京城的几率非常小。虽然朱棣日后确实也只见到两具焦尸,但他本来对皇帝的死应该没有疑问。只是自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以后民间关于建文帝的传说越来越多,朱棣这才让胡濙作为特使查访此事。永乐二十一年的那次进谒,应该是获得了朱允炆生死之谜的实锤,或者端掉了一直操弄此话题的阴谋集团,这才让永乐皇帝彻底放心。

至于说做周公,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场面话而已。朱棣就从没想过要和活着的大侄子见面,谈何周公辅成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谷王朱,京师,国公,朝廷,朱棣会,燕军,朱允炆,周公,陈瑄,方孝孺,消息资讯,金川门,燕军,朱允炆,周公,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谷王朱,京师,国公,朝廷,朱棣会,燕军,朱允炆,周公,陈瑄,方孝孺,消息资讯,金川门,燕军,朱允炆,周公,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谷王朱,京师,国公,朝廷,朱棣会,燕军,朱允炆,周公,陈瑄,方孝孺,消息资讯,金川门,燕军,朱允炆,周公,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