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作为一个民族至高无上的身份标志,其旅行自然也应该与众不同,必须彰显统治者的威严和魄力。各朝各代由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帝王出行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差异在宋朝就已经显现得非常大。
无论是旅行时的侍从还是旅行前的准备都很凌乱。这一点,在南宋高宗尚未确定国都的情况下尤为突出。
宋朝帝王出行应严格遵循礼制,因此需备办物品尤为丰富。东西多了,开支自然上去了,除了旅行中各种奖励下来的钱之外,宋朝皇帝旅行一趟费用也很高。
身为万人之上的帝王,其一举一动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当然也不可能为所欲为。因此,帝王出游必伴有某种目的。
大家都知道宋代军事实力肯定算不上雄厚,这与当时国情和统治者不注重军事有极大关系。帝王前往游历查阅部队,是为了向外显示国家军队之强大,通称“亮肌肉”,这与我们今天阅兵有着许多相同点。
北宋刚刚立国的时候,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全统一起来,这时就最有必要显示出军事实力。因此,在开国初期太祖、太宗外出查阅部队的频率很高。
而在晚期,通过订立和约步入假和平局,其统治者已不热衷查阅部队,且在部队建设中发挥着相当大的败面。
外出打猎,历来是古代帝王不可缺少的活动。最初,狩猎仅仅是娱乐活动,以后逐渐演变为以政治、军事需要为基础的娱乐活动。因此,它也成了帝王们旅游的一项工程。
宋朝初期狩猎活动十分繁盛,而至真宗时期开始衰退直至缓慢消失。之所以销声匿迹,除统治者对待狩猎活动的态度变化之外,也和朝臣要求“罢猎”不无关系。
朝臣要求“罢猎”,是由于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帝王因狩猎活动而间接造成国弱的事例,不想再犯。
皇帝出行出席南郊大礼,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它主要指皇帝每三年一次圆秋祭天大礼活动,通常定于十一月冬至。这类旅行不像前面两类旅行可以随着统治者态度,偏好的变化而变化,而被当作定理旅行。
宋朝时帝王亲巡地方的数量与规模远没有前朝大,巡幸目的各异。前朝的巡视绝大部分是为了做些轻松愉快的消遣之事,如到庙里烧香,到园林玩耍,宴请等等。而且宋朝时巡视更是去平局叛,御驾亲征以激励部队斗志。
以上4种就是宋朝帝王出游的主要目的了,而且在出游时,帝王还要遵循礼制,这4种礼制在前朝得到了传承,代代相传,礼制变得非常烦琐。
由此使旅行成为了极为繁琐的事情,而宋朝时的三大旅行礼制则与旅行工具,守卫人员和随行人员有关。
车辂制度等。宋朝车辂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前朝,以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等五辂及副辂为主。
玉辂、金辂,通常用于皇帝外出祭祀;象辂就是皇帝用来做一些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的近距离旅行;革辂是军事用途旅行时搭乘的器具,如参阅军队和御驾亲征;木辂是帝王外出打猎的工具。
就副辂而言,其规格低于五辂,虽仿玉辂制作,却无玉制饰品点缀。除此,帝王出行也要使用一些车辆,其意义不大,只是合乎礼制而已。
仪卫制度等。仪卫多指代帝王出行过程中所承担的安全保护与仪仗职责,除维护帝王平安外,更突出帝王威严。
宋朝前期仪仗制度沿袭前朝,出行时仪仗队伍数量众多,既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又会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对皇帝的保护也不利。
后来朝臣结合实际情况献计献策,在皇帝行旅的不同场合制定了不同仪卫制度。宋朝时,仪卫制度经历了逐步完善的过程。
扈从制度下。扈从和仪仗都不一样,都是陪皇帝同行。扈从中除骁勇卫士之外,还包括形形色色的文武百官。能够追随帝王同游的官吏,基本是帝王身边较为信赖的人物。
因此常有官员到皇帝行路时争个随行职位,没准业绩不错便受皇帝器重,自此便一步登天。就算没有被看重,依照惯例,皇帝也会宴请随行的朝臣,并赏赐衣物、马匹之类的。
有关宋代帝王在旅行活动中的消费,其类型有很多种,但是多数仍可概括为随行人员奖励和旅行时所用器物的整修支出。
查阅部队,帝王给随行人员及查阅军士以钱赏,旅行打猎给随行人员奖励相对较小,而给旅途中遭遇生活困苦的老百姓以钱赏。
除直接封赏钱财之外,衣物及金器,玉器等更是封赏对象。
后来宋朝皇帝又下诏在旅行中严禁侵占民田以减轻旅行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危害。
有关宋朝历史上并未有专门记载当时皇帝旅行所需费用,而只是将相应各项制度,礼节详记。
由前文可明确宋代帝王对旅行仍有讲究,无论是旅行目的、旅行乘坐工具、随行人员安排都没有相应的系统。
而且旅行的费用一个方面相对固定,即维修旅行中所用到的所有东西。赏赐这种耗费,主要是取决于皇帝的心,赏多少取决于自己的情绪。
从整体上看,宋朝时帝王出行耗费很大,而其中开支种类花样繁多,但是起码没有都用于钟鸣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