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提到宋徽宗,就两字“昏君”,但宋徽宗是不是彻头彻尾的昏君呢?其实并不是,在宋徽宗当政之初并不昏,而且表现的非常开明、清明和英明。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宋论》:“徽宗之初政,粲然客观”,就是说,宋徽宗执政初期,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有声有色,非常好。徽宗当政之初都有哪些治国措施呢?
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刚继位的时候,他的很多做法看起来,就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他采取的一些措施,也确实让看起来像一滩死水的大宋王朝,出现了朝纲为之一振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只维持了两年不到的时间,然后宋徽宗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把自己推行的很多新政都丢掉了脑后。
唯才是举,重用贤良:宋徽宗把过去为人正直,口碑好的大臣官员,重新启用。
对文彦博、司马光、苏轼、范纯仁、韩忠彦、李清臣等等,这些被贬的大臣先给予平反,去世的大臣恢复名誉。年老体弱的给予优厚的退休待遇,把年富力强的提拔到重用的岗位,像韩忠彦等。
宋徽宗书画
广开言路,察纳忠言:要大臣尽可能的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不管职务高低,都可以直接给皇上提,对于有价值的建议立即有赏,错的也不予追究。
宋哲宗时也让大臣提意见,当时大家都不敢说,当时有机构“编类臣僚章疏局”,这个机构把大臣的上奏的意见条款,重新摘录出来送给皇上御览。当时负责这个工作的就是宰相章惇,章惇看着哪个大臣不顺眼,就把大臣的上奏条款里,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加以发挥,说在讥讽皇帝,诽谤朝廷。于是,那个大臣肯定要倒霉,这样谁还敢提意见啊,把原来的建议都曲解了。徽宗鉴于这种情况,下诏把“编类臣僚章疏局”这个机构撤掉,所有大臣的意见,原原本本的送到宋徽宗手里,亲自御览。
贬谪奸佞,革除陋规:
把原来占据重要岗位,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官员,有的给予罢官,有的降职,有的调出京城,任命贤良官员。
把过去凡事不合理的规定,重新制定新的制度(
比如机构多,人员多,升迁不合理
等)。
废除“毒药库”事件:
当徽宗实地视察时,发现后宫有一处古木败枝,寸草不生,诡异荒凉的地方。原是一座毒药库,里面存放的都是剧烈的剧毒药材。
原来呀,在宋太祖的时候建立的库房,当时规定两广、川蜀一带的官员,每三年进贡一次,各地剧毒药材,(有闻到就死,有摸到就死),是为了毒杀不轨之臣,到徽宗时代,已经延续了一百五六十年了,毒药库里存储剧毒药,材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徽宗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以前是否启用过,大家都不敢说。
徽宗的处理方法:如果大臣犯了法,没必要毒药毒死;如果大臣犯了死罪,可以公开审理,明正典刑,也没有必要偷偷摸摸的毒死。徽宗当时决定,”罢其贡,废其库”。从此,不要上贡毒药,当场销毁仓库。把毒药包装好,在远郊挖坑深埋,地面竖上标识,防止人畜不慎中毒。大臣都认为徽宗太英明了。
不搞门派之争,保持公正公允。
宋朝自“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之后,朝廷上门派斗争愈演愈烈,争来争去,两败俱伤。最终受伤的,损害的是国家。为此第二年,改年号时用“建中靖国”,“建中”就是要提倡保持中正,“靖国”就是要求安定团结,不要搞那些无谓的争执。
解释:皇帝年号,新皇登基的这年的年号用先皇的年号,第二年改用自己的新年号
。
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宋徽宗对治国理政,有浓厚的兴趣,他推行的新政,就是一个开明君主才会做的事情。在宋徽宗的身体力行之下,大宋王朝在短时间内,就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宋徽宗提出众多措施后,朝臣们感觉到非常振奋。朝臣们对建设和改革热情很高,也积极提出很多想法,徽宗是一一虚心接纳,虚心倾听。
史册出现了不少徽宗纳谏的佳话。比如徽宗躲着大臣修宫殿。当时有个大臣张商英,对徽宗谏言要节俭,虽然大宋国力日丰,宫殿已经很豪华了,尽量不要大兴土木,徽宗当时答应。过了一段时间,徽宗想对旧的宫殿装修一下,否则不协调,就告诉施工人员,如果张商英大人路过就停工。一直躲着张商英偷偷修缮。皇帝躲着大臣装修宫殿,在历史上也是少见。(
当时宋徽宗做法,和后来大肆铺张浪费,形成了宣明的对照
)
驱珍禽:宋徽宗是风流王子,在当端王的时候,很喜欢养鸟和画画,画画的提出百分之八十是花鸟画,就需要鸟的行为动态,鸟的生活习性,端王府里就养了很多珍禽鸟类。
宋徽宗当了皇帝以后,鸟和徽宗一起搬进了皇宫,每天退朝后和鸟一起玩。大臣江公望听说徽宗宫中养鸟,就上书徽宗,认为皇帝玩物丧志,有损皇上崇高形象。
于是,徽宗依依不舍的把珍稀鸟放了。徽宗和太监一次又一次的轰鸟,直到一只不剩。虽然不舍,但江公望说的更有道理。
扯龙袍,陈禾,职位是“右正言”,主要职责给皇帝提建议。陈禾表现不错,徽宗要把她升为“给事中”,但“给事中”这个官职就不负责给皇帝提意见了,陈禾还有很多已经没提,趁着上任新职前把意见都提给徽宗。
有一天下朝,陈禾一直在给徽宗提意见,直到徽宗饿了累了,有些不耐烦就想走。几次起身都被陈禾劝阻,徽宗一起身,陈禾一抓,把徽宗龙袍的袖子扯下来了。常言“扯了龙袍是死,打死太子也是死”,都是死罪。
大家投愣住了,徽宗没有动怒,陈禾说,陛下为听进言不惜扯坏衣服,臣下要肝脑涂地,报答皇上。徽宗赐座,让陈禾继续说。
这个事朝野上下赞叹,说徽宗有上古明君之风。扯龙袍,听进言,古至未有。
宋徽宗执政的前两年,整个朝纲为之一振,大宋王朝几乎要出现,中兴之治 的新气象。这样的局面维持了两年时间,从改“建中靖国”算,也只有一年时间。
风云突变,后面宋徽宗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撤换大臣,另起炉灶。像韩忠彦等这样重要的大臣,以种种理罪名和借口都被罢免。甚至连曾布,也被调出朝廷。另外启用一批官员,整整跟着徽宗执政二十多年。宋徽宗后面悲惨结局,就是启用的了这一批官员。当时徽宗认为启用了一批能臣。
改元崇宁,决议绍述。“崇宁”的“宁”是神宗年间的年号,就是崇尚煕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绍述”绍是继承,“述”是宣扬,就是要继承宣扬,神宗时开创的新法。新法本来是有争议的,徽宗就是要站在变法派一边,排斥保守派。
出尔反尔,言着获罪。当初徽宗向全国人民发出,提意见的诏令都忘了,当时提意见多的重罪,提意见少的轻罪。
《清波别志》“当初亲下求言诏,引得来胡到.....误人多是,误人多是,误人多少”,就是说因为皇上下诏,让多少人胡说,耽误了多少国家大事,毁坏了多少人的前程和性命。
残酷打击异己,焚毁大量经典。不管你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只要不顺眼就要打到。像曾布等人,本来就是变法,也打入异己。受迫害的官员家属,都受到株连。
把司马光、苏轼、秦观、黄庭坚等文人的著作,徽宗下令一律连书和原版都要销毁。其中包括《资治通鉴》,理由是司马光的著作。如果当时真是销毁了,我们就看不到这部皇皇巨作了。
全赖当时的太学博士陈莹中的保护,陈莹中研究发现《资治通鉴》的序言,是神宗皇帝写的,意味着神宗对《资治通鉴》持肯定态度的,并且是在神宗支持下才完成的巨著。
要焚毁此书,就意味着对神宗的态度,既然要“绍述”“崇宁”,陈莹中为了引起其他官员的注意,就把科考的题目,引用神宗为《资治通鉴》的序言,作为考试的题目。这一事传到蔡卞及手下官员那里,蔡卞左思右想后,先封存起来,没有流传,也不用焚毁。
处理方法:把《资治通鉴》的原书和雕版,都封存起来。于是,《资治通鉴》才完整的保存下来了。
宋徽宗的大转变,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是外在影响的因素,另一个是徽宗内在的性格。宋徽宗放弃新政说明:
一、宋徽宗在政治上很不成熟;年轻容易受别人所左右,一直到二十多后的中老年,一辈子在政治上都不没有成熟过。
二、政坛上门户之争,宿怨太深。徽宗曾想调节门派之争,都没有成功。
比如韩忠彦一派,势力比较弱,不善于搞权术,就被另一派力量压倒,使得徽宗受另一派的影响越来越深,逐渐倒向徽宗所谓的“变法派”。
所以,徽宗新政不到两年,就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徽宗看来这种变化,是他大展宏图的开端。
殊不知,这种变化导致徽宗走向深渊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