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无人不熟悉,说的是北宋名臣包拯执掌开封府时惩奸除恶的故事。
包拯最为知名的官职就是开封知府了,这个官职在北宋时正式的叫法是“权知开封府”。
“权”字的释义中有“姑且,暂且”的意思,“权知开封府”也就是暂时执掌开封府,包拯只能算是个代理知府。
除了“权知开封府”,这个官职还出现过“知开封府”以及“权发遣开封府”两个称呼。
“知开封府”只是“权知开封府”的简称,一样是代理,著名奸臣蔡京当这个官时就是叫“知开封府”。
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开封府这个特殊的官职上,各个地方知府的官职上的“知”就是正式的了。
至于“权发遣开封府”,也是代理执掌开封府,有些官员因为资历浅,正式级别不够格,所以按上了个“发遣”的名头,用现代语言理解,就是“高职低配”。
上述官职为什么全是代理?因为在北宋时,开封府一把手的正式官名叫开封尹或开封牧。
但开封尹或开封牧并不是随时都有人担任,平常都是设置一个代理知府管事,《宋史·职官志》中记载:
搞这么复杂自然是有特殊的原因,开封是北宋的首都,这个职位有着极其强烈的政治寓意。
根据北宋时期的政治潜规则,开封府的一把手开封尹或开封牧本来是由准皇储担任。
这是因为开封府地位的特殊性,它是首都,全国的权贵大部分都集中在开封,执掌开封府下要管民,上要和各路权贵打交道,是最适合准皇储锻炼的官职。
至于不常置,是皇帝觉得接班人该锻炼了,才会让他担任开封尹或开封牧,而准皇储升为正式皇储后,就不会任官了,然后让普通官员“权知开封府”来管事。
也就是说,开封尹、牧和“权知开封府”是不会同时存在的。
在宋朝历史上,正式担任过这个职位的亲王或皇储只有五位,分别是:
五位赵氏皇族担任过这个官职,里面出现了三个皇帝,不过,其中只有宋钦宗赵桓任职前就有了正式的皇太子名头。
宋太宗赵光义曾长期担任开封尹,这也是很多史学家认为他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选定的接班人的原因,赵匡胤的儿子们都没有担任过这个职位。
赵光义登基后,基于自己搞出个“金匮之盟”的原因,让弟弟赵廷美担任开封尹,成为名义上的接班人,但赵廷美后来被赵光义和赵普搞下去了。
赵元僖是赵光义次子,赵光义选定的接班人本来是长子赵元佐,但赵元佐因精神问题被贬,于是,赵光义选了次子当接班人,并让他担任开封尹来锻炼执政能力。
不过,赵元僖运气不好,成为准皇储后只过了六年就病死了。
然后,赵光义才又选了赵元侃,也就是宋真宗赵恒接班,在正式册封其为皇太子前,也是先担任了一段时间开封尹。
至于宋钦宗赵桓,他其实在担任开封牧前已经当了十年皇太子了,是正式的皇储,他担任开封牧是纯粹的过渡。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宋徽宗赵佶基于金兵南下而导致国内群情激愤,有意禅位逃避责任。
于是,宋徽宗先让皇太子赵桓担任开封牧,做出禅位的姿态,算是试探朝中和民间的态度。
结果赵佶试探后发现,朝中和民间都支持换个皇帝,加上金兵快打到开封了,他无计可施,也想着逃跑,所以很干脆的禅位了。
赵桓这个开封牧其实只做了几天,《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
而且赵桓是北宋时期唯一的一个开封牧,此前都是叫开封尹,这是为什么?
在赵桓担任开封牧前,其实以往的“权知开封府”等类似官职也都变了,在宋徽宗执政的中、后期,代理执掌开封府职位的称呼已经变成了开封尹。
这是奸臣蔡京搞出的把戏,他把“权知开封府”改成了开封尹,把原本的开封尹改成了开封牧,《宋史·职官志》中记载:
这么做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就是简单的换个名称,蔡京的用意只不过是为了彰显权威而已,胡闹一下,看看有没有人反对,就如秦朝时赵高搞出的“指鹿为马”。
不过,从字面意思来讲,“牧”带有统治、管理的意思,略大于“尹”,即使改了称呼,从名头上也算说得过去。
也因此,本来只能由准皇储担任的开封尹,到宋徽宗时期被人为地降格了,然后普通官员也能担任。
比如,当时的名臣时彦、林摅、宋乔年等人执掌开封府时,官职就已经是开封尹了。
到南宋时,因为开封已经不在宋朝领地范围内了,变成了宋人念念不忘的旧都,开封尹这个极具政治意味的职位也就不存在了。
南宋孝宗年间,宋孝宗曾让皇太子赵惇(即宋光宗)担任过两年时间的临安尹,用意和开封尹差不多,此后,宋朝就没有再出现类似的官职了。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