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只要是读书的学子还有士大夫,一生的目标就是进入仕途。而且在仕途上,由于是为皇家做事情,各种待遇权力也是没得说的。所以,在古代,大家特别推崇当官,谁家要是出了一个官老爷,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但是我们会发现,明朝官员的俸禄真的很低。比起前代的唐朝宋朝,可以说,明朝的官员是很可怜的了。而这么低的俸禄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元璋草根出身,由于太过于心系民生,比如说大力推进老百姓住房的建设一类,而把国库支出基本用于建设民生上,这就导致了他对官员们的“抠门”。
在明朝,一个好好的知县,俸禄只相当于现在的2000多块钱。而在明朝,俸禄过低,迫使官员“不得不贪”。反腐最严格的大明确是封建时代腐败最严重的朝代,实在是莫大的讥讽。
换到今天,如果面对这样一份入不敷出的工作,我们肯定是不愿意做的。因为我们现在是物质社会,如果一份工作不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再喜欢也不要。
那为什么在明朝,即便月俸拿得很少,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读书参与科举,最终踏上仕途呢?
首先,在古代,官僚思维深深植根在人们的脑海之中。古代讲究“士农工商”,我们可以看到,“士”是百业之首,是最受人们尊重甚至敬畏的职业。自古以来人们都保有着一种观念,就是官大权大,地位自然也就高人一等。虽说在古代从事商业的确有可能赚得比当官来得多,但是在古代,行业分三六九等,从事商业的人被视作“三教九流”,很多人都鄙视商人。
而且中国有一句古话:望子成龙。而古代的“龙”只有做官一条路,根深蒂固的观念让古代人觉得只有做官是唯一出路,只有做官脸上才有面子。而有些官家出生的孩子,自然会被父母送进学府读书,最后当官继承父业,这是不用说的。
除了这些官家的子弟外,其他许多的寒门弟子,也只能通过“读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毕竟如果出身贫寒,也没有资本来进行商业的运作,而读书是唯一可能性巨大的改变命运的手段,当然也不排除真的有些有治国理念和有想法的有志青年。
而且当官不用劳作,古时候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如果哪年正好撞上了自然灾害,农作物颗粒无收,百姓就只能干等着挨饿。但是当官就明显不一样,当官来的俸禄最起码要比种稻子来的稳定,就算不多,起码每个月能保证有饭吃。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官不用服徭役,不用交纳赋税,这多好啊。
而且由于明朝的官场上贪污腐败成风,很多官员手中的实际“收入”并不低,而且明代官僚士绅阶层出现大量的兼并,就此获得的地租收入,足够官僚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