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政变,往往少不了流血与死亡,这些争斗都脱离不开对权力与地位的疯狂追逐。为了“皇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存在着不同种姓、民族之间为改朝换代所引发的战争与政变。
即使是有着至亲关系的父子兄弟,也有极大的可能为了皇位而反目成仇。
玄武门之变,实质上就是一场由皇位争夺引发的兄弟之争。李世民,史称“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就是从这场政变中真正开始走上皇帝之位的。
弑兄杀弟,是形势所迫?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在建国后封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小儿子李元吉为齐王。起初,李渊在位时,这三个儿子也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作为王室子弟,建立了不少功业。
然而,时间一长,身在高位、各有自己势力的三人,在朝堂上面和心不和。李世民虽然年纪比李建成小,但是在政见上的优秀见解,让他获得了不少大臣的支持,而且战功卓著,这使得李建成极为不满。
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屡次想要联合李元吉暗害李世民,但李世民先一步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并且在这场政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兄弟,逼宫父亲李渊,登上了皇帝之位。
杀死侄子却娶弟媳,是色迷心窍?
成者王,败者寇。李世民行事果决、心狠手辣。为了斩草除根,他对自己的侄子并没有手下留情。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各有五个儿子,无论年长年幼,他们都死于李世民之手。
不仅如此,他还霸占了自己的弟媳,将其纳入宫中,史称“杨妃”,而且长孙皇后去世后,他对这位“杨妃”宠爱至极,到了要立她为皇后的地步。后来经过魏征等人的劝谏,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名声才最终作罢。
据传,这位“杨妃”十足貌美,李世民也是因为迷恋她的美貌才霸占了她。但可惜的是,“杨妃”只是一个称号。
尽管备受宠爱,这位杨氏却并没有得到李世民后宫实质上的承认,也就是说,她虽然生活在帝王后宫,却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名分。
给李世民生的皇子李明,后来也被过继给了李元吉。而且,杨氏本人,死后也没有得到陪葬昭陵的资格,可谓是下场惨淡。
李世民作为皇帝,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后宫里的每位妃子都难免会牵扯到政治利益。那么,李世民将弟媳纳入后宫,是否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当时,杨氏大家族的世家地位不容小觑,他们原本和齐王李元吉互为倚靠。齐王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失败也让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有力支持。
而在这时,李世民纳了杨氏,既可以为他赢得这一氏族的支持,又可以满足他的私心。对于杨氏的氏族来说,也算是吃了个“定心丸”,这样一举两得皆大欢喜的结局,是所有人都乐于看到的。
娶了弟媳却放过大嫂,是顾念旧情?
在“玄武门之变”后,也有人的结局相对平安,这就是太子李建成的妻子,李世民的大嫂——郑观音。
郑观音是荥阳人,隋朝潭州都督郑继伯的女儿。出身荥阳郑氏,也是世家大族。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杀了李建成的儿子,却并没有对这位大嫂有所“冒犯”。不仅如此,还让她和自己的女儿在长乐门终老,一直安享晚年直到七十八岁。
尽管长乐门的生活条件相比宫廷有差异,但这和李世民对待其他人的方式相比,已经算是难得的“厚待”。
有人推断,这是由于大嫂的个性太过“贞烈”,不愿委身自己丈夫的弟弟。但是,这一说法很难验证,况且信服度较低。
因为女子的命运在古代颠沛流离,往往很难由自己决定。失去了丈夫的郑氏更是没有反对李世民这位新皇帝的能力。
更可靠的一种说法是,李世民之前受到过大嫂不少照顾,且古代有“长嫂为母”的传统。再者,郑观音的年纪和李世民差不了多少,当时的时代来看,即使足够貌美也已经不再有吸引力。
李世民在霸占了年轻的杨氏后,也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再去冒犯自己的“长嫂”。
更何况,郑观音所在的郑家氏族在当时也算大族,李世民这样做必定也少不了政治上的考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放过“大嫂”,其实也是对郑氏家族势力的“拉拢”。
太宗其人:知人善任的圣主明君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做出的种种行为一直为人诟病,骨肉相残也成为他政治生涯中的最大污点。
但整体上看,从历史的发展演进角度来讲,唐太宗李世民也确实为唐王朝的兴盛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唐太宗在位期间,对民生非常关注,使得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对往后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计前嫌,知人善任。对不同的人才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许多臣子的认可。
魏征就是其中之一,李世民摒弃前嫌,不比较他曾经是李建成的部下,虚心纳谏,和他成就了君臣一心的佳话。
就如同对待杨氏和郑氏的不同态度,李世民在从政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往往都是多面的,历史不是一家之言,对帝王的评说更是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