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皇帝,为什么朱棣的风评要差很多?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篡位的皇帝,为什么朱棣的风评要差很多?

自古王权霸业,有能者居之。正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所言:“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因此,在古代诸多君王当中,通过不正当手段而得位者,大有人在。不过,其中也不乏一些明君与雄主。

如唐代初期的李世民,曾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威逼其父退位。但在登基后,李世民却励精图治,不仅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还维护了民族团结,从而被称为“天可汗”。

又如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也曾发动靖难之役,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但在这之后,他迁都北京,用兵蒙古,以身作则践行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使大明王朝光耀后世。

从历史贡献来说,唐太宗李世民与永乐大帝朱棣的功绩,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民间风评中,两人的口碑却千差万别。同样是篡位而登基的皇帝,李世民的负面评价却比朱棣少得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天不足,后发无力

对李世民来说,有没有李渊这个爹,都无所谓;可对朱棣来说,没有朱元璋这个爹,却是万万不能。

隋朝末年,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便已经在军中崭露头角了。

如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入侵泾州,李世民临危受命,赶赴前线对敌。经过几个月的厮杀,李世民最终灭掉薛氏,大胜而归。又如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攻破浍州,还是李世民率先站出来,打退敌军。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李世民又陆续击败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乃至西北的突厥部落,几次挽救大唐于危难之中。唐高祖李渊大喜,“封无可封”,遂赐李世民“天策上将”一职,令其位在王公之上。

回顾李世民称帝以前的头衔,便能发现,其中既有文职,又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武将官位。抛开皇子的名头不谈,李世民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所以,哪怕李世民后来篡位当了皇帝,文武百官也没有太多反对之心。实在是李世民为唐朝立下的功劳太多,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就连这些朝臣,也更乐意见到李世民上位。后者登基,虽有篡逆之嫌,但的确是众望所归。

反观明成祖朱棣,则被其父朱元璋盖过了风头。诚然,朱棣的确是一位“马上皇帝”,但以军功而论,朱棣不仅远远不如朱元璋,也比不过一大半淮西勋贵。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这些人,在军中的威望要远胜于朱棣。

可见,朱棣出身太晚,错过了明朝建立中的几次重大战役。所以朱棣即便篡位成功,也无法让所有人都承认他的贡献。因为军中的一部分人只忠诚于朱元璋,在朱元璋去世后,他们又一心一意辅佐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接班人——朱允炆。

在此情形之下,哪怕朱棣成功当上了皇帝,也无法让这些人顺从归心。当然,除了先天不足外,其实也与朱棣的残酷手段离不开关系。

手段残酷,相形见绌

相较于朱棣,李世民是个很爱惜羽毛的人。在未登基之时,他便很懂得与部下相处,并乐于听从他们的意见。在当上皇帝以后,李世民不再将目光局限在小小的秦王府,而是放眼于天下。

正因如此,李世民不仅放过了一大批自己的政敌(指李建成旧部),还能改变心态,对他们进行任用。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魏征。李建成被杀后,作为其心腹骨干的魏征也被送到了李世民那里。见到魏征,李世民本想炫耀一下,谁知魏征却淡淡说道:“太子(李建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又哪里会有今天的灾祸呢?”

换做一般人,听了魏征这话,多半会直接处死他。谁知李世民却开始反思自己,回过神来,他认为魏征直言不讳,犹如朝堂中的一面镜子,遂对他重用。由此,李世民大度能容人、魏征刚直犯上,君臣二人合力,谱写出了一段历史佳话。

刚而犯上的魏征,李世民都能容忍,更别说其他人了。在这之后,李世民又先后重用了薛万彻、苏定方、王珪、冯立等人,皆取得不俗的成效。可以说,李世民虽然是通过篡位得到了皇位,但他后面所做的一切,便已经向世人证明:他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

反观朱棣的政治手段,却略显残暴了一些。

对待建文旧臣,朱棣采取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杀”。凡是不愿投效自己的建文旧臣,几乎都遭到了朱棣的残酷镇压。如朱允炆的心腹重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等人,皆身死族灭。甚至在一些坊间谣传中,朱棣竟“丧心病狂”地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

这些被朱棣杀死的旧臣,皆以全族老小的性命换得了身后的忠义之名。后人谈到他们时,无不交口称赞;而杀害他们的朱棣,便自然被划为了“反派”阵营当中,被一些“卫道士”指责、批评乃至谩骂。

再加上李世民的宽宏大量,人们不禁会把他们放在一起对比。如此一来,朱棣的行为就更加为人诟病了。

政变事小,谋反事大

对比“玄武门之变”与“靖难之役”不难发现,李世民采取的篡位方式,是一种较为缓和的手段,其影响范围不大;反观朱棣发动的叛乱,却是从北平一路打到了南京,其造成的破坏力也就更大了。

玄武门,是唐代政变的“高发地带”,先后有四次政变围绕它爆发。为什么唐代的政变,都喜欢选择在玄武门呢?

从唐代皇宫的建制看,它主要分为内廷和外廷。

外廷,顾名思义,是皇帝专门用来接待外宾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唐朝皇帝接见大臣,处理政务或接待其他国家的使节,都会选择在外廷。至于内廷,则相当于是皇帝的“卧室”,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色彩。

换言之,想要控制皇宫,其重点在于内廷。那么,内廷又在哪呢?

从地理方位上看,它一般在皇宫北部。玄武,恰好指“北方”,所以玄武门就是宫中的北大门。因此,一旦反动势力控制住了玄武门,他们便能快速控制皇宫内廷,进而对皇帝进行“拿捏”。

历史上,尉迟敬德在打下玄武门后,便拿着兵器气势汹汹地来见唐高祖李渊。尽管李渊还是皇帝,但他此时却不得不“老老实实”把李世民立为太子,而后又写了退位诏书。此事过后,李渊越想越气,终于在三年后郁郁而终。

综上,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将一场残酷的宫廷政变控制在局部小范围的地区内。所以,李世民篡位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降低了。此举不仅保证了唐初皇权的平稳过渡,也避免了李世民因为争夺皇位而大开杀戒。

再来看朱棣的靖难之役。前一个是“政变”,后一个却是“战役”,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从北平起兵。一开始,他只掌握了比较少的兵马;但随着建文帝的指挥不当,朱棣接连歼灭了他的主力部队,并借此逐渐扩大自己的优势。

据《明史》记载,朱棣在郑村坝、白沟河、济南、东昌、夹河、藳城、灵璧、南京等地,都曾与朱允炆派来的军队发生大作战。

期间,有无数地方因受到战火侵袭而化为一片焦土。虽说朱棣取得了最终胜利,但这也导致了国家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实力都严重下降,并一度影响到了明朝日后的发展。

对比来看,朱棣的谋反曾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以致于山东、河北地区中的不少富饶地区,皆化为荒芜之地;再加上后续的起义事件,导致朱棣个人的威信力大大降低。而李世民发动的政变,却将后果控制在了一定程度内,从而让国家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从这方面看,朱棣的确比不上李世民。但客观而言,这也是唐明两朝对待宗室的不同态度造成的。

朱棣谋反,要从偏远封地打到首都,期间遭遇的艰难可想而知;而他一旦发动,除非甘愿赴死,否则便不能停止。至于李世民的政变,则是早有预谋,并提前买通玄武门守将,从而占据了主场优势。

换言之,朱棣与李世民在篡位之前的准备工作,便已存在明显差距。这不仅导致朱棣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才能成功;同时还意味着,他想要压下这件不光彩的事,便要采取更加极端的手段。

高压政策,引起反弹

李世民在继位之后,有意打压秦王府旧将。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人,虽得到丰厚赏赐,但在贞观年间,他们其实很少领兵出征。

这是因为,李世民察觉到朝堂中的山东豪杰占比太高,不利于国家发展。为此他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并提拔了关陇士族、江南士族与一些寒门子弟入仕。

随着各方势力相继分到了“蛋糕”,李世民的地位更加稳固。之后,他不仅在无形之中刷了一波好感,也真正得到了这些“反对派”的支持。

相较而言,朱棣的手段却更加直接、粗暴。他在打下南京后,便用残酷手段镇压了一批建安旧臣。而后又沿用东厂和锦衣卫,让他们四处巡查,一旦发现不利于自己的消息,马上严肃处理。

在这种高压政策下,朝臣与百姓固然不敢再开口说什么;可一旦朱棣做出了什么恶事,或者另一种可能——随着朱棣去世,这种限制被打开后,之前被堵上的舆论,便会如滚滚洪水一般,将朱棣的身后名给“淹没”。

另外,从结果上看,朱棣在登基后虽然也励精图治,做出了不少亮眼贡献,但比起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而言,却难免有些逊色。

在军事上,李世民平定突厥,并得到附近小国的投诚,“天可汗”之名响彻华夏。在经济上,李世民又注重民生,让经济逐步恢复,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反观朱棣在位期间,大明王朝虽逐步走上正轨,却也留下了不少问题。

一方面是先前战乱造成的创伤,久久无法恢复;

另一方面则是对蒙古的用兵,未能功成不说,就连朱棣本人都死在了北征途中。

这种气节固然值得赞赏,但客观来说,蒙古没有被彻底解决,也为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隐患。

到了后世,这些不足很容易会被放大。当言论再度反弹时,朱棣的风评自然也会随之下降。不过,这其中未必没有满人的推波助澜。

虚夸美誉,暗中贬损

李世民虽然是一代明君,却也有一些“黑点”。比如,其晚年好大喜功,且为了突出自身功绩,他还勒令史官修改了一些史料来美化自己。这或许也是李世民好评不断的一个次要原因。

反观朱棣或其他明代皇帝,却遭到了鞑子污蔑。大多数人认为,满人入关后,曾对明朝进行污蔑、贬损。

而后人留给朱棣的恶意评价,也大多是鞑子留下的。看来,这同样是朱棣风评比不上李世民的一个客观原因。

讽刺的是,满人这么做,是为了展示清朝的强盛与清明。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以清朝之腐政,为历代罕有。反倒是近代以来遭受的各种屈辱事件,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回忆起大明王朝的强悍与骨气。

此消彼长之下,朱棣的风评反而比过去好了不少,此为后话。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明实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登基,魏征,朱元璋,李世民,风评,手段,皇帝,朱允炆,朱棣,消息资讯,李渊,魏征,朱元璋,李世民,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登基,魏征,朱元璋,李世民,风评,手段,皇帝,朱允炆,朱棣,消息资讯,李渊,魏征,朱元璋,李世民,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登基,魏征,朱元璋,李世民,风评,手段,皇帝,朱允炆,朱棣,消息资讯,李渊,魏征,朱元璋,李世民,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