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曰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你说,明太祖厉害不厉害?可惜,输给了资本的腐蚀!
五千年封建史而能成大业者,或豪强贵族,或亡命之徒。
没学问,没长相,没家境。从死尸堆里一步一个血脚印爬到天花板的帝王,只有两个——刘邦和朱元璋。
说起明太祖,他的出身是无法回避的精彩内容,以下是朱元璋的前半生履历。
0到14岁,饿着肚子给地主放牛,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又一个活活饿死。15岁,半个月内全家饿死三口人,差点死绝户了。16岁到17岁,出家当和尚,开始撞钟的生涯。18岁到24岁,往好里说叫云游四方,实际上是外出要饭。25岁,找到靠山走上造反的道路。40岁,混一天下。
用现在的一句话说“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玄幻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的故事,真真的发生在654年前的元末明初。
要是以狭隘的华夏血统而论,朱元璋的明朝与刘邦的汉朝是真正意义的中原大一统王朝。
要是论出身的话,朱元璋比刘邦更可爱。
刘邦好歹是一个亭长,相当于社区保安队队长,算是半个公门人。
朱元璋可是八代赤贫,根正苗红到叫人无法反驳。
他用自己的生平经历,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因为人生太过于跌宕起伏,近乎于魔幻,朱元璋因此成为历代史学家研究的热门人物。
哪怕在当时社会,朱元璋也是备受瞩目,大家很想知道从一无所有到富有天下,一夜暴富的朱元璋该如何治理大明王朝。
很快,朱元璋内心的治国方略释放出来,他给自己的头号军师刘伯温写信时,说:
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我给大家翻译翻译这句话,元朝因为对官僚士族和地方豪强过于宽松,所以丢了江山。如今,在我的大明王朝里,非采取刚猛严苛的策略。
朱元璋刚上台,立刻将自己的政治决心“兵分两路”付诸行动。
一是向历代开国帝王一样“杀功臣”。
二是磨刀霍霍向富人。
天下已定,皇帝急于“杀功臣”,哪个朝代的开国帝王都这么干。
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皇太极丝毫不逊色于朱元璋,这是封建社会的传统。
朱元璋在共同中,略有不同。较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朱元璋顺手把“富人”一锅烩了。
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沈万三代表的沈氏家族。
到现在,依然有人弄不明白,朱元璋已经贵为九五,威加海内,富有四方,为什么不肯放过一个不入上九流的生意人沈万三呢。
实际上,朱元璋针对的并不是沈万三个人,也不是瞅着沈氏家族不顺眼。
朱元璋的意图是剑指大明王朝的“资本界”。
说到这,或许有人会拿出顾城先生写得《明朝没有沈万三》来反驳。
说沈万三不是明朝人,他是元朝人,跟朱元璋也没有交集,早在朱元璋尚未出生时,沈万三已经驾鹤西游了。
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研究历史只有两条路径:一是文献,二是文物。
文献说他有,后人凭什么非要说他没有。
再者说,所有的历史、野史,包括神话传说,绝不都是空穴来风,它必然有一个原始的模型为基础。
明史到底有没有沈万三,不影响讨论朱元璋的方方面面。
明史关于沈万三的记载,目的在于解剖朱元璋的心理活动和他的施政方针。
沈万三帮朱元璋修了三成南京城。
朱元璋对此很是感激,但因为沈万三过于献殷勤,自告奋勇想犒劳军队,结果把朱元璋惹毛了。
穷人出身的朱元璋内心对金钱的自卑受到刺激,认定沈万三在向自己炫富,想伺机除掉他。
在马皇后的求情下,沈万三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发配云南流放至死。
明史记载有鼻子有眼,两人的对话都写得清楚清楚。
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
沈万三说:每一军犒金一两。
朱元璋说:此虽汝至意,不须汝也。
朱元璋当即给了沈万三“一个大嘴巴子”,以表敬意。沈万三的倒霉运相继而来。
堂堂大明王朝首富死后,朱元璋并没有放过沈氏家族的意思,打击接二连三而来。
朱元璋借着清除功臣的机会,顺带手把沈家一起收拾了。
先是胡惟庸案,朱元璋给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定了“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陆家满门抄斩。
再到蓝玉谋反案,主角蓝玉被杀,沈家满门抄斩。
到此,朱元璋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杀了威胁最大的功臣,二是斩断民间最富的地主豪强。
如果把两件事联系起来看,朱元璋的意图或许会明朗很多。
蓝玉代表的权力,沈家代表的是财富。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还要有权力和财富的加持。
要是权力和财富足够绝对的话,才华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实际上,朱元璋弄死蓝玉和沈家,既是帮助皇长孙朱允炆扫清障碍的意思,也是限制地方豪强势力。
说到底,都是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用现在的话讲,叫整肃资本市场。
朱元璋为什么要整肃资本呢?那些说他有仇富心理、小心眼儿的人,才是真的小心眼儿。
因为朱元璋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彻底看透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商人贪婪的本性。
到现在,依然有人替沈万三和他的家族覆灭鸣冤。
实际上,沈氏家族的覆灭一点不怨。
换作任何人当皇帝,都会对沈氏家族下手。
沈氏家族覆灭的过程中,有一个人起到关键作用。
此人叫王行,一个教书先生。
早年,王行在沈家做过私塾先生。后来,去了蓝玉家教书。
沈家人想攀上蓝玉这根高枝,便想借助王行这层关系,登上蓝玉这艘巨轮。
万万没想到,沈家因此祸起萧墙,跟随蓝玉的大船一起触礁沉海。
不妨用阴谋论的角度推敲一下,沈家攀附蓝玉的动机是什么。
一个天下首富,已经不愁吃喝,为何非要向大明王朝的权力中心靠拢。
无外乎,为了权力罢了。
至于沈家想从蓝玉身上获取什么样的权力,或者依靠蓝玉的权力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没有人知道。
至少可以肯定,必然不是光明磊落的行径。
在私有制主导的封建社会,一个是除了皇权以外,帝国最大的一股权势;一个是除了皇室以外,帝国最富有的家族。
双方若是联合起来,所形成的力量是巨大的。
沈家与蓝家联合,想必不会是为了做慈善搞公益,况且那时的人也没有现代人思想觉悟。
哪怕他们不会造反生事,但对皇权始终都是一种潜在的隐患。朱元璋只能痛下杀手。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说过一句话:
中国古代上下几千年,细读历史,政简刑清、官吏廉洁、生民乐业的时代,简直是黄钟大吕之音,少得可怜。
这句话的意思很直白,封建社会的人一旦有权有钱,想安安分分过日子不生事,实在是少见。
吴先生的话未必完全正确,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男性主导着封建社会,男人奋斗的动力是那么赤裸裸,无非是权力、财富和女人。
那些商贾巨富自然不缺钱财,有钱了也不会缺女人。当财富和女人都拥有了,下一个目标必然是权力。
因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终究会遇上瓶颈,只有通过权力的加持,才能实现财富质的转化。
这条道理在封建社会,放之四海皆准。
朱元璋做皇帝三十一年,称得上规模以上的肃清官商勾结的行动,不低于六次。
全部总和加起来,至少10到15万人帝国高级官吏和商贾巨富被扫掉。
最有名的“空印案”和“郭桓案”,受牵连的人数超过八万。
洪武二十六年,明朝户部统计人口为6054万,相当于每六百人,有一人被牵扯其中。
即便朱元璋立下贪六十两白银直接斩立决的铁律,他依然低估了手底官吏用权力和富豪的资本操纵帝国经济,谋取利益的疯狂。
不由得,想起马克思关于资本的那句论断:
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
当利润达到50%时,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这句话无情地揭露了资本的“原罪”。
但转念一想,资本有什么罪,有罪的是人性的贪婪罢了。
现在,网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说明朝腐败屡禁不止,根本原因是俸禄太低。
先不说观点正确与否,不妨来分析一下。洪武四年正月,朱元璋下旨拟定文武官员的年俸标准(单位:米):
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二品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正三品四百石,从三品三百石;正四品二百七十石,从四品二百四十石;正五品一百八十石,从五品一百六十石;正六品一百石,从六品九十石;正七品八十石,从七品七十五石;正八品七十石,从八品六十五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那么明朝的粮食亩产多少斤?
根据嘉靖年间《长沙府志》记载,最上等田年亩产稻米三石,上等田二石五,中等田二石,下等田一石。
折中一下,用年亩产二石的中等田来算:
最高的正一品官吏年俸禄是450亩田的收成,最低的从九品官吏年俸禄是25亩田的收成。
它与农民种地还有很大的不同,农民种地是旱涝自保,而大明王朝官吏的年俸是“永定制”,相当于旱涝保收。
当然,要是与宋朝相比,待遇肯定不可同日而语,但士大夫的薪酬与农民相比,不能说少吧。
只能说,士大夫平时开销太大。
没事喝酒聚餐要花钱,到青楼找女子聊天要花钱,纳妾也要花钱。
最终,不得不铤而走险。
因为权力与资本互兑的威力,因为财富和富贵的诱惑,朱元璋把“杀贪”运动贯穿始终。
悲哀的是,这场持续30年的大明王朝整肃运动,终究以全面失败而告终。
朱元璋晚年不解而感慨:
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哀叹。
上文曾一笔带过说“资本的原罪”,到底资本有没有罪?
其实,资本有罪!
因为资本是人创造的,从资本诞生的那一刻,资本在无形中沾染“人性”的属性。
人性是有原罪的,资本必然也有原罪。
您是否同意这份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