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感谢支持青年讲历史。
对于明朝的“靖难之役”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虽然太子朱标早亡,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改立新太子,而是毅然决然地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其中不仅仅是朱标是嫡长子关系,还包含了朱元璋对朱标,作为一位父亲的爱。
朱标的母亲马皇后,与朱元璋那才叫真正的患难夫妻。我们常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女人。而马皇后就是朱元璋背后的那个女人,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给予了朱元璋最大的帮助。对于“靖难之役”它不仅是朱家的悲剧,还是大明王朝的幸运。
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在明成祖朱棣统治下繁荣昌盛的明朝。对于“靖难之役”相信大家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靖难之役的结果是正儿八经的皇帝输了?一个藩王竟然在那种情况下取得了成功,最让人奇怪的就是为什么当时远在云南的三十万沐家军,在靖难之役发生时选择了按兵不动?太子朱标与西平候沐英的关系到底好不好?
一靖难之役的失败
关于“靖难之役”的失败,其实挺让人出乎意料的,燕王朱棣仅仅是一个藩王,而建文帝朱允炆才是正儿八经继承皇位的人。一个是偏安一隅的藩王,另一个是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的皇帝。所以燕王造反无异于是以卵击石,根本就无法比较二者的实力。
个人分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朱允炆与他的父亲朱标性格相同,对于亲人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但恰恰造反的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亲叔叔,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朱允炆,怎么会忍心骨肉相残,于是命令手下大将耿炳文。打仗一定要打,而且还要往死了打,但是有一条就是不能伤了我的叔叔。这无疑就给将士们加了一条无形的枷锁,这怎么能放开手脚。
第二点,朝廷当时已经无可用之将,要知道一个合格将领,对于一场战争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这里说的无将可用并非是朝廷没有人,朝廷有人,但是没有久经沙场,可以与燕王朱棣相抗衡的老将军。那些久经沙场,军事素质非常好的将军们去哪了呢?都被朱元璋送走了,该杀的杀,还有生老病死的。但是被杀的人比较多,蓝玉等人都是被朱元璋所杀。
其实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朱元璋杀掉那些骄兵悍将,是为了巩固政权,为朱允炆扫清障碍,将卸磨杀驴的名声留给了自己。难道朱元璋就没想过这些人死了,谁又来保卫大明的江山呢,当然想过,这时候的朱元璋把大部分希望是寄予给他的儿子们。朱元璋分封藩王就是为了以他们代替那些骄兵悍将,那有人说了,朱元璋就没想过藩王们造反吗?肯定想过,古人常说,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儿子能不了解吗。
朱棣之所以造反皆是朱允炆太过心急,而且他一点都不了解自己的叔叔。个人观点,如果不是朱允炆的行为太过激进且残忍,燕王朱棣根本就不会造反。首先师出无名,其次社会舆论,千古骂名如何承担,最后愧对父亲与大哥,朱元璋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想不到,这点事情。他当然想到了但是他在赌,堵他的儿子不会造反,结果他输了。
第三点就是燕王朱棣自身原因,首先他能征善战,半生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军事素质强过建文帝的将领很多。其次手下参谋黑衣宰相姚广孝,朱棣的主意很多出自他。最后就是朱棣长期镇守北疆,手下的兵,都是打仗的好手。常言道“兵不在多,在于精”,双方对阵就相当于一支特种兵对抗一支普通部队,多少还是有差异的。其中也有人认为靖难之役,建文帝的手下有很多奸细,这一说法也有可能存在,毕竟双方实力确实有点悬殊,如果不是内部问题很难胜利。
二太子朱标与西平候沐英
说完靖难之役,我们在捋一捋建文帝这边的实力,其实建文帝这边还是有非常忠诚和精锐的部队的。这支队伍对明王朝绝对忠心耿耿,它就是西平候沐英统领的队伍。说到沐英不得不提的就是太子朱标,太子朱标与沐英的关系那是绝对的够铁。
不要看沐英人家不姓朱,但是比姓朱的还要亲,沐英自幼颠沛流离,也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八岁的时候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并且还被朱元璋收为了义子。等到了十二岁时就开始跟随朱元璋攻城掠地,年少有为的沐英十八岁就被授予了帐前都尉。
之后不断堪当重任,明洪武九年(1376年)任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并赐丹书铁券。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与傅友德、蓝玉等人率兵三十万出征云南。之后云南被平定后,沐英也就成了一方藩王,云南在沐英的统治下大兴农业,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中原文化在云南等地大大传播。
沐英虽不是马皇后所生,却是由马皇后抚养的,沐英比朱标大十一岁。虽然年龄差很多,但是两人关系却十分的好,而且沐英也是从心里对这个弟弟信服。朱标为人谦和,如果坐上皇帝绝对是一位贤明之君。根据明史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当沐英知晓义母马皇后病逝的消息后,十分悲伤,后因悲伤过度而咳血。
明洪武二十五年,沐英又因弟弟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之后沐英病逝于云南,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自始至终都对沐英十分器重,沐英死后,朱元璋十分痛惜,下令将沐英埋葬京师,并且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死后,其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一直到明朝灭亡。
三建文帝朱允炆与沐家军
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沐家三十万大军为何按兵不动。原因有这几点,一朱标与沐英既是兄弟,也是君臣。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即位的时候,沐家的真正掌权人是沐英的第二个儿子沐晟。然而沐晟与朱允炆都是第一年继承的权力,原来的沐家掌权人是沐英的长子沐春,但是沐春36岁就死了,这才轮到沐晟。
朱允炆和沐晟两个人都还没站稳脚,沐晟这边也不敢轻举妄动。朱标与沐英关系好,那也只是父辈关系好,朱允炆与沐晟基本就不认识。而且靖难之役的前期,朱允炆还是比较自信的,并没有动用沐家军的意思。然而等到了需要的时候,已经晚了。
其次就是沐家的任务是镇守云南,而且有明文规定,藩王无旨不得入京。如果沐晟贸然前去,首先云南必然大乱,而且三十万大军长途跋涉不是过家家。其实对于沐晟来说,皇帝只要姓朱,是谁都无所谓,他们家的任务主要就是负责云南,天高皇帝远,好好待着,比什么都强。
沐晟还是比较聪明的,如果三十万沐家军,前去救驾,还不一定会发生什么,所以沐晟不是不救,首先是无理由去救,其次是不敢贸然去救,最后是不能救。战场千变万化,等沐家军到了南京还不一定谁占上风,帮谁都是错。帮建文帝最后朱棣赢了,沐家就算玩完了。帮朱棣,千古骂名更是跑不了的,还不如一动不动。
谁心里没有一个小九九,建文帝简单粗暴的削藩政策,不仅没稳定争权,反而丢掉了皇位。朱棣本来心中就有火,早死晚死都是死,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拼命搏一搏。沐晟虽然我帮不上忙,但是我可以保持沉默,保持沉默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有些事帮不了,就不要碰,不然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