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说百家
编辑|史说百家
我国封建王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将近500位皇帝,这些人中乖张暴戾之人不在少数,其中比较为人熟知的朱元璋就赫然在列,尽管他除战乱平天下,但是后来的种种作为还是给后人留下了滥杀无辜的印象。
朱元璋靠着征战沙场建立了大明王朝,他这一辈子杀过的人不计其数,为了巩固帝位,就连跟着他创造历史的功臣也不放过,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例外。
此人被打入死牢等待行刑的时候,朱元璋问了他的姓名,结果死囚如实回答之后朱元璋就赦免了他的死刑让他官复原职,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赐给他可以赦免五次死刑的“免死金牌”。
朱元璋为何滥杀无辜?这个官员做了什么被判死刑?朱元璋为什么不仅赦免他还赐了五次免死机会?
草根出身屠戮功臣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当中,年少时期吃尽了苦头,十几岁的时候就与家人离散,为了求生不得不离开家乡,后来进入皇觉寺成为了和尚,但是起码能够填饱肚子。
元朝末年的时候处处兵荒马乱,动荡的时局中谁又能够独善其身呢,很快寺院就已经揭不开锅了,僧人们只好离开寺院到处化缘讨生活,朱元璋也成了乞丐到处流浪。
机缘巧合之下,朱元璋与幼年好友一同加入了红巾军,成为了郭子兴的属下之后,朱元璋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很快就能独当一面,独自带领一队人马的朱元璋仍然所向披靡。
朱元璋在一次次的战斗中树立起了威信,洪武元年,朱元璋率领大军攻破了元朝的国都,皇室众人四散而逃,蒙元在中原大地上的统治宣告结束,汉族重新掌握了统治权。
朱元璋并没有安逸的享受成功的果实,而是一鼓作气夺回了已经丢失了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建立起了空前强盛的大明王朝,成为皇帝的朱元璋也励精图治从不懈怠。
朱元璋坐拥天下之后就鼓励农民生产,或许是年少时期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了贪官污吏给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因此他惩治贪官的手段非常残忍,只要受贿超过100贯就会被判极刑。
虽然他对待百姓还算是不错,但是对于跟随他征战天下的功臣们可就不一样了,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当初征战的时候兄弟们是左膀右臂,但是天下已经稳定,他们就成了最大的隐患。
开国功臣们没有哪个不是军功傍身,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己离世,后人很难能够镇住他们,为了能稳固大明基业,朱元璋开始屠戮功臣,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朱元璋手上沾着无数功臣的鲜血。
朱元璋在位期间究竟杀害了多少功臣,史料并没有具体的数目记载,但是仅仅胡惟庸案、蓝玉案这两次,被杀之人就已经达到了数万之多,甚至在胡惟庸死后明朝再也没有宰相一职。
原本朱元璋其实并不想将他们都杀了,毕竟这些功臣是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生死之交,但是他怕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孙后代驾驭不住这么多的功臣,就只能自己来做这个恶人。
当初跟着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一共有34个,但是最后活下来的就只有廖廖4人,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视人命如草芥,这种情况下被他判死刑的人几乎再无生还可能。
但是范从文却成了这个例外,他被朱元璋亲口下令打入了死牢,但是行刑的前一晚朱元璋却突然问起了他的姓名与出身,然后就叫人呈上了锦帛,亲手将一句话写下了五份交给他,并告诉他凭此帛可免一次死罪,简而言之,朱元璋给了他五个“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
在各大影视剧中,免死金牌往往都是剧中角色逃过一劫的“法宝”,有了此牌就可以在犯死罪的时候享受豁免权,但是免死金牌在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免死功能的。
免死金牌也不过是民间的俗称,实际上他并不是都由金子制成的,形状也并不是方方正正的令牌,它正式的名称叫做“丹书铁券”或者是“金书铁券”,不同的朝代样式与作用也并不一样。
最早使用丹书铁券的人是汉高祖刘邦,刘邦能够打下汉朝江山并不是单打独斗,他也是靠着众多的名将与谋士才建立了汉朝,成为了流传千古的汉高祖。
登上皇位之后,刘邦首先想到的就是封赏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刘邦先是赏赐给他们大量的金银珠宝,接着就是论功给众人封赏了不同的官职、爵位以及各自的封地。
但是做完这些之后他还觉得不够,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特制的铁片上面刻满大臣的功勋与荣耀,并且每个人的铁片都有一模一样的两份,上面还清楚的刻着持有之人的身份地位。
此物就被称为是“丹书铁券”,一样的丹书铁券会分别由大臣本人以及皇家掌管,被赐予者可以享受上面所刻的各种特权,而皇家掌管的就是为了查验所制的备份。
汉高祖时期的丹书铁券并不能让大臣拥有豁免权,只是比普通的臣子多了一些特权而已,更多的功能还是象征持有者的权力地位以及功勋荣誉,实际意义和如今的勋章差不多。
刘邦将这样的丹书铁券赏赐给了百余名大臣,但是丹书铁券好像有什么魔力一般,但并不是救人性命,而是像催命符一般,获得丹书铁券的人百十人只有5人得以善终。
丹书铁券拥有豁免权是从唐朝才开始的,不仅有了免死的功能,就连名字也改成了“金书铁券”,还在原来铁质的基础上加上了更显富贵与荣耀的镶金。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就多次将金书铁券发放给功臣与宗室子弟,这也是丹书铁券用来免死比较多的一个时期,甚至有的金书铁券被多次使用,有一个免死的次数竟然达到了9次。
之后的各朝都有皇帝给功臣宗室发放金书铁券,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自然也效仿历代皇帝,将金书铁券赏赐给了随他开疆拓土的有功之臣,但是这些大臣最终也没几人逃过一死。
就连牵连数万人被杀的胡惟庸、蓝玉等人也都曾经获得过金书铁券,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被赐死甚至被灭族,偏偏是没有正式金书铁券的范从文,不仅免去一死,还得了五次免死的机会。
谏言却被判死刑
洪武年间,朱元璋处死了大多数的有功之臣,他们大多被冠上了奸臣、逆党的罪名,还有一些是因为触犯了国家的法度,胡惟庸与蓝玉两人被处死之时,牵连之众数万。
对于朱元璋的暴行,不论是朝堂的大臣还是民间的百姓都颇有微词,但是都忌惮他的权利,生怕一句话说错就惹祸上身,没有人敢阻止的后果就是朱元璋彻底放飞自我。
朱元璋在位期间还设置了“锦衣卫”,这个部门直属皇帝管辖,锦衣卫就像是一个特务机构,朱元璋设立的初衷就是监察百官,并且以相当严苛的制度来整治贪官污吏。
每当有形迹可疑的大臣,锦衣卫都会直接出手将他们抓进锦衣卫的诏狱进行审问,诏狱对于满朝文武来说就像是地狱一般,就算是什么都没做,只要进了诏狱,不死也要掉层皮。
这就导致官员们对锦衣卫和皇帝闻风丧胆,在这种情况下,很少能有人直接向皇帝上书谏言,生怕一句话不对就招来了锦衣卫,更不可能敢公然跟皇帝唱反调。
直言进谏的少,但也不代表没有,监察御史范从文就是这个例外,虽然监察御史只是一个七品官,但是所掌握的权利却远远高于七品,甚至能够越过上级,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范从文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就饱读诗书,后来以国子生的身份入朝为官成为了一名监察御史,尽管是个七品小官,但是上可监察百官整肃朝仪,下可巡视郡县、纠正刑狱。
想要将监察一职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古以来监察御史都是最容易得罪人的职位,而范从文性情耿直从不贪污受贿,与众多同流合污的官员们显得格格不入。
身为一名言官,得罪人简直就是日常工作,毕竟想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将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可以说满朝文武就没有范从文不敢得罪的人,就连皇帝做的不对他也会毫不留情的指出来。
朱元璋有一次重重惩治了几名官员之后,范从文就履行了自己的指责谏言皇帝,范从文认为皇帝对于官员的惩治应当严格按照律法,不要造太多的杀孽,否则与那昏君纣王没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刚惩治完对他的江山社稷有威胁的人,就被一个七品小官给怼了,恰好在气头上的时候有范从文得罪过的官员上书弹劾他,称范从文违抗圣旨藐视皇威。
朱元璋直接就下令将范从文关进了死牢,到了行刑的前一晚,有宦官将第二天要处死的囚犯资料呈给皇帝让他最后确认,但是朱元璋看到了范从文的资料之后就让人将他从大牢中带出来亲自召见了他。
范从文规规矩矩的跪在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手里拿着他的资料,开口就问他与范仲淹是什么关系,因为他的资料上的祖籍就是范仲淹的家乡苏州。
两人又同姓范,古代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关系复杂,朱元璋有此疑问也正常,果不其然,范从文回答自己就是范仲淹的后人,是文正公的第十二代孙。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连声道好,还说怪不得范从文的身上有刚正的气质,范家后人果真没有让朝廷失望,一片赤胆忠心,这次念他是直言进谏就饶他一命。
听到被赦免的范从文并没有表现的太过惊喜,就像他被丢进大牢也没有后悔与悲伤一样,自始至终宠辱不惊,颇有先祖的傲气,平静的谢恩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准备起身告退。
朱元璋并没有就这样让范从文离开,他招手让下人将锦帛取了过来,拿起朱笔就在锦帛上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且一连写了五条。
他将这些写好的锦帛赏给了范从文,并且告诉他这五条锦帛每条都可免一次死罪,他的祖先是宋朝的名臣,作为他的后人也应该向他学习直言进谏保持刚正。
其实朱元璋赦免范从文有他自己的考量,虽然他的确欣赏范仲淹,也并不仅仅因为范从文是范仲淹的后人就赦免他,还有另外的原因。
赦免原因
其一是朱元璋对范仲淹的欣赏,朱元璋年少时期因为官场黑暗、朝堂腐朽受了不少苦,因此对于鱼肉百姓的贪官恨到了骨子里,对于范仲淹这样真正将百姓放在心里的好官自然是无比敬佩。
范仲淹的年少时期也过得非常艰辛,尽管出身世家,但是父亲早亡,母亲带着年幼的他改嫁,他寒窗苦读最后成为了进士才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范仲淹自从踏入官场之后就一心为民,不仅推行新政,还多次解救百姓于苦难,他从不为了自己的前途阿谀奉承,更不会为了升官发财勾心斗角,他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为了百姓。
范仲淹德才兼备,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出色的成就,没有一个皇帝不想拥有像他这样有才能有智慧,并且一心为民忠心耿耿的臣子,虽然朱元璋杀了不少大臣,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范仲淹的敬佩。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范仲淹与范从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姓“朱”,当年范仲淹的母亲改嫁的人叫朱文瀚,而范仲淹年少时刘就叫朱说,直到进士及第才改为范仲淹。
因此范仲淹也算是半个朱家人,他一生清廉又是朱元璋崇拜的对象,对于范从文自然就多了“偶像后人”的滤镜,之前的“胡言犯上”也变成了“直言进谏”。
抛开范从文与范仲淹的关系不谈,或许朱元璋赦免他也有自己的考量。毕竟监察御史得罪人在所难免,而范从文并不畏惧强权,敢在没人吱声的时候对他的作为提意见,也说明了他是个称职的言官。
朱元璋心里也明白,开国之初朝廷存在着不得不处理的弊病,但是这些毒瘤根植太深,想要将他们彻底清除就必须破釜沉舟,而在此过程中一个敢“直言犯上”的言官必不可少,毕竟发现问题所在才能将其连根拔除。
结尾
范仲淹一生清廉正直,为民着想恪尽职守,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践行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国家的政务大事还是百姓的家长里短他处理的都堪称完美,这或许就是千百年后仍有人崇拜敬仰他的原因。
范从文没有因为皇权威严不可抗争,就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闭口不言,身为监察御史,他在尽自己所能整肃朝仪,谏言暴戾的皇帝按照法度行事,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
身为帝王,为巩固统治痛下杀手与求贤若渴为民办事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不能因为他的过错就抹杀了所有的功绩,也不能因为贡献就忘记了他的残忍。
在抨击他对跟随自己多年的功臣大开杀戒的时候,也不能忘了他为百姓极力发展生产、普及惠民政策,批评他对犯罪官员连坐过于残忍的时候,也不能忽略他兴修水利、整肃元朝遗留的不正之风。
对于朱元璋此人,历史上的争论已经够多了,但是评价一个人物不能只从一两件事情入手,褒贬不一也是因为他的确有功有过,不论怎样他从乞丐到皇帝就已经足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