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
一、金匮之盟
杜太后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赵廷美的母亲。
公元960年正月,大宋建国。
六月,杜太后病逝。
杜太后
临终前,杜太后对赵匡胤说道:“你知道你是如何得到天下的吗?”
赵匡胤答道:“是祖上积德,以及父亲、母亲的庇荫。”
赵匡胤
杜太后说道:“并不是这样的。你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后周恭帝年龄太小,如果后周有成年的皇帝,哪能轮到你做皇帝?国赖长君,因此,你以后要把皇位传给光义,光义再把皇位传给廷美,廷美再把皇位传给你的儿子,如此天下可以安稳。”
赵匡胤哭着说道:“不敢不从。”
于是,杜太后命宰相赵普将内容记录下来,藏于金匮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赵普
二、形势恶劣
赵匡胤之所以会同意杜太后提出的“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而不采用中国传统的“父死子继”的继位方式,是因为当时的恶劣形势迫使他不得不这么做。
1、外部环境恶劣。
当时,正值五代十国时期。
赵匡胤刚刚建立的大宋,北有北汉,南有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诸国,生存环境恶劣,随时有倾覆的可能。
五代十国
2、儿子年龄太小。
杜太后病逝那年,赵匡胤34岁,赵光义21岁,赵廷美10岁,赵匡胤的儿子赵徳昭9岁、赵德芳1岁。
此时选择储君,赵徳昭、赵德芳年龄太小,都不合适,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赵光义。
赵光义
3、国赖长君。
身处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后汉刘知远、后周柴荣都是前车之鉴。
刘知远传位给儿子刘承祐,结果18岁的刘承祐根本镇不住刘知远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后周太祖郭威拥兵自重,后汉很快就亡国了。
柴荣传位给儿子柴宗训,结果7岁的柴宗训很快就被执掌禁军的赵匡胤夺了江山。
刘知远
柴荣
指望年幼的儿子守江山,还不如指望已经成年的弟弟赵光义。
因此,赵匡胤刚刚登基称帝,就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后又加封赵光义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
每当赵匡胤御驾亲征时,赵匡义不但署理开封府,而且总揽国政,代行皇帝职权。
这个时期,赵匡胤是真心把赵光义当做储君培养的。
赵光义
三、形势巨变
时间来到了976年。
十六年时间过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宋朝相继攻灭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
吴越臣服,南方皆定。
北方的北汉,也被宋朝征讨过两回,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
天下统一,指日可待。
北宋
2、儿子成年。
那年,赵匡胤50岁,赵光义37岁,赵廷美26岁,赵徳昭25岁,赵德芳17岁。
赵匡胤身强体健,儿子赵徳昭、赵德芳也已经成年,且十分出色,能够独当一面。
赵匡胤
3、太平天子。
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天下被赵匡胤基本上统一,又经过“杯酒释兵权”、“分化职权”、“以文制武”等一系列改革,手下的骄兵悍将,都被治得服服贴贴。
难事都被赵匡胤处理了,以后儿子继位,只须做一个太平天子。
形势变得明朗,对储君的要求,不再像之前那么高了。
因此,赵匡胤决定把皇位传给儿子,而不是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四、布局
为了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匡胤做了一系列布局。
1、推向舞台。
公元973年,赵匡胤任命赵徳昭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参与政务。
公元976年,赵匡胤任命赵德芳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
正式把两个儿子推向舞台。
赵徳昭
每当朝廷有大型活动,也让两个儿子代替自己去主持。
在赵徳昭、赵德芳能力得到历练的同时,也向天下表明两个儿子是可以代替自己的,是未来储君的人选。
八贤王赵德芳
2、提拔赵廷美。
赵匡胤开始培养提拔三弟赵廷美,用来制衡赵光义。
据史载,在976年7月,赵匡胤在工作繁忙之余,三次到赵廷美家里去,以示信赖器重。
赵廷美
一旦赵廷美制衡赵光义成功,赵光义被分权,没了做储君的实力,只能安心做个亲王。
赵廷美根基浅薄,分权赵光义的同时,被削弱了实力,最终也只能安心做个亲王。
到时再从两个儿子中选择储君,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赵匡胤
3、迁都洛阳。
公元976年4月,赵匡胤率领文武百官视察洛阳。
视察之后,赵匡胤突然提出不走了,要将国都从开封迁往洛阳。
一言既出,天下震动。
洛阳
自从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赵匡胤做了十六年的皇帝,赵光义则做了十六年的开封府尹。
开封已经被赵光义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势力盘根错节,如想一举拿下,势必惊动天下,不如以迁都之名,把赵光义整套班底人马全都换掉。
开封
赵匡胤一系列的布局,让赵光义感到十分不甘心,十六年大宋储君,最后竟要退回为亲王。
五、暴毙宫中
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赵匡胤在和赵光义饮酒后,于四更时突然暴毙于皇宫万岁殿。
皇后宋氏急命太监总管王继恩出宫,征召二皇子赵德芳入宫,在灵前继位。
结果,王继恩出宫后,直接去见了赵光义。
王继恩
赵光义知道赵匡胤暴毙后,面露忧虑道:“我要和人商量一下。”
然后进入内室,久久不出。
王继恩急了,向内室喊道:“殿下,再耽误时间,皇位就要给别人了!”
程德玄
于是,在王继恩的引领下,赵光义和心腹谋士程德玄,向皇宫赶去。
根据《宋史.程德玄传》记载,此人善医,深通药性。
听到王继恩回来,宋皇后问道:“是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答道:“是晋王赵光义来了。”
宋皇后
宋皇后大惊,她知道赵光义已经控制了皇宫和开封城。
于是,宋皇后对赵光义躬身一礼道:“我们母子的性命,都在您的手中了,陛下。”
赵光义淡定地说道:“别担心,我们共保富贵。”
宋皇后
之后,赵光义在赵匡胤灵柩前即位。
赵光义就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
赵光义
六、下毒致死
据史载,赵匡胤极有可能是被赵光义毒死的。
1、有能力。
首先,程德玄、王继恩都是赵光义的人。
程德玄精通药理,王继恩身为太监总管,是完全有机会给赵匡胤下毒的。
程德玄
2、惯犯。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赵光义对赵匡胤下毒,但是南唐国君李煜、吴越王钱俶都是被赵光义毒死的,这是有明确记载的。
李煜
钱俶
3、表现反常。
赵匡胤暴毙的时间是四更,也就是凌晨1点到3点。
太监总管王继恩到赵匡义家中见面时,已经是深夜,但是精通药理的程德玄恰恰就在赵光义家中,似乎他们提前知道这天深夜会有大事发生。
王继恩
还有赵光义当天夜里的表现也很反常。
刚知道赵匡胤暴毙的消息时,赵光义是惊恐、是畏惧,似乎在担心赵匡胤是不是真的暴毙?担心阴谋是不是被赵匡胤识破了?担心宣召自己进宫,是不是赵匡胤布的局?
而见到暴毙的赵匡胤时,他又表现得极其平静淡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阴谋没有被赵匡胤识破,赵匡胤是真的暴毙了,他的阴谋成功了。
赵光义
七、丧尽天良
赵匡胤最大的失误,就是他从来没有想到他那个和善淳朴、彬彬有礼的弟弟会突然对他下杀手。
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有,但是赵光义毒杀赵匡胤,却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1、心思歹毒。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不但杀死太子李建成,而且杀死了四弟李元吉。
但是,当时双方已经势同水火,不杀死李建成、李元吉,不但李世民的性命,就连家人的性命都保全不了。
玄武门之变
而赵光义却没这份危机,赵匡胤并没有除掉赵光义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赵光义不做储君,重新做回亲王。
2、赵匡胤对赵光义太好。
《宋史》记载,赵匡胤对赵光义是关怀备至、爱护有加。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在位时,赵光义是赵家唯一一位封王的,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仅仅是郡王,论地位尊崇远远比不过赵光义。
赵光义家因为地势高,饮水不方便,赵匡胤抛下政务,亲自带着工部官员为赵光义解决饮水问题。
赵光义在宫中喝醉酒,赵匡胤扶着他下台阶,并重赏他的侍卫,勉励他们照顾好赵光义。
赵匡胤、赵光义
赵光义曾经得了重病,昏迷不醒,御医建议用艾灼烧。担心赵光义忍受不了疼痛,赵匡胤用艾先在自己身上灼烧,确定疼痛程度后,再让给赵光义治疗。
3、良知泯灭。
在赵光义毒杀赵匡胤,良知泯灭一次之后,杀赵徳昭、杀赵德芳、杀赵廷美,便不再有任何心理障碍了。
赵光义
公元979年,赵光义赐宝剑于赵徳昭,赵徳昭自刎而亡。
公元981年,赵德芳暴毙于家中,死因不详,享年22岁。
公元984年,赵廷美在囚禁期间,忧愤成疾,吐血而亡,享年38岁。
赵光义
公元995年,赵匡胤的皇后宋氏病逝,赵光义不准以皇后的规格下葬。
大臣王禹偁进谏道:“宋皇后是我朝太祖的皇后,母仪天下多年,并无失当之处,于情于理都应当以皇后规格下葬。”
王禹偁
赵光义没有听从王禹偁的谏言,不但罢黜了王禹偁,而且将之流放。
参考资料:
《宋史》
《王立群读宋史》
《说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