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李治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可临死之前,李治却下了这样一道诏书:命李显在灵柩前即帝位,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的,兼请天后武则天处置。
只能说,这是一道意义非凡的诏书,其背后饱含了李治对当时局势的思考,以及武则天问鼎帝位的惊天内幕。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李治驾崩。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七,宰相裴炎上奏,说太子李显还没有即位,不宜由他直接发布诏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政务,希望由武则天决断,由中书省、门下省执行!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十一日,李显登基称帝,史称唐中宗。史书还说了,遵奉武则天为皇太后,所有的政务全部由武则天处置。
这样的描述,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武则天想要攫取权力,或者说想做皇帝,宰相裴炎已经投靠了武则天,是她的马前卒!
事实的真相呢?
裴炎,绛州闻喜(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人,出身河东裴氏家族,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深得李治的信任。问题是,裴炎的政治立场究竟是什么样的?
说他是武则天的同党,难以令人信服。首先,武则天没搞阴谋诡计,史书也没记载裴炎和武则天密谋的事情。其次,李显被废之后,唐睿宗李旦成了傀儡皇帝,正是裴炎挺身而出,要求武则天归还权力,最终被武则天杀害。
问题是,裴炎确实把李显拉下马了。
这里需要厘清几个概念:裴炎支持武则天执掌权柄,因为过去的日子都是武则天说了算,而且效果非常不错,可他并不支持武则天做皇帝。裴炎支持李唐统治,却不支持李显做皇帝,因为李显是个混账皇帝。
后来的名相狄仁杰更是如此:我支持武则天做皇帝,因为你做得确实比别人优秀,可江山毕竟是李家的,你还是得把皇位还给人家。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裴炎是一位政治家,不是政客。对裴炎来说,他是李治生前托孤的大臣,也是唯一的辅政大臣,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达成李治的心愿。
李治的心愿是什么?
想想看,李治明明知道武则天对权力有欲望,可还是把权柄交给了她,李治究竟在顾虑什么?在期盼什么?事实就是,李治希望大唐能够越来越强盛,他不希望奋斗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仅此而已。扶持李显,还扶持皇太孙,李治的政治立场没有任何问题,可他明白,只有武则天才有能力控制复杂的局面。
当时,大唐王朝可谓内忧外患。
还是那个问题,国土面积越大,需要解决的外交矛盾就越多。
调露元年(679),单于都护府的突厥人造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的突厥人举兵响应,所幸的是首领被杀,可余波尚未荡平。契丹侵掠营州。
永隆元年(680),吐蕃入侵剑南道,河源等地。突厥军队入侵云州等地。
开耀元年(681),吐蕃、薛延陀部、突厥联合入侵。
永淳元年(682),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入侵。外加西突厥十姓部落反叛。
弘道元年(683),还是熟悉的团队,熟悉的入侵。
李治和武则天焦头烂额,他们派了无数的军队镇压,可暴乱绵延在北部、西部、南部的边境,李治耗费了无数的钱粮,局势还是在动荡。
再看看内部。
关中粮食歉收,又爆发了蝗虫灾害,紧接着又爆发瘟疫。米价上涨到每斗三百文,李治到达洛阳之后,米价又涨到了每斗四百文,完全看不到希望。
洛阳附近,洛水暴涨,洛阳的上千户居民住宅被淹没。河南、河北因为黄河的暴涨,无数房屋被淹没,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更奇怪的是,长安、洛阳附近接连爆发地震灾害,房屋相继倒塌,百姓居无定所,只能游走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据史料记载,尸体遍地都是,百姓易子而食。
问题是,主心骨李治又驾崩了,朝廷必须集中精力办好皇帝的葬礼。为此,武则天征调了十万劳动力修建乾陵,半年时间就完工。彼时的大唐王朝,真的在吃老本过活,如果没有得力的当家人,后果不堪设想。
遗憾的是,指责武则天的人只看到了她废黜李显,想自己当家做主,却没看到当时的国情有多么糟糕!任何一个平民之家,如果顶梁柱突然去世,留下嗷嗷待哺的孩子,扛起家庭重担的一定是母亲,帝王之家又何尝不是。
有人说,李显做皇帝,大臣辅佐他不也一样?
那就看看唐中宗李显吧。
四个儿子中,李弘无疑是最优秀的,睿智、仁爱、善良。李显也不错,仁爱、善良,有自己的主见。李旦也很不错,至少做了皇帝,还能和武则天掰掰手腕,最终参与神龙政变,实现了光复大唐的理想。
李显呢,骑马射箭,外出旅游是最大的才华。说他仁爱,还不如说他窝囊;说他善良,还不如说他没主见。李治曾经给他安排了很多幕僚,比如刘仁轨、薛元超等人。镇守长安的时候,李显又在贪玩胡闹,薛元超告了一状,李治立马将李显叫到了洛阳,以免他在关中祸害生存艰难的老百姓。
这样的储君,李治头疼,武则天头疼,群臣更是头疼啊。
临死之前,李治让武则天决策政务,确实有他的苦衷。至于裴炎把权力送到武则天的手里,没有任何问题。
且看武则天的手段吧。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十二日,武则天加封韩王李元嘉为太尉、霍王李元轨为司徒,舒王李元名为司空,滕王李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鲁王李灵夔为太子太师,越王李贞为太子太傅,纪王李慎为太子太保。
这些人都是李唐皇室的元老级人物,武则天必须稳住他们。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二十一日,武则天加封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西京留守,加封门下侍中裴炎为中书令。
裴炎不是武则天的亲信,可他的示好让武则天非常受用,作为回报,武则天将他升为中书令,外加辅政大臣的头衔。为了让裴炎更好的掌控大权,武则天特意让宰相们的办公地点政事堂从门下省转移到了中书省。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二十九日,武则天下诏,让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别前往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与四个大都督府的官员一起处理政务,实际上是监视李唐王室的动向。
经过一系列的人事运作和恩威并施之后,朝中大臣似乎很有默契,凡是国家政务,悉数向武则天汇报,至于唐中宗李显,还是先靠边站吧。
裴炎的助攻让武则天名正言顺,可武则天的实操,完美地控制了局面。李显失去了朝臣们的支持,只能向岳父家族施恩,以此培植自己的势力。
光宅元年(684)正月,李显下诏,加封韦氏为皇后,同时将韦皇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升为豫州刺史。
一般来说,这是新皇帝上任后的标准动作,讨好老婆嘛,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接下来的诏令,李显算是惹了众怒。
李显:“裴炎啊,朕想让岳父韦玄贞做门下省侍中。”
李显:“还有乳母的儿子,就让他做个五品官吧!”
要知道,李显做皇帝之前,韦玄贞不过是地方上不入流的小官,连刺史都没做过,如何能够位列宰相,解决大唐面临的内忧外患?
李显实在太没有政治家的底蕴了。
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顿时遭到了裴炎的反对,裴炎据理力争,要求李显收回成命。李显心里很委屈,自己的旨意还没到老妈那里,就遭到了臣子的反对,一股无名之火顿时涌上心头,口中突然蹦出了这样一句话:“朕就是将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啊,何必在乎一个门下侍中的职位?”
裴炎顿觉无言以对。
哎,跟着这样的皇帝混下去,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裴炎思之再三,最终还是将李显大逆不道的言论转述给了武则天。从此时开始,武则天便和朝中重臣私下商议,打算废黜李显,另立新君。
光宅元年(684)二月初六,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开百官议政大会。
大唐的官员们上朝都有规矩,单日集中议事,双日休息,这一天刚好是不用议事的日子,因此武则天的旨意让他们感觉到了一丝诡异。官员们陆陆续续来到了乾元殿外面,周边的气氛十分紧张,除了百官之外,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人率领禁卫军驻扎在大殿周围。
李显似乎也意识到有点不对劲,只见宣旨的官员走了出来,大声朗读道:皇帝李显承继大统,却不遵先王遗志,着即废为庐陵王。
李显:“为什么?朕究竟犯了什么过错,以至于要如此对待?”
武则天阴冷地回答道:“哼,你想将李唐的天下交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没有过错?扶庐陵王下殿!”
在满朝文武的注目礼下,李显被轰下了皇帝的宝座,并遭到了幽禁,此时距离他登基称帝才五十四天。一个月之后,李显被迁往房州软禁起来,韦皇后随行,岳父韦玄贞被贬到钦州,不久便去世。
不得不说,武则天的政治手腕确实很霸气。在政变中,武则天得到了绝大部分朝臣的支持,又得到了军队的支持,还让大家觉得这皇帝废得酣畅淋漓,武则天的确是有大气魄的人。
客观地说,武则天的废帝行动对国家是有利的。论政治智慧和主政的魄力,李显纯属业余中的业余选手,父亲刚去世,就想着给乳母的儿子封官,真让他执掌权柄,李唐是否能走到历史的巅峰时代,还真有点悬啊。
文/九皋寒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