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皇太孙铺路,下令杀害有功之臣,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草根出生的他,出乎所有人预料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样的成就着实令人敬佩。
在位期间,他更是颁布了许许多多对百姓有利的政策出去,除去后来他所做的事,朱元璋可谓算得上是一名明君。
在很多人眼中,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朱元璋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但是这其实是世人对他的误解。
朱元璋私下学习极其努力,在历史上,更是颁布过这么一道与货币有关的律令,这一番举措让后来无数的贪官都无所遁形。
这法子很简单,而且可行性极大,为世界解决一道难题,时至今日,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这法子究竟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先提及朱元璋了。
出身贫困,极其厌恶贪官
1328年,此时正处元朝末期,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当时天灾和战乱不断,贪官污吏更是各种搜刮民脂民膏,而朱元璋家中四代皆为农民,在这样的世道下,他的父母,兄长接连离世。
这也注定了朱元璋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生活的极其坎坷。他当过乞丐,为求温饱前往皇觉寺出家为僧,不曾想在寺庙中更是经历了许多的冷眼刁难。
直至后来寺庙也难以维持,他便离开此地四处云游,这一路上他见到了太多太多的事,他非常理解百姓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对贪官污吏横行霸道所造的苦难更有深刻的认识。
后来在朋友的邀请下,他加入了起义军,因出色表现引起了将领郭子兴的注意得以慢慢地站稳脚跟,最后取而代之。
朱元璋更是吸引众多的有志之士,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将南京作为根据地,又分别灭掉与他相争的陈友谅,张士诚等人,彻底将元朝驱逐,一统天下。
在朱元璋的前半生,主要是他受苦受难的经历,在他的后半生主要是治理国家。
明初,让人难以想到的是朱元璋却将枪头对准了那些跟随他打下江山的有功之臣,而杀害许多开国大臣一事为他的形象抹上一笔暗色,让后人对他有一些不好评价。
其实不然,朱元璋对民生还是非常重视的,毕竟他出身草根经历过许多的磨难,故能深切地感知百姓的不易,对于贪官,他更是表示极为憎恨。
在明初时官员所受到的限制极多,领到的俸禄也极少。
货币造假无法制止
在我国历朝历代一直都有重农轻商一说,因为古时候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商人往往处于最底层,因为他们是“与民争利”,春秋时期,宋国更为擅长的经商,因前身为商朝,故被称为商人。
自古以来,官员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利益,总是会从货币上下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下令统一货币,秦朝也因统一货币之后经济便迅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造假有着高额的利润,而且古时候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所以有太多人为此铤而走险,通过造假币来获取巨大的利益,官员都是主要参与者。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国家虽然得到统一,但是却早已千疮百孔。为了让社会稳定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货币问题。
这对当时可是大难题,要知道铸币的材料铜在古时候为稀缺金属,后来发现铅与铜类似,重量也相差不大,与之相比更为廉价。
在铸币时减少铜的份额替换成铅,多余的铜拉进贪污之人的口袋,如此一来,当铜币被铸造以本身的面值投入之后,再以被磨损的理由低价将其收回。
其中有着巨大的利益,这使得贪官污吏大多中饱私囊。
对于此事,不是没有人不知道,而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所受到效果都非常的小。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贪官污吏更是有恃无恐。
朱元璋只加一字解决难题
朱元璋为杜绝这一类情况发生,便下令加了一个字,此举极为有效,大大发展了明初的社会经济。
由于在明初时百废俱兴,为了尽快地恢复社会经济,朱元璋便将铸币一事下放到各个地方。
于是,朱元璋便利用这种地域造钱,想了一个办法:在每个铜钱上都加上一个字,这个字便是“每个省的简称”。
如此一来,一旦货币出现问题,可以直接追责到具体哪个省以及负责的官员。
直接一步到位,让更多的官员想要贪污的时候,首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会被发现。
除此举以外,朱元璋还做出了其他的有力的措施,都将社会的经济大力的发展。他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古时候毕竟是农业社会,所以首先必须保障的是农民利益。
在这样做法下,农民还是可以通过科举之路转变身份,商人可以富有,但是在衣食住行上皆有限制,比方说,不可穿绸缎衣物,也不可以乘坐轿子。
在这样的限制下,明朝时的社会风向也渐渐发生了转变,不再对从商者大力推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两极分化的出现,也让大明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朱元璋所下的命令,这个变化虽然小,但是在解决问题却起了极大的作用,比方说河南,在铸造货币上加了一个“豫”,也就说明此币为河南省的,在那个户籍管理极为森严的社会,此举大大有效。
古往今来,贪官若想贪污受贿,其方法极多,不过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贪生怕死。
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上是少数出身平民的皇帝之一,也因此他更为深刻了解百姓的苦难。从后来关于他的事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跟随他一同打下江山的功臣的表现极为的铁血残酷,但对百姓却极为的爱护。
他的政治手段和管理能力都极为地出众,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造就了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