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元璋儿子打了一个人,朱元璋:老子23年都没敢动他,你是找死

朱元璋儿子打了一个人,朱元璋:老子23年都没敢动他,你是找死

“一个小小的厨子,竟敢天天给我做这等粗食,我看你是不想活了!”几道鞭影闪过。

不料,一道圣旨飞快地送来,叫他吓破了胆,“竖子!此人朕二十三年不曾动过,你居然折辱与他?”

这个气焰嚣张的年轻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晋恭王朱棡。

一个正经的皇室之子,竟然会因为打了一个人,而遭到了皇上的严厉斥责,这是怎么回事?

01、藩王上任气焰高涨

朱棡,晋恭王,是明朝第一任晋王,由马皇后所生,在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排行第三,史称“嫡三子”。

朱棡出生于1358年,从小便在“一代文宗”宋濂门下学习学问,后来又在杜环的教授下学习书法,是一个很有聪明才智的孩子。

然而据《明史》,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性情骄纵,脾气暴烈。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棡正满二十,在明太祖的旨意下,出发太原就任藩王。

出发前,明太祖为表关爱,特意将服侍自己多年的膳厨送给朱棡,亲自照料三儿子的饮食。

但朱元璋没有料到,还没到达太原,这骄纵的三儿子就对这个膳厨发了脾气,《明史》记,“十一年就籓太原,中道笞膳夫。”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一个服侍皇上多年的御厨,怎么会这么快就惹来皇子的不快,甚至在半路上就惹来了一顿鞭打呢?

02、多年御厨受宠之秘

这其中的故事要从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的出身说起,朱元璋的出身并不富贵,祖上都是农民,祖辈务农,生活艰苦。

在那个闹瘟疫和饥荒的年代里,朱元璋仅仅14岁便失去了双亲,后来更是被迫与兄嫂分离,独自以乞讨为生,吃的是饥一顿饱一顿。

当他加入了“红巾军”起义军,正式开始起义时,朱元璋早已习惯了粗茶淡饭的生活,直到登上皇位前,数年的东奔西走,军中的口味更是与精细相去甚远。

1368年,朱元璋登基,权力来到的同时,锦衣玉食的生活相伴而来,与原来相去甚远的奢华生活并没有吸引朱元璋的心,反而让他更加思念在民间的美食。

徐兴祖便是在这点上合了他的心意,传闻徐兴祖就是靠着一道拿手好菜“白菜豆腐汤”,数年圣宠不衰。

照《明史》记载,徐兴祖独享朱元璋的特别对待,“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

对于大臣杀伐果断,绝不姑息的明太祖,对这个膳夫徐兴祖,却是23年之久,不让他受到一点侮辱,可见徐兴祖在朱元璋面前的地位。

然而朱元璋所坚持的勤俭之风,并没有灌输到三皇子朱棡的身上,朱棡向来生活优渥,备受宠爱,又怎么能和艰苦奋斗的老父亲有同样的饮食习惯呢?何况他年纪尚轻,阅历尚浅。

如此看来,骄纵王爷不满徐兴祖的饮食,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03、怒其不逊苦心教诲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虽然骄纵,父亲却不能不管教,为了孩子的教育,更免得寒了老伙计的心,朱元璋必须要好好处理这事。

不可否认,朱元璋是一个令后人评价褒贬不一的皇帝,作为中国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忠于国家。

他刚上位就体恤民情,减免赋税,开创“洪武之治”,恢复国家经济,他知人善任,征战期间就修建礼贤馆,接待儒士。

洪武元年,身边更是有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能人志士不计可数,可以说文武兼备,而他的一生更是为大明朝用尽心力,最终积劳而逝。

然而他晚年倾轧,胡惟庸狱,延续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达三万多人,胡蓝之狱,又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受此案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死后,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作为帝王,朱元璋令人爱恨交加,但作为父亲,他对儿女却不失有血浓于水的慈父心肠。

一方面,他为他们周全的谋划政路,另一方面他也亲自谆谆教诲,其中的教子之心值得后人有所学习,在徐兴祖事件中,就有所体现。

在得知三儿子骄纵后,朱元璋立刻亲自降旨,点出朱棡的错处,我们来细看这道圣旨。

“吾帅群英平祸乱,不为姑息。”朕率领各路英才以来,大小祸乱不知平定了多少次,从来不曾姑息一个人。

首先,朱元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根据,告诉儿子,为父身为皇帝的御下之术:从不姑息。

“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唯独徐兴祖,作为我的私人御膳,服侍了我长达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来我从来没让他尝到一点折辱的滋味。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向儿子特别指出来,有这么一个人,朱元璋对待他的方式是尤为特别的,就是掌管他私人饮食的厨师。

生活和治国不同,对待徐兴祖不比自己的臣子,臣子必须不能姑息,严格以待,否则就会有损政权,动摇统治。

但对待这个和自己三餐饮食相关的老伙计,必须要以恩慈相待,否则你既然每天都要从他接受饮食,若是他对你结怨,你怎么死得都不知道。

“怨不在大,小子识之。”怨气不在大小,儿子!若是一点点的怨气成为了隐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孩子,你得认识这一点。

这就是朱元璋的帝王之术。我们从这道圣旨不仅能看出朱元璋的处事智慧,背后看到的还有他的一片慈父心肠。

对待一个厨子再有感情,也不可能重过自己的儿子,但是以小见大,叫孩子从这件事受到教训,学得御下的智慧,那就是收益良多的美事。

若能一举两得,既抚慰了老伙计的心,又教育了孩子,不过委屈一下儿子,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小结

果不其然,在朱元璋多年的孜孜教诲下,朱棡最终真的改变了原来暴虐不堪的性子,成为了一个性情平和的藩王。

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在就任藩王的二十年中,也在保卫疆土的职责中尽了很大的作用,是攘夷九大塞王之一。

王崇武评价说:“燕、晋失睦,而晋王党比太子,其节制沿边军马,或迳对燕有监视意,然则使非早薨,成祖之能否起事殊未可定。”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晋王朱棡薨,年41岁,明太祖震悼,哀恸不已,上谥“恭”,是为晋恭王,葬于太原城东南10公里的黑驼山之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老子,生活,朱元璋,皇帝,敢动,儿子,年都没,朱棡,一个人,徐兴,消息资讯,明太祖,徐兴祖,朱元璋,儿子,太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老子,生活,朱元璋,皇帝,敢动,儿子,年都没,朱棡,一个人,徐兴,消息资讯,明太祖,徐兴祖,朱元璋,儿子,太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老子,生活,朱元璋,皇帝,敢动,儿子,年都没,朱棡,一个人,徐兴,消息资讯,明太祖,徐兴祖,朱元璋,儿子,太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