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朱棣,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有人说,他谋权篡位、暴虐凶残,不堪为君;

有人说,文治武功、功勋卓越,堪称“千古一帝”。

这个人就是朱棣,封狼居胥、登临瀚海、勒石燕然的永乐大帝。

关于他的奇闻轶事,众说纷纭;有关他的功过是非,莫衷一是。只因他的皇位,是从亲侄子手里抢来的。

作家当年明月评价他“不是个好人,但他是个好皇帝”或许最为贴近现实。

那么,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去看看这个有血有肉的朱棣。

1

少年意气,挥斥方遒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仅10岁就被封燕王,得良田千顷,20岁就藩北平,率千人护卫。

说到这里,如果你以为他就是个得家族荫蔽的纨绔子弟,那就大错特错了。

七岁,在同龄人还在热衷于调皮捣蛋,玩耍娱乐时,朱棣就已经像士兵一样,穿上麻鞋,带着行囊,步行城外体验生活。

洪武九年,朱棣16岁,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同一众兄弟去老家凤阳历练。

一个在皇宫养尊处优的王爷,突然间来到一个鸟不拉屎的村子。跨度委实过大,没过多久,朱棣的兄弟们便开始抱怨,陆续回到皇宫。

唯有朱棣,在这个偏远山区,一呆就是四年,直接呆到了就潘北平。

他在这可不是在这里混日子的,练兵演武,体察民情才是他的日常。《明太宗实录》中有一句话可以佐证:“朕少时尝居凤阳,民间细事,无不究知。”

一个领导者,下沉基层,苦百姓之苦,了解民意。而得民意者得天下,这无疑为他以后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而朱棣不仅能吃苦,还有着将帅之才。

洪武二十三年,朱棣与其兄长晋王兵分两路,讨伐北元。面对空旷的沙丘荒原,敌人踪影难觅。

于是朱棣决定先派侦察兵寻找元军踪迹,再出动大军。

确定位置,立刻挥师北上,可是天降大雪,造成行军障碍。

朱棢胆怯不敢进军,建议先等雪停再做打算,而朱棣却说:“天降大雪,敌人必想不到我们会出兵,应该趁着大雪加速行驶。”

果然,朱棣率军抵达迤都,与敌军仅隔一个沙滩,而他们竟丝毫未曾察觉。

朱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住元军,然后恩威并施,派人招降。

北元乃儿不花见大势已去,只能率部投降。

而朱棣则不费一兵一卒扩充了帝国疆域,俘获“乃儿不花及其名王酋长男女数万口,羊马无数,橐驼数千。”

朱元璋得到消息,很高兴地说到:“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此后,朱棣又奉命多次出战,取得不菲的战果。

以岁为马,奋蹄扬鞭,朱棣这个小小少年已在不知不觉间成长。

假以时日,突破樊笼,熠熠生辉。

2

靖难之役,危中求变

朱元璋病逝,太孙朱允炆即位,登基第一件事,便是削潘。

不到一年,废了代王,软禁齐王,杀了湘王,将兵调到北平。面对侄子的屠刀,朱棣先发制人,给出了他的答案:造反。

选择造反,不是从王侯升为帝皇,就是降为死囚。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揭竿而起,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然而朱棣决定造反后并没有立马起兵,而是冷静下来思考,发现自己缺人,缺粮,最缺时间。

于是北平多了一个精神病人,只是正常的精神病是在家里疯,而这个却在闹市疯,而且专门找人多的地方发疯。

在闹市里大喊大叫,语无伦次;吃饭时随便进入民宅,望人发笑,还抢人粮食;一个堂堂亲王,露宿街头,而且一睡睡一天。

这件事惊动了朱允炆的耳目,他派亲信张昺、谢贵以“探病”之名查探实情,削潘之事暂缓。

二人来到北平,正值六月,连空气都是热的时候。

朱棣竟然裹着大棉被,在大火炉边烤火,还一直叫嚷着:“冻死我了,冻死我了”。

张昺谢贵一度相信这是个精神病,并上奏朱允炆,致使朱棣成功得到筹备物资,招募军队的时间。

准备就绪,只欠东风,造反需要一个理由,毕竟大家都讲究师出有名,朱棣便扯起了舆论的大旗。

他抬出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并宣称朝中奸臣误国,上奏朝廷,自己则是惩奸除恶的正义之士。

舆论有之,兵马有之,才能有之,枕戈待旦,是时候发兵南京。

这场战役史称“靖难之役”,即清君侧,平国难。

历时四年,造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藩王叛乱成功的辉煌。

至此,朱棣造反成功,奄有四海。

审时度势,理智泰然,任凭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我只把握好自己的节奏,这就是朱棣。

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受两种力量支配,欲望和理智,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眼睛的瘫子,理智就像是一个身强力壮的瞎子,理智的肩膀上背着欲望,欲望指挥理智前进的方向。

皇位便是他的欲望,以理智的辅助,最终到达欲望的彼岸。

03

中年称帝,锋芒毕露

入京时,其大臣姚广孝嘱托,有一个人一定不能杀,这个人便是“读书种子”,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方孝孺。

入京后朱棣召见方孝孺,让他起草自己的登位诏书。

方孝孺披麻戴孝,一进殿便放声大哭。

朱棣便自比周朝摄政王周公旦,以朱允炆比成王,表示自己只因侄子已死,不得已才继承皇位,安慰方孝孺不要忧心。

方孝孺立马质问到:“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帝”

朱棣狡辩道:“国家需要一个年长成熟的皇帝。”

方孝孺继续追问:“那可以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没话说了,只能气急败坏地回道:“这是我的家事,跟你无关。”继而将笔拿给他“你只管起草诏书。”

方孝孺扔了笔,骂道”“就算是死,我也不写。”

朱棣一怒之下,不顾承诺,便将他杀了。他知道方孝孺的重要性,也明白“文死谏,武死战”,士大夫不惧死。

杀了方孝孺只会成就一个名留青史的忠臣,而自己则要担上暴虐之名,在初登大宝之际直面天下读书人的反抗。可他依旧无所畏惧,杀死方孝孺,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

他的“一意孤行”可远不止一件:永乐元年,朱棣决意迁都北京。

迁都这种事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一件大事,耗时又耗力。

彼时,他登上皇位才一年,很多人不赞同,甚至有人讽刺他做贼心虚,只因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所以心虚不敢在留在燕京。

可实际,经常和蒙古交手的朱棣知道,影响明帝国的长治久安的最大因素就是北方的蒙古,要想将来谋求发展,就必须舍弃眼前的利益,迁都北京。否则明朝将难逃南宋的厄运。

朱棣还规划了当时的北京城。修建主线和支线,把北京市区规划成形状整齐的方块,并禁止乱搭乱盖。为如今的北京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朝那些事中》写到:“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明明有足够的理由,却任凭流言蜚语肆虐,不屑于解释一句。由此可见,他内心之强大,眼光之长远,只要是他确定的事,便无人能右。

静水流深,无需多言。与其去与一个不认同你的人争辩,不如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将结果留给时间。

04

网友星耀评论:“历史上有两个太宗,在用一生证明自己夺权当皇帝是对的,一个是李二郎,一个是朱四郎。”

朱棣一生都在和时间赛跑,生于乱世,以微末兵力夺天下坐江山;

北击鞑靼打到斡难河畔,迁都北京镇守中原;修鸿鹄巨著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年过六旬,依然在征战漠北,最终长逝于征途。

马上天子死社稷,愿以身死换太平。

他的功绩用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概括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即使已过600余年,这句硬气至极的话依旧让人热血沸腾。

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大帝”的人并不多,而永乐大帝实至名归。

他用一生告诉世人,自己无愧于这个皇位,哪怕再见到自己的父亲,他也不会低下自己那颗无畏的头颅。

文/假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成功,欲望,舆论,北平,大雪,理智,皇宫,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消息资讯,北平,皇位,朱允炆,永乐大帝,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成功,欲望,舆论,北平,大雪,理智,皇宫,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消息资讯,北平,皇位,朱允炆,永乐大帝,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成功,欲望,舆论,北平,大雪,理智,皇宫,明太祖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消息资讯,北平,皇位,朱允炆,永乐大帝,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