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的各个朝代,其实都有着一些绝世的猛将,而隋朝也有一位将领,他有万夫不当之勇,
仅凭一人就令突厥退兵,抗击突厥,战无不胜,而他最后却被隋文帝杀了,这是为什么呢?
单人退突厥
这个人叫做史万岁,出生在长安,现在算是西安人,是将门之后,原本是北周的臣子,在北周的小皇帝禅位给了隋文帝杨坚之后,他就成了隋朝的将军。
而隋朝北方有一个大患,那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崛起的突厥,突厥实力十分强悍,有一次隋文帝杨坚从云中郡出汉地到塞外视察,被匈奴的一队骑兵发现,包围了杨坚,还好杨坚最后平安无事。
而在之后的唐朝,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夺皇位,远在塞外的颉利可汗听到消息,竟然带领军队一口气打到了渭水河畔。
而渭水就在长安城外,相当于匈奴一口气打到了唐朝首都,要不是李世民签订渭水之盟,突厥还真有可能攻下长安。
从以上两个故事可以看出,突厥的实力真的不可小觑,为了防范突厥,隋朝要在边境囤积大量军队来抵御突厥的进攻,而史万岁也在军队中。
有一次,突厥来进犯,隋朝军队出阵抵挡,双方将领约定,双方各派一勇士来对阵,输了的一方就退兵。
其实突厥根本不会遵守这个约定,如果突厥不到边境来打草谷(抢劫的意思),那他们怎么甘心?
这个约定只是突厥主将觉得自己这边的勇士很强,再说了,打输了就耍赖,而隋朝这边派出的就是史万岁。
决斗开始,双方刚纵马走到场中央,史万岁便驱马奔驰,手上武器挥舞,一刹那就砍下了突厥勇士的头颅,而这名突厥人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
对方主将大惊失色,隋朝竟然有这样一名勇士,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砍下突厥人的头颅。
对方主将暗想不妙,便仓促退兵,就这样,史万岁以一己之力就逼退了突厥,从此声名远扬。
卷入叛乱
而这样的猛将,在之后却卷入了一场叛乱当中。
我们知道,当时北周的倒数第二位皇帝英年早逝,即位的小皇帝是杨坚的外孙。
小皇帝年纪还小,不懂事,杨坚就独揽大权,到最后小皇帝竟然禅位给了杨坚,其实是杨坚强迫的,这样杨坚才建立起了隋朝。
而中国是极其讲究政权的合法性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看你的得国是否“正”,像汉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都是用军队一城一城的开疆拓土,所以得国非常正。
而隋朝和宋朝这种靠篡位建立的朝代,就叫得国不正,朝中就会有很多人不服,今天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昨天还是你的同僚,就因为他篡位了,你就得跪在他面前当臣子,别人当然不服。
宋太祖就采用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剥夺有能力造反的人的兵权,这样他的皇位才能稳固。
而杨坚当时就没有想到这一点,朝中正好有一个将军不服气,叫尔朱绩,于是尔朱绩起兵造反,后来被平定,但是史万岁和他关系不错,受到牵连,被发配到敦煌戍边。
而史万岁毕竟是个猛将,即使被贬为庶人,他的一身勇武可没有消失,在敦煌戍边时,他从小兵重新干起,靠着自己的智谋和武力一路升迁,到最后竟然又成为了镇守边境的一方主将。
这种奇幻经历,可能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被错杀
在这之后,突厥又大举进犯,隋文帝派出杨素,史万岁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和汉王杨谅领兵抗敌。
这四人兵分四路进入塞外,寻找突厥主力求战,可是茫茫大漠中,这种概率很小,所以其他几人都无功而返,只有史万岁遭遇敌军,战胜而还。
而杨素十分嫉妒史万岁的功劳,于是就在给隋文帝回报战争情况的文书上写是突厥人投降,而不是史万岁把他们打败。
皇帝听信了杨素的话,而史万岁最后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封赏,史万岁就这样和杨素结下了梁子。
在战争之后,史万岁发现皇帝竟然对他们没有赏赐,史万岁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弟兄在战场上流血,皇帝却不给他们赏赐的时候,愤而进京向皇帝陈词。
太子杨勇暗中谋划,被杨坚发现,杨坚的儿子竟然造杨坚的反,所以杨坚震怒。
当时杨坚和杨素在一起,杨坚听闻史万岁进京的消息后,便问杨素史万岁在哪里。
而杨素觉得这是一个除掉史万岁的好机会,便报告杨坚说史万岁现在正在东宫,也就是太子的寝宫,杨坚听到之后十分暴怒,便直接召史万岁来觐见,其实是想当场杀死他。
史万岁觐见跪安之后刚想问为什么自己拼死战斗,却没有封赏,但话还没说完,抬头便看见皇帝身边的武士提着刀向自己走来,转眼间史万岁的头颅就被提在了侍卫的手上,可怜的史万岁直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死。
后来,隋文帝终于发现自己错杀史万岁,但早已晚了,而杨素扶持杨广上位,杨坚就这么死在了自己的臣子和二儿子的阴谋之下,而自己的二儿子杨广,在之后也葬送了隋朝的江山。
其实,史万岁如果能圆滑一点,那么他绝不会牵连到两桩谋反案子中,前一件让他被贬为庶人,后一件让他身首异处,这也是他性格的缺点。
而隋文帝杨坚如果能多一些心思,就能发现自己的大儿子杨勇其实是被人诬陷。
在立杨广为太子之后,到死前才发现杨广心术不正,不能当皇帝,还被自己的儿子杀死,最后葬送了隋朝江山。
这两个人物都有性格缺陷,而这些缺陷也造就他们悲剧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