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庐山诗》
中华上下5000年,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变更,大明王朝持续了几百年,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他的儿子永乐大帝——朱棣,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有学者认为他是一个贤能的君王,也有学者说他残暴。朱元璋在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后来朱棣谋反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把朱允炆也逼得下落不明,对于以前不服从他的旧臣赶尽杀绝,最过分的就是把这些大臣丢进油锅,以此来杀鸡儆猴,这在《明朝那些事》一书中有详细记载。
这些都是他残暴的一面,说他贤能也是有原因的,朱棣在位期间修建都城、评定叛乱、与南阳地区来往、创造了一个繁华昌盛的时代,有历史学家曾言他在位时期所做的贡献比任何君王都要多。但是,朱棣这一生也有令人遗憾的事情,就是在朱棣登基后,为何22年里没有子嗣?原因有些难说出口,没有子嗣并不是说一个孩子都没出生过,在他登基以前有3个儿子,5个女儿,可是在他31岁时,最小的儿子朱高爔出生后,就再也没有过子嗣,而这个孩子也没能顺利长大,这就会让人疑惑为什么后面就再也没有过一儿半女。
朱棣出生于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在他出生时,前线战况激烈,朱元璋不得不亲自出征,就连给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取名的机会都没有,朱元璋就奔赴了前线, 一直到公元1368,朱元璋正式改国号称帝,才为自己这些年出生的儿子取名,这时已经快8岁的朱棣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朱棣从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并且与朱元璋在性格方面极为相似,可是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只有大哥朱标,这也让朱棣内心很难过,无论怎么做都敌不过大哥在父皇心里的地位。
在公元1370年,朱棣受封为燕王,在去到自己的封地之前,朱元璋让朱棣在凤阳待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让朱棣能够深入感受普通百姓的生活,了解百姓疾苦与明朝基业的来之不易,这对他以后的发展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棣生于战争,长于战争,就连去到封地后也经常随军打仗,这一点倒很受朱元璋器重,朱棣是一个很有军事头脑的人,在洪武二十三年,他不费吹灰之力降伏了北元太尉,从此更是名声远扬。
按照这种发展趋势,朱棣应该会成为一个皇帝重用、百姓爱戴的亲王,只要在自己的封地上兢兢业业就好,他的前面有大哥做太子,所以皇位之争根本就轮不到他,所有的转变都发生在朱标的突然去世,本来已成定局的皇位又变得模糊起来,最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居然把朱标的儿子立为新储君,这让很多人都感到疑惑和不满,朱元璋这么多儿子,为何却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成为继承人,虽然不满,但是表面还是表现出这是英明之举。
在朱允炆继承皇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便开始对这些亲王叔叔们下手,有的收回封地和封号,有的流放边疆,而朱棣这个实力最强悍的亲王自然是朱允炆的眼中钉,采取了很多举措来针对朱棣,面对这样的情形,朱棣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攻占京城,在攻打进皇宫的那一晚,朱允炆也下落不明,至今还是一大谜团,1402年,朱棣正是称永乐帝,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称帝后的朱棣更加劳累,中国人一直都讲究名正言顺,而朱棣的皇位是谋反而来,自然有很多朱允炆的旧臣不满意这个新皇帝,除此以外,这个时期的明朝根基还不是特别稳定,不仅要建立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还要加快速度稳定朝纲,朱允炆的失踪也成了一大隐患,就害怕哪一天这个侄子东山再起,突然杀了回来,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会被夺取,传闻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是为了寻找朱允炆。这是明朝和朱棣的内忧,边疆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经常来犯,朱棣想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可是并没有什么作用。
结语
朱棣这一生都在为了明朝而奉献自己,成为帝王之后更是鞠躬尽瘁,没有一天是过的舒心的,在朱元璋这一时期就已经废除了宰相这一官职,所有的政务都由皇帝一人处理,后来朱棣也改进了文官制度,创造了内阁的雏形来帮他分担政务,但是明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关乎国家存亡发展的大事也要他亲自处理,朱棣为了守住打下的江山,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政务,随着巨大的压力和年龄增长,根本就没有精力放在生儿育女上面。
参考文献:
《庐山诗》
《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