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石为了变法,“要挟”宋神宗打压保守派,吕诲弹劾,惨遭贬谪

王安石为了变法,“要挟”宋神宗打压保守派,吕诲弹劾,惨遭贬谪

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年仅22岁的宋神宗赵顼决心进行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因此,组建了以富弼、曾公亮为宰相,王安石、唐介和赵抃为参知政事的五人为首的内阁班子。

这套内阁班子里,除了王安石只有48岁,其他人都是60岁以上的老臣,思想上过于保守。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成员里面,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就占据了大多数,也就注定了他们无法在一起团结合作。

王安石

当时,还有人这样调侃宋神宗组建的这个内阁班子,将他们五人恰好对应佛教当中的“生、老、病、死、苦”。

“生”是指王安石,意气风发,生机勃勃,一心想要帮助宋神宗进行改革,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老”是指曾公亮,此时已经是年老古稀的年龄,早就应该退休养老了。

“病”是指富弼,由于经历过“庆历新政”的失败教训,对王安石变法持有消极的态度,做事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死”是指唐介,他一直都强烈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但又无法像司马光一样跟王安石面对面叫板。不久之后,因为背上长了毒疮,不治而亡。

“苦”是指赵抃,尽管他对王安石变法有很大的意见,但由于自身口吃的原因,从口才上辩论不过王安石,只好附和变法。

由此可见,负责实施变法的内阁班子里面并不团结,王安石对此非常不满。为了不打消王安石的积极性,宋神宗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夜长谈。

最终,宋神宗做出妥协,重新调整了变法班子,并批准设立以王安石为首的“制置三司条例司”,也就是国家特别财政立法小组,成为了新的变法组织核心。

除此之外,宋神宗还任命陈升之、苏轼的弟弟苏辙、吕惠卿等人共同负责“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变法起草工作。但是,陈升之和苏辙两人,在政治见解上与王安石存在着很多分歧。

宋神宗之所以做出一连串的举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他下定决心要进行改革,而王安石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为了安慰王安石的不满情绪,所以才重新调整人事。

在具体人事任免上,他依然还是有所保留的,不能废弃祖宗传承下来的“大臣相互制约”的做法。

对于新的人事安排,虽然并没有让王安石感到百分百满意,但宋神宗已经给足了面子。

宋神宗赵顼

王安石主持变法,却遭人弹劾

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人员安排已经尘埃落定,接下来王安石就该展开具体的变法了。

根据南宋学者杨仲良编撰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书中记载:

“制置三司条例司成立后不久,王安石和陈升之两位负责人联名上书了一道奏章,向宋神宗皇帝提出“合众智”的建议。”

所谓“合众智”,意思就是集合众人的智慧,在如何理财变法的问题上,需要广泛地征集广大民众的意见。

结合当时北宋的现状来看,这个建议十分精妙,具体体现为:

第一、团结民间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变法也是需要人民群众作为基础的。

第二、尽量多征集一些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了解民众的动向,方面做好舆论引导。

第三、由朝廷出面对外界表态,表明王安石变法的本质并不是王安石个人的意愿,而是为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从而使变法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

宋神宗批准了王安石和陈升之提出的建议,并颁布诏书说:“鼓励没有任何官职的百姓多提方案和意见,所有的方案和意见都会交给制置三司条例司来进行审查决策。凡是被采纳的方案和意见,根据事件的大小,给予上书者一定的报酬奖励。”

对于这一步棋,王安石可谓是信心满满。他认为,这毕竟是宋神宗颁发的圣旨,即使朝廷的有些部门不支持自己,也一定会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

然而,王安石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

当诏令发布出去一个月以后,响应的人却寥寥无几。在上报的方案和意见中,要么是不切合实际,要么是牛头不对马嘴。。

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是这样分析的,这些上报方案和意见的部门对百姓的基层情况根本不了解,只是想当然地以为,自然也就提不出有针对性的办法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要把工作搞上去,领导必须要深入基层,亲身体会民间的生活”。

因此,王安石决定派出多路人马,下放各个地方的基层,调查了解各地的农田水利、赋税徭役等情况,以便为制定新法当作参考。

从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设立,到派出第一批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查,中间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应速度之快,工作效率之高,与之前拖拖拉拉的工作效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王安石新官上任之后的新气象。

除此之外,为了缓解当时朝廷财政紧张的情况,王安石召集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主要成员,制定了缩减国家财政经费支出的具体方案。在这个方案中,王安石采用了司马光之前提出的“节流”主张,也就是勒紧裤腰带,勤俭节约过日子。

方案的具体内容规定如下:

允许赵弘殷、赵匡胤和赵光义三族后裔中的每一代保留一个公爵名额,其余公爵全部废除,宗室子弟必须要经过科举考试选拔才能做官。

缩减军队人数,以减少军费开支。

减少对后宫嫔妃和大臣们的赏赐,废除各种名目的福利待遇。

随着这项方案的出台,朝廷的财政开支一下子缩减了将近百分之四十,效果是非常明显。但是,对于那些皇亲国戚、同事幕僚和原先的受益者,就没有了以往的福利,王安石将他们全部得罪了。

于是,许多朝廷大臣联合向宋神宗上书弹劾,指责王安石变法的不足之处,其中反对声最为强烈的是时任御史中丞的吕诲。

根据《宋史·吕诲传》中的记载,吕诲深受司马光的器重,以“性格耿直,敢于谏言”而闻名,并被司马光举荐担任御史中丞。

吕诲罗列出了“十宗罪”,以此来弹劾王安石,具体是:

一、慢上无礼,亵渎皇威。

二、好名欲进,喜好功名。

三、要君取名,不分君臣。

四、用情罔公,功归自己。

五、徇私抱怨,假公济私。

六、仗势招权,培养死党。

七、独断专行,祸害朝廷。

八、凌铄同列,欺压同事。

九、朋比为奸,结党营私。

十、动摇天下,危害宋朝。

从吕诲的这一份弹劾奏章里面,我们不难发现,十项罪名一个比一个大,俨然将王安石写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

吕诲画像

吕诲写的“十宗罪”,有什么根据?

关于吕诲列出的王安石的“十宗罪”,究其根源,还得从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说起。

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高太后被宋英宗赵曙册封为皇后,史称“宣仁圣烈皇后”。后世对她的评价是:“崇尚节俭,办事公正,尤其注意约束外戚和严守封建妇女品德!”

早在五代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沦丧,权臣和武将骄横跋扈,甚至弑君篡夺皇位。高太后从中汲取教训,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不忘宣扬儒家的封建礼教伦理。

宋英宗与高太后共生了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长子是宋神宗赵顼,次子是岐王赵颢。在这么多子女当中,尤其让高太后疼爱的就是赵颢,甚至到了每天必须与赵颢见面的程度。

正因为如此,高太后就把已经长大成人的赵颢一直留在皇宫里,居住在自己身边。

高太后

根据历朝历代皇家总结出来的规则,那就是“皇宫里只能有一个皇子,他就是太子,其余的皇子则一律要迁到地方封王”。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太子与其他皇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唐朝初期“玄武门之变”事件的再次上演。

然而,高太后偏偏出于自己的喜好留下赵颢,却忽略了朝廷礼制中的这个重要规矩。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叫章辟光的大臣觉得不妥,便给宋神宗上书说:“为了防止不测,应该把岐王赵颢迁到地方居住。”

高太后得知这件事情之后,顿时勃然大怒。她认为,章辟光是在挑拨皇帝和弟弟之间的关系,因此要求宋神宗杀掉章辟光。

王安石

宋神宗也是个孝子,母亲的话又不能不听,但是从宋太祖时期就规定“不能杀读书人”,于是就把章辟光革去官职,流放外地。

看到这种处罚结果,满朝文武大臣都不敢说话,唯独王安石一个人站了出来,替章辟光说情。王安石在朝堂上解释说:“章辟光的行为维护了皇权,不仅没有罪过,而且应该奖赏,若是将他流放在外,以后谁还敢替朝廷着想呢!”

吕诲当场提出了抗议,觉得王安石的说法没有任何道理,坚持要求将章辟光革职外放。

在吕诲看来,章辟光之所以敢于“挑拨”皇帝与赵颢之间的关系,完全就是王安石在背后撑腰。正因为如此,当宋神宗下令将章辟光革职外放的时候,王安石才会极力替他开脱罪责。

所以,吕诲才联合了朝中的许多官员,并列出了王安石的“十宗罪”,弹劾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以退为进,“要挟”皇帝打压保守派

面对朝中大部分文武官员的弹劾,王安石则显得平静了很多,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王安石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他曾经多次向宋神宗进言,劝谏宋神宗要做到“长君子,消小人”。

“长”就是“提拔”的意思,凡是站在王安石阵营的人,统称为“君子”,这自然跟道德品行没有任何的关系。

“消”是指“罢免”的意思,简单来说,凡是跟王安石站在对立面的人,都是“小人”。例如吕诲、以及之前的司马光。

但是,眼看着吕诲的弹劾,王安石不得不花费精力为自己辩解。为了清除变法路上的绊脚石,他又一次采用了曾经做过的方式,那就是“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休息”。

王安石的这个策略叫作“以退为进”,以此来向宋神宗施加压力,他想要借助宋神宗的手铲除变法路上的各种阻碍。

对于王安石的这种做法,宋神宗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因为王安石曾经已经使用过这一招了。

其实,宋神宗在推行变法的同时,还留了一条后路,就是采用“中庸、制衡”的手法,尽量平衡变法派和保守派的力量。此时的宋神宗已经意识到,若是变法再这样继续下去,内斗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宋神宗当前面临的当务之急,就是果断处理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罢免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官员。既然选定了让王安石担任变法的主要负责人,就要为他创造一个更加宽松良好的环境。

让吕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心为朝廷效力,最后却当了一个冤大头。

在宋神宗看来,王安石不仅是变法的负责人,同时还是自己的知音和心腹。相比之下,吕诲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大臣,于是没有理会他提交的“十宗罪”奏章。

为了安抚王安石安心实施变法,宋神宗干脆直接“牺牲掉”无关紧要的吕诲,将他贬去地方担任知州。吕诲刚一离开北宋首都汴京(如今的河南开封),王安石的“病情”就好了,再次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直到这个时候,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较量中,保守派取得了胜利。

王安石

凭借着宋神宗的信任,王安石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不仅让自己从弹劾中成功脱身,还打压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势力。

然而,让王安石感到洋洋得意的事情远不止这些,正是借助这次与吕诲的交锋,他终于组建起了让自己满意的变法核心团队。除了帮王安石起草变法文件的吕惠卿之外,还加入了韩绛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弟弟曾布。

韩绛当时担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如今的办公室负责人,他与王安石在政治理念上十分相投。每次遇到王安石上奏的时候,韩绛都会附和说道:“王安石说得对”“我和他所见略同”“建议皇帝多采纳”等几句话。

吕惠卿深得王安石的器重和信任,还将他视为心腹战友,经常在一起商议变法的各项事宜。除此之外,任何关于变法的奏章,王安石都会让他代为书写。

与韩绛、吕惠卿相比,曾布就显得弱了一些,但他有着和哥哥曾巩一样的才华。由于支持王安石变法,才得到了王安石的重用。

王安石之所以对这套变法班子比较满意,是因为里面的成员全部都是支持变法的,比起宋神宗刚一开始组建的以富弼为首的内阁班子,平均年龄一下子小了二十多岁。

此时的宋神宗也不过才22岁,再加上比较年轻的变法班子,真正实现了属于年轻人的事业。这时候最为高兴的应该就是王安石了,费尽心思铲除了变法路上的重重障碍,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

参考资料

1、南宋·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2、元代·脱脱、阿鲁图《宋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神宗,陈升之,方案,保守派,打压,条例,王安石,情况,班子,意见,消息资讯,宋神宗,吕诲,王安石,赵颢,高太后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神宗,陈升之,方案,保守派,打压,条例,王安石,情况,班子,意见,消息资讯,宋神宗,吕诲,王安石,赵颢,高太后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神宗,陈升之,方案,保守派,打压,条例,王安石,情况,班子,意见,消息资讯,宋神宗,吕诲,王安石,赵颢,高太后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