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鲜活有趣的神话传说,它们不仅为如今天马行空的幻想作品提供了灵感来源,还是很多专家学者钻研的内容。
因为神话是人类社会原始时代的产物,在这些带着丰富想象的故事里,能了解到先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
神话传说虽然不是历史,却很有可能是历史的影子,很多内容都是对历史突出片段的记录。
比如大多数人对商周之战的了解基本都来自于一系列有关“封神演义”的民间传说。
在神话的外表下,这些传说细致讲述了商朝末年的波谲云诡和武王伐纣的波澜壮阔。
其中周文王和姜子牙的相知相惜更是被千古传颂,堪称君臣典范。
民间传说里甚至还有周文王亲自背姜子牙了800步,所以使得周朝享国800年的故事。
那么,就会有人发出疑问了为什么周文王不多背几步呢?其实周文王那时犯了个错,才会使故事更加梦幻。
文王仁政动天下
要了解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首先需要熟悉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周文王。虽然他受到无数读书人的推崇。
但是在民间的声望却略有不如,因为他并不是《封神演义》这段神话里的主角。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决定商周之战的核心人物还是周文王,如果没有他的励精图治和广施仁政,根本没有后来的武王伐纣。
西周能够崛起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从外在因素来说是商纣王帝辛因为好大喜功和激进改革而导致诸侯不满,内在因素来说则是周文王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真实的历史中,帝辛并没有神话传说中那么荒淫无道,甚至可以算是颇为能干的君主。
他具备很强的军事才能,在对外作战中罕有败绩,但是连年的征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拖垮了商朝的国力。
与此同时,帝辛还是一个略显激进的改革家,他推出的种种举措侵犯了贵族和诸侯的利益,彻底得罪了王朝的实权派。
这些人不敢直接与帝辛宣战,便把目光转向了位于西岐的周国,希望文王姬昌能带领诸侯反抗帝辛的统治。
他们之所以选择西周,不仅仅因为后者确实具备了对抗商纣的能力。
在此之前,姬昌和他的父亲建立了强大的军队,通过不断征讨周边的戎狄部落,大大扩张了势力。
但是姬昌的父亲之后却被纣王软禁杀害了,至此各路诸侯都明白西岐和商朝必有一战。
骤然登位的姬昌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此刻的西岐还是不是商朝这个庞然大物的对手。
因此他选择了示敌以弱的策略,通过一次次谦恭讨好,让帝辛放松了警惕,赢得了发展时间。
周文王即位后,遵循父辈遗留下来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治国方略,并选择了以农为主的发展策略。
为了让农民能安心生产,他把西周的土地重新进行了划分,让农民自主耕种,而且赋税极低,只需要缴纳收成的九分之一。
如此优渥的政策大大提升了农民的积极性,西周的农业迅速取得了发展。
而且周文王还不断鼓励商业发展,彻底废除了关税,让商品在西周境内自由流通,让人民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社会因此变得和谐安定。
作为后世帝王的模板,周文王还特别重视培养和吸收人才。只要是他觉得有才干的人,姬昌必然折节下交,丝毫不顾惜颜面。
这种礼贤下士的作风为西周吸引了大量顶尖人才,伯夷、叔齐、太颠等西周功勋之臣皆是从外族投靠而来。
而说到周文王身边最重要的辅国之臣,那自然非姜子牙莫属。有了这位怀才不遇的千古奇人,姬昌和西周才开始所向披靡。
而这两人的相遇相知堪称传奇,因此后世也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
循卦出行遇贤良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得意门徒,他在师父的授意下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一举灭了商朝。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代天封神,了结这一场量劫。在民间神话里,姜子牙法力滔天,能呼风唤雨,擅移山填海。
真实的姜子牙自然没有这么强大神异,但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治世良臣。
在他的出谋划策之下,西周从无数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具备了伐灭商王朝的强大国力。
姜子牙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南阳,本名姜尚。他的先祖因为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因此后世子孙多姓吕,而另一部分被封到了申国,他们姓姜。
因此,民间也有人把姜子牙叫做吕尚。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姜子牙出生在贫寒之家,从小生活拮据。
虽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前半生未逢良主,日子一直过得非常艰辛。
事实上,姜尚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周文王姬昌,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也曾试图为纣王效力。
但是“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在朝歌做了一段时间小官后,姜子牙见识了太多地蝇营狗苟,对商王朝彻底失望。他选择了罢官辞职,重新归隐田园。
虽然忙碌于田间地头,但是姜子牙并没有放弃辅助明君,建立不世之功的想法,可惜彼时的众多诸侯里却没几个能入他法眼。
一直到72岁的时候,西岐的周侯姬昌才入了他的法眼。
在经过一番侧面了解后,姜子牙对姬昌产生了兴趣,认为后者就是值得自己辅助的英明君主。
为此,他特意选择在靠近西岐的渭水定居,每日特意摆出直钩垂钓的姿态,引人注意。
姜子牙这边做足了准备,他和姬昌命定的相遇很快就会上演,而促成此行的人正是姬昌。
作为发明了周易的卜算大家,周文王每次出门前都会占卜问卦。
某天他准备出门打猎,事先算了一卦,卜算的结果却很奇怪,卦象显示为“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
姬昌细细推算后才知道自己将遇到能辅佐大业的股肱之臣,于是他立马出门。
果然,他在渭水之畔遇到了一位颇为神异的白发老人,只见对方静坐垂钓,却是直钩无饵,当真是与众不同。
联想到之前的卦象,姬昌顿感兴趣,礼貌询问之后,便与姜子牙攀谈起来。
这一问开启了历史上最典范的君臣相得,也为商周争霸的大局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君臣的首次对话里,姬昌和姜子牙从天文地理谈论到家国大事,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天色渐黑,方才有所发觉。
交谈过后,姬昌深深为姜子牙的才干折服,坚信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治国良臣。
眼见对方收竿要走,急忙上前挽留,并且提出了欲奉其为上宾的请求。
根据民间传说,姜子牙听完姬昌的请求后,微微一笑,紧接着说出了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让周围的兵士脸色骤变,随行官员甚至出言呵斥。究竟是什么请求让这些人如此愤怒?
姜子牙巧设考验
其实在经过一番长谈之后,姜子牙心中已经完全认可了姬昌这位君主,准备为其效力,建立不世功勋。
但是在做出决定之前,他还想要最后试探一下,看看姬昌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般礼贤下士。
面对姬昌的恳切邀请,姜子牙却淡淡地表示:要自己去西岐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他久坐之后腿麻脚酸,已经不能远行,也不想乘车,希望姬昌可以背着自己去西岐。
这个要求确实过分了,姬昌出行之际携带了大量随行人员,如果姜子牙真的只是需要人背扶,找一个身强力壮的随从就行了。
但是他却要求身为诸侯、年纪也不小的姬昌背其行走,怎么看都是刁难。
这个要求提出后,姬昌面露难色,倒不是他在乎身份和面子。
实在是因为他刚从朝歌归来,一度被纣王幽禁加胁迫,身体根本没有恢复过来,要背着男子走回西岐实在是力不从心。
看到主君被刁难,姬昌的随从都被激起了怒火,他们纷纷向姬昌谏言:姜子牙欺人太甚,侯爷完全不必管他,自行回返就是了。
然而姬昌已经深深被姜子牙的大才折服,意识到后者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贤良之才,有他辅佐定可以富国安邦。因此思考了一会儿,他还是答应了姜子牙的请求。
就这样,这位地位崇高的诸侯背起了白发老人,一行人缓缓向西岐走去。一开始姬昌的体力尚好,背着姜子牙走了快300步。
谁知他一个没注意竟被地上的石头绊倒,起来之后就有些晕头转向。
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姬昌继续背着姜子牙向前走,不过他身体状态确实不好,很快就体力不济。
在勉强支撑着走过500步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只能把姜子牙放了下来。
后者站定后非常严肃地凝视着姬昌,认真地询问是不是真的走不动了。
姬昌被对方严肃的表情惊到,下意识就想辩驳几句,但是他实在没力气了,只能无奈回复确实走不动了。
听到姬昌的回答后,姜子牙面露微笑,立马上前把他扶了起来。随后一脸正色地说道:“文王背吾八百步,吾保周朝八百年。”
看到姜子牙的表情不似作伪,姬昌连忙爬起来表示自己还可以继续,最起码能多背几步。
然而姜子牙却摇了摇头,他轻轻推开姬昌的双手,淡淡地说道:“天数如此,大王不可强求,大周注定享国八百年。”
听到姜子牙的回复,姬昌虽然后悔不迭,却也只能作罢。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在这个过程里,他还犯了一个错误。
周文王犯的小错
后世周王朝的发展就如同姜子牙预言的一样,从它的诞生到覆灭恰好是791年,与周文王背负得不到800步完美对应。但是因为周文王犯的错误,这个王朝的发展并不平顺。
根据传说的描述,周文王背着姜子牙先是向西走了快300步,摔跤之后又走了500步。
但是因为摔倒后头晕眼花,姬昌搞错了方向,后面的500步其实是向东走的。
而姬昌的这个错误与后世周王朝的发展完全吻合,它八百年的历史分成了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
前者的持续时间恰好是275年,对应上了姬昌一开始向西走得快300步。而东周的持续时间是500多年,映证着向东走的500步。
根据传说中的描述,姬昌向西走的时候精神状态都很好,步伐平稳,因此西周一统天下,发展顺利。
摔了一跤后,姬昌向东走得磕磕绊绊,故而东周也是如此,这500年里周天子大权旁落,连天下也陷入诸侯并起、四分五裂的局面。
因此,不少人在看到这个传说的时候,都忍不住会想,如果姬昌没有犯下那个错误,是不是历史就会被改写,或许一切都会不同。
结论
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姜子牙和周文王的这个传说很可能是后人穿凿附会,在知道了周朝国祚之后硬套上去的。
但是真实的历史上,姜子牙不仅极富才干,还上知天文地理、下晓奇门术数,72岁做官却活到139岁寿终正寝,如此玄奇难怪会被人神化。
虽然在传说里周文王犯的错误略显遗憾,但是800年的王朝已经弥足珍贵,在华夏历史上是独一份的。
毕竟强如大汉都只能享国四百,仅有周朝一半,姬昌若能知晓后世想来也老怀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