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棣的“靖难对联”
随着历史剧《山河月明》的热播,也带热了明朝。这其实是好事,所谓:不知史,何知今?不知今,又如何看清未来?就说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不但都以刚猛著称,同时还都是“对联皇帝”。
只不过让人有些遗憾的是,《山河月明》却并未给予体现,少了些许“文气”。也许有人会批评笔者:“靖难之役”这是多大的历史事件,你扯什么对联等所谓的“文气”?太鸡蛋里挑骨头了。
非也非也!就说《山河月明》中的姚广孝吧,他在“靖难之役”中的作用,在剧中被严重削弱了,仿佛变成了朱棣“精神按摩师”般的角色。如帮着朱棣解读朱元璋的遗诏,点出朱允炆登基后,所作所为的凶险等等。
但实则他跟朱棣之间,便有一个很著名,又很精妙的“靖难对联”。那是朱允炆登基后不久,立刻便开始气势汹汹的削藩。朱棣深知用不了多久就轮到自己了。想要起兵造反?却又感觉差一点什么东西,于是一直举棋不定。姚广孝虽很着急,却也不敢过分催逼。
话说这天,两人又一起商讨了半天,依旧是无路可走。朱棣心情很低落,推开窗,顿时寒风灌入,吹得朱棣就一机灵,瞬间冒出一个上联,张口说道:“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氷=冰)。”
姚广孝立马读懂了朱棣的心思,之所以一直不起兵,就是怕背上骂名,毕竟造反这事实在好说不好听。若没个高大上的理由,也是难下这“最后一点决心”。于是,姚广孝便有了下联,朗声道:“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立马懂了,原来我燕王不是“造反”,而是为大明的天下和子民“必须要出头做主”!故而朱棣立马以“清君侧”为理由,起兵“奉天靖难”了。(出自《明朝小史》)
朱棣和姚广孝的这副“靖难对联”,不但韵味深,彼此心照不宣,而是还非常巧妙,“水加一点”是“氷”,“王字出头”是“主”。
因此“靖难之役”,是不是因有了这副“靖难对联”,而多了些许的文气?显然,朱棣能成对联高手,完全是因老爸朱元璋的喜好。因为朱元璋除了有“洪武大帝”之称外,他还有一个“江湖绰号”,叫:对联天子。也就是说,朱元璋特别喜好对对联。
跟朱棣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对联,其作用可就不是为造反服务了,而是变成了他发掘人才的一种手段。比如,下面这个朱元璋的对联故事。
二、朱元璋对联考书生
朱元璋开国大明后,虽贵为天子了,却还是喜欢没事就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这天朱元璋溜达了一圈后,有点饿了。一抬头眼前是一间小酒肆,于是便走了进去。也许是因为便宜,也许是因有特色,酒肆生意相当好,竟然没坐。
朱元璋高兴了,瞅瞅,咱老朱开国大明没两年,百姓就过得安居乐业,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朱元璋正“独自美丽”呢,一位书生也走入了,好巧不巧跟朱元璋撞在了一起。
书生连忙道歉,朱元璋摆手,上下打量着问:“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四川人氏吧,还没科举呢,你咋到京城来了?”
书生一边寻着座位,一边答道:“我是重庆人,如今已经是国子监生了。”
朱元璋眼一亮——行啊,看他一身书卷气,并且不着朝服,这就相当于他不扰民。小伙子有前途,我要好好考考他。
朱元璋刚想到这,酒保跑来了,以为两人是一路的,面露愧色地表示:“实在没坐了,如今只能在土地爷(塑像)下面,摆个桌子,两位您看……”
书生一拱手表示:无所谓,在土地爷下还能沾沾仙气呢。朱元璋也笑点头同意。于是两人便坐在了土地爷下。朱元璋一抱拳:“突然间,我有了一个对联,可有兴趣听听?”
书生拱手表示愿闻其详。朱元璋开口说道:“我是上联是,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
书生一挑大拇指:“妙哉,好联。我的下联已经有了。”
朱元璋大惊:厉害啊,这么快?我先听听。
书生喝了一杯酒,突然拱手向天,道:“我的下联是,一人是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朱元璋更飘了,舒服,谁不喜欢马屁?朱元璋也是人,这分明是赞美我老朱呢。如此才思敏捷实在难得,不行我还要再试一试他。
朱元璋不动声色,又道:“果然是国子监生,不错。那可否用这‘翣几小木’写首诗歌?”
书生大笑:“这有何难。且听,已经有了:寸木元从斧削成,每于低处立功名。他时若得台端用,要向人间治不平!”
朱元璋暗喜不已:马屁拍得再好,也不如志气高!看来这位国子监生,是立志要当好官,清官了,我岂能错失?于是问清姓名后,朱元璋起身告辞,并顺手把帐也给结了。而那书生却全然不知,是皇上大哥请的客。
就这样第二天,朱元璋突然下旨:“召国子监生姚文英,我老朱要看看他。”不一刻,姚文英来了,偷眼上看,却猛然昂首惊愕:这不是昨儿跟我对对联,作诗,还请我客的那位老哥吗?啥,他是皇上大哥朱元璋?我不是做梦吧……
朱元璋大笑道:“瞅啥瞅,你小子不是要‘欲登台端’,治人间不平吗?我老朱今儿就给你这个‘台端’,去给我当按察使去吧!”
看毕这个记录在《明朝小史》中的事,自然疑问也就来了:为啥朱元璋这么喜欢对联?以至于还出现了这种,凭借对联选拔、提升官员的事?
三、朱元璋为何喜欢对联
首先要说明的是,《明朝小史》并非正史,却具有补漏拾遗的作用。因此与其相信,依靠对联升官这事,不如视之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解读。其次就是本文的重点了,朱元璋为啥喜欢对联?笔者认为就一个原因。朱元璋的经历导致。
朱元璋是啥出身?都清楚。也就是说,朱元璋最初时的文化水平相当于文盲。但为何登基后却能看奏折,写对联,甚至还能写诗歌了?这就是朱元璋牛到爆之处——学习不论早晚,开卷有益。
朱元璋可谓是一面打天下,一面苦读书,这点没人反对吧?所以这就造成了朱元璋的学问,更偏重于简单、实际和有效。
比如为何朱元璋要揍大臣茹太素?就是因茹太素把奏折写得虚头巴脑,云山雾罩(卖弄文采)。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他却写了近万字。这才搞得朱元璋直接发飙。(朱元璋: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
再看对联,是不是很符合朱元璋的口味?集趣味、文采、实用等为一体,不分老幼谁都能玩一把。所以,对联能得到朱元璋的偏爱实属正常。因此“用对联搞事”,自然也就成了明朝的一大特色——不但朱元璋如此,朱棣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