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元顺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初十日,大胜港之前的江面上战船遮天蔽日,大汉皇帝陈友谅率领当时全国最强大的水师舰队来了。大胜港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板桥镇西北,是合板桥、新林等浦入江处,乃江防要地。
此处是陈友谅水师所到的第一个入江口,守在这里的则是帐前总制亲军副都指挥使杨璟。所谓的是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是朱元璋手下最精锐的亲信。虽说沿着大胜港的水道可以直达护城河的西南角,但是自宋代以来此处水道日渐变窄,用《明实录》的说法就是“水路狭隘,仅容三舟入港”。陈友谅要的是水师舰队齐头并进,像攻克太平府一样攻克应天府,所以他没有和抱着必死之心的杨璟纠缠,果断率水军直扑江东桥而去。
陈友谅水师战船
江东桥横跨南北流淌的新开河中段,根据此前陈友谅得到的情报,这是一座木桥,只要用巨舰将其撞毁,就可以直达应天府城墙之下。然而到了桥下才发现,这根本就是一座石桥。陈友谅有些吃惊,连忙高呼此前约定的暗号“老康,老康”,然而却始终没有人回应。
陈友谅心知中计,于是调转船头前往地势平坦,拥有广大登陆区域的龙湾,终于一步步走进了朱元璋为他精心安排好的陷阱。那么这个老康是谁?为什么陈友谅会相信他的话?龙湾之战对于朱元璋集团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康茂才其人
康茂才,字寿卿,生于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根据《明实录》、《明史》以及本人的神道碑铭记载,元末天下大乱之时,康茂才并未加入红巾军,而是团结乡兵以自保。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十二月,元朝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卜颜帖木儿、南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联合四川元军,在蕲水击败南方红巾军领袖徐寿辉,而康茂才以攻破江防要寨黄连寨的功劳进封蕲州路同知总管府事。又因出色的水战能力受到蛮子海牙的赏识,康茂才被其调往戍守和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裕溪口,以封锁巢湖水师进入长江的入江口。
康茂才确实能力出众,经过蒙元朝廷的考评之后先是升任淮西宣慰副使,同知元帅府事,接着又被封为淮西宣慰使都元帅。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朱元璋亲率大军,配合廖永安率领的巢湖水师两面夹击,打破了元军在裕溪口的封锁。战败之后的康茂才退守南岸的采石矶。
采石矶
当年六月,朱元璋率和州红巾军大举渡江,一举攻克了南岸重镇太平路(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并将其改名太平府。而康茂才则奉蛮子海牙之命封锁长江江面,将太平府义军及其在和州的家属分隔开来。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二月,大将常遇春在廖永安配合下,在长江之上大破元军。至于康茂才的水寨,也被义军用襄阳炮轰破。当年六月,朱元璋亲率大军围攻集庆路(今江苏省南京市),城破之后将其改名为应天府。此时无路可逃的康茂才终于率部向朱元璋投降。
及王师下建康,乃率所部余兵千人降。既至,免冠,顿首谢曰:“前日之战,各为其主。今日至此,死生惟命。”上壮其才勇,释之,使仍统所部兵。—《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五》
行文至此,笔者有个疑惑。从康茂才的履历来看,他从未与陈友谅一起共事,他们之间的信任感是由何而生的呢?
朱元璋剧照
极度烧脑的龙湾之战
陈友谅,原名陈九四,生于元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人。其实陈友谅的祖父本姓谢,入赘陈家以后才改姓陈。作为一个渔民的后代,陈友谅居然有机会念书,成年后做了一名县吏。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正月,陈友谅在黄蓬发动起义,加入了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所率领的红巾军,从小小的簿书掾一路做到元帅。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九月,陈友谅处死了意图犯上作乱的倪文俊,成为徐寿辉政权事实上的一把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初一日,陈友谅大军兵临太平府。作为朱元璋集团的龙兴之地,太平府两位守将花云和朱文逊,一个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一个是朱元璋养子,都以勇猛善战而著称。结果太平府却被陈友谅一战而下,给朱元璋集团造成了极大的震动。
陈友谅剧照
闰月五初三日,陈友谅弑杀南方红巾军领袖徐寿辉,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年号为大义。随即派人约张士诚一起围攻应天府,彻底消灭朱元璋集团。消息传到应天府,朱元璋集团大小头领们现在要面临同一道选择题:是战还是降?据史书记载,当时认为朱元璋能够打败陈友谅的将领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要么主张投降,要么主张退出应天府,惟有刘伯温一力主战,认为此战必胜。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连环计中计
我们必须承认刘伯温的话,对于坚定朱元璋的作战信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仗还是要人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不是一句“伏兵邀取之”就有用的。在统一思想后,朱元璋迅速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刘伯温剧照
从目前的形势看,陈友谅的战船有三层楼那么高,而且火炮齐全。至于朱元璋的水师,基本以渔船为主。汉军顺江而下,明军逆流而上,这个仗怎么打怎么输。而且城墙坚固的太平府之所以被一举攻下,就是因为“巨舰乘城”。
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要打赢这一战,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不能让陈友谅的水军经由秦淮河开到应天府护城河下。第二,必须逼迫汉军弃船登陆,同朱元璋手下的百战精兵打野战。要实现这个目标,决战地点只能在地形开阔的龙湾。
一道道军令发了出去,大将常遇春、冯胜率领帐前五翼军三万人在龙湾附近的石灰山(今幕府山)设伏,朱元璋本人则亲率大军屯兵于庐龙山(今狮子山)。此外徐达、邵荣率领预备队驻扎在南门,随时准备支援主战场。张德胜、朱虎则率领水师隐蔽于龙江关外,准备包抄陈友谅主力。
幕府山
布置已定,问题来了,谁能保证陈友谅会在龙湾登陆?当时应天府由南至北共有三个入江口,分别为:大胜港、新开河口和龙湾。大胜港我们在本文开头已经说过了,这里水道狭窄,不利于大军通行,所以朱元璋只派出杨璟率领小股部队进行牵制。龙湾则需要弃船登陆,是朱元璋预留的决战地。所以理论上说,新开河一线其实是陈友谅的最佳进军路线。现在只剩下一个办法,让陈友谅不要走新开河,而朱元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康茂才。
于是召指挥康茂才喻之曰:“有事命汝,能之乎?”茂才曰:“惟所命。”上曰:“陈友谅欲来为寇。吾欲速其来,非汝不可。汝与友谅旧,且佯欲为叛。遣人致书约其来,当为内应,彼必从。”茂才曰:“诺。吾家有老阍者尝事友谅。颇信之,且忠谨不泄。具书令赍以往,则必达信,来无疑。”—《明太祖实录卷八》
那么陈友谅为什么会相信康茂才的话呢?由于日后陈友谅是反面人物,康茂才则是开国功臣,二人之间的交往细节已不可考。笔者推测一来康茂才是蕲州人,而陈友谅做县吏的地方正是此地。康茂才能通经史大义,有志事功,而陈友谅自然更不是一个庸才,两人之间应该多少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二来当时和陈友谅暗通款曲的人,恐怕远不止康茂才一人。三来康茂才是元朝官员出身,让陈友谅相信他有背叛朱元璋的理由。四来康茂才镇守江东桥,并且此桥为木桥,应该都在陈友谅的情报系统内。所以综合各种因素,陈友谅认为康茂才确实有心投靠,所以才定下以“老康”二字作为暗号。
京剧中的康茂才脸谱
在确定陈友谅已经中计之后,朱元璋干了一件事,连夜把江东木桥拆掉换成石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多疑的陈友谅放弃由新开河水道直抵护城河。当然为了以防万一,朱元璋还连夜跨水在上新河上筑了一座虎口城,用来迟滞陈友谅所部的攻势。
一切就绪,静待敌军。果然当陈友谅率大军到了江东桥,发现原来的木桥已经变成了铁桥后大惊失色,连声呼喊“老康、老康”又无人回应。其实现在的江东桥虽然是座石桥,但毕竟是匆匆筑造,派人去拆了就是,想来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但是陈友谅犹豫了,他认为继续前进必然会遇上伏兵。最终他派出副将张志雄率一支偏师在此牵制,自己和陈友仁率领上千艘战船转道龙湾,终于一头撞进了朱元璋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
行文至此,龙湾之战中陈友谅的结局已经注定了。这一仗汉军大败,临阵战死以及溺死在长江之中的兵卒不计其数,光俘虏就被抓了两万人。最为致命的是,包括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在内的百余艘巨舰被朱元璋俘获,极大地改变了双方水师的力量对比,为日后陈友谅在鄱阳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康茂才墓出土文物
结语:龙湾之战,是改变陈友谅和朱元璋命运的关键之战。此战过后,陈友谅丢掉了此前占据的地盘,一路败退回根据地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而朱元璋集团则乘机向西大幅扩张,为双方最后决战奠定了基础。
至于康茂才,正是他配合朱元璋施展连环计中计,让疑心病重且刚愎自用的陈友谅一步步走进了预先为他设好的陷阱之中。这一战如果没有康茂才,真的让陈友谅水师直抵城墙之下的话,胜败之数尚未可知。故而张廷玉在编纂《明史》的时候,对康茂才在龙湾之战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陈友谅之克太平也,其锋甚锐,微茂才则金陵之安危未可知矣。”
洪武三年(共有1370年)八月初三日,康茂才在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去世,享年58岁。朱元璋追封其为追封蕲国公,谥武康。当年十一月大封功臣之时,又封其子康铎为蕲春侯,食禄一千五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