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十五万锦衣卫都在做什么?怎么没有人去救国?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堪称大明皇室的‘‘得力干将,’’为何在明朝生死存亡之际,15万锦衣突然都‘‘消失’’了?他们都在做什么?为何没有一个人拼死救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锦衣卫诞生于洪武15年,作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驾驭不法群臣的一把‘‘利刃’’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锦衣卫只听命于皇帝差遣,凌驾于所有职权本部门之上,是一非常神秘的‘‘谍报机构。’’除了负责皇帝的安保工作之外,还拥有监视朝臣、巡查、缉捕以及搜集军事情报等特权。朱元璋之所以费尽心机设置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皆源于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胡惟庸案’’主犯胡惟庸结党营私企图以相权架空皇权,朱元璋以‘‘谋不轨’’之罪,朱杀宰相胡惟庸九族,为了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洪武皇帝大开杀戒,受此案牵连的朋党之流多达3万余人尽被诛杀,‘‘胡惟庸案’’尘埃落定之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结束了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统治。‘‘胡惟庸案’’作为明初四大案之首。
为大明鹰犬锦衣卫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朱元璋为了加强对朝臣的控制,赋予锦衣卫指挥使一项特权,直接向皇帝奏书,任何人都无权干涩。在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下,明朝大臣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锦衣卫如实上报给皇帝,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严重的甚至还可能身首异处,在锦衣卫的高压胁迫下,大臣们每天都噤若寒蝉,那么在明朝灭亡时,号称明朝最强的锦衣卫都在做什么?
锦衣卫不仅是犹如鬼魅一般的‘‘特务机构,’’更是大明王朝统治天下的杀手锏,作为明朝皇帝手中的一张王牌,锦衣卫犹如悬在朝臣头上的一把利剑,仿佛时刻都在提醒他们,一定要对皇帝忠贞不二,千万不能做鱼肉百姓的贪官,否则伸手必被抓,在朱元璋的大力支持一下,锦衣卫开始变得骄横跋扈,经常仗势欺人,滥用职权。洪武二十年,朱元璋为了扼制锦衣卫的势力,曾下令废除锦衣卫。但明成祖朱棣时期,又重新启用并重用这锦衣卫,死灰复燃的锦衣卫,积极帮助朱棣铲除异己,在明太祖和成祖两个时期,锦衣卫人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一个卫所多数有5600人左右,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锦衣卫的人数不设上限。
最鼎盛时期锦衣卫的总人数一跃而增至10万人左右,实际人数甚至还有更多,作为皇家侍卫的锦衣卫,职能范围是越来越大,生活在锦衣卫监视之下的明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生怕一不小心脑袋就搬家了。永乐18年明成祖设立东厂,有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最为‘‘新贵,’’凌驾于锦衣卫之上,此后在东厂宦官的压制下,锦衣卫彻底沦为专干脏活、累活,为虎作伥的‘‘鹰犬’’。朱祁镇时期,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为了重振锦衣卫雄风,曾厚颜无耻的巴结大太监王振,开启了‘‘厂卫合作,辖制百官’’的时代,至此,大明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明武宗时代的锦衣卫已经彻底没落了,这样的队伍又怎能挽救大明呢?
他们的结局有多惨?成化13年‘‘西厂’’成立,锦衣卫的职权被再度削弱,甚至已经从特权情报机构沦为了一个普通的抓人机器,为了生存,锦衣卫只能依附于西厂,滥杀无辜,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致使民间老百姓怨声载道,甚至很多人将锦衣卫比作杀人不眨眼的温神。这样的乌合之众,怎么可能肩负起保卫大明的重任呢?明末时期的锦衣卫势力虽然在不断缩减,但人数竟达到15万之多,不过有时人多未必力量大,甚至还可能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客观地说,锦衣卫中也不乏一些忠义之士。比如,明英宗时期的锦衣卫袁彬,在大明战神被俘期间,袁斌一直随侍于英宗左右,在他的鼓励和开导下,明英宗才重新振作起来。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沈锦衣卫沈炼,曾不惜性命揭露和抨击严嵩一党,还有崇祯时期的锦衣卫李若琏,为了保住大明江山死守崇文门,最终兵败自缢身亡,但这样的人毕竟太少,绝大多数锦衣卫都选择了自保,后来又史学家在评价明朝灭亡时不无惋惜和遗憾的说:明非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此话竟毫无违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