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斗了半辈子的苏轼和王安石,登上名山各写下首千年经典,高下立判

斗了半辈子的苏轼和王安石,登上名山各写下首千年经典,高下立判

唐诗宋词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宋八大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之中有郁郁不得志的文人,有官居宰相的政治家,有亲父子也有师徒,但他们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简单。

提起苏轼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吃货”和“被贬”不论被贬到什么地方他似乎都能挖掘到当地的美食,活得自由二潇洒。而提起王安石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的对峙。可看似八竿子打不到的人却斗了半辈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不可思议的苏王之争

这苏轼王安石的故事还要从苏洵说起。苏洵本人也是才高八斗,风度翩翩,可还是科举落榜,一气之下他烧毁了所有作品,等到儿子出名时才又重出江湖。在欧阳修的带领下,很多人都去拜访苏洵,可偏偏王安石无动于衷,傲气的苏洵一下子记住了他。

后来,王安石母亲去世,满朝文武皆去吊唁,唯有苏洵缺席。苏洵去世后苏轼兄弟守孝归来遇到了大肆变革的王安石。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但也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众多官员的反对,这其中就有苏轼敬重的欧阳修。于是,苏轼果断站队,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虽然两人在政见不和,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但两人偏偏有种心心相惜的感觉。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要被治罪时,因为王安石的一句话免于一死得到了从轻发落。而后来王安石被贬以后苏轼更是放下芥蒂千里相会。可以说,作为政治家的他们争锋相对,但绝不妨碍作为文学家的他们把酒言关。

他们两人前后脚来到江西,怀着不同的心情留下了各自的名篇。从这其中,或许我们能看到针锋相对的他们的异同点。

斗志满满的王安石

初高中我们都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是29岁的王安石在任满返乡时所做。

前两句写出了他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借物咏志。其实这首诗并不难懂,大致意思就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人从开头就已经暗喻就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王安石本人曾因为才学和欧阳修的推荐被皇帝留在京城当官,可他却推脱了。在地方任官的他特别受百姓爱戴,前途可谓一片光明。诗人在第二句更是借旭日东升之景象表达了自己胸中的大志。

后两句看似诗人是在说自己站得高不害怕被浮云遮挡眼光,但“浮云”其实是古代诗歌中奸佞之人的代称,这两句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的精神。

从说理层面来看,这首诗的说理性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只是告诉人们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但这首诗恰恰反应了王安石本人的性格特点。相比其他文人,他还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拥有政治家那种大无畏的精神,拥有不惧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看到此情此景的他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说理。

无奈的苏轼

虽然苏轼此人是一个有名的吃货,但多次被贬他又怎会无动于衷呢?苏轼的这篇《题西林壁》是他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时所作。接连被贬又与友人重逢,他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在这首诗写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庐山的千变万化,从不同的角度就能看到迥异的庐山。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并没有具体描写庐山的具体景象,却让每个读者眼前都浮现出了心目中的庐山。

后两句诗人看似在写自己在山中反而不能窥见其本来面目,实际则是揭晓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天下那么多的山,哪一个不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势不同呢?普天之下,不同阶级不同立场的人对待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不跳出这个局限很容易一条路走到黑,难以获得正确的认识。

彼时的苏轼前路未知,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从这首诗中也能看出他对于身处漩涡无法跳脱出去的无奈之感。是否他也曾想如果跳脱出去就能获得一番新天地,就能不被眼前事物所困惑。但终究身在局中只能无奈叹息。

苏王二诗对比

王安石与苏东坡两人写下各自作品的时间相隔了34年,他们两个在写景抒情方面都有相似之处,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但又有不用之处。王安石的诗借写景抒发壮怀,苏轼的诗借写景畅言事理。他们一个是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一个是壮志难酬的文人墨客,心境不同写出的诗歌自然不同。

如果硬要将两首诗歌分个高下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两个人侧重不同又有什么可比性呢?再说两诗相隔34年,苏轼难免在某些方面会对王安石进行模仿。

只能说一个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斗志满满,一个是不知前路的无奈。

他们二人从政治敌对到握手言和,一切似乎并不合理但又仿佛都在情理之中。

或许苏轼初次站台只是受同僚影响,这一点从他后来转为中立派也能得到佐证。而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并没有丢掉文人的纯粹。就像虽然他的变法遭到了司马光的反对,他也并没有对其进行诬告打压,所以他的变法宣告失败以后司马光也能继续担任宰相。

虽然苏轼也曾与他不和,但其文学成就也让他钦佩不已,他不忍心让这样的星星陨落,选择慷慨出手。

他们两人的冰释前嫌如果任何一方有所犹豫结果都会改写。在古代文人的眼里并没有什么难以化解的愁怨,只有对文学对理想的追寻。

君子和而不同,允许差异存在也是一种思想的碰撞,说不定在这碰撞之中就能产生不一样的火光。

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难寻遇到了欣赏之人又何必扭扭捏捏呢。或许,从前的他们也没想过有一天能以朋友相称,能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高下,欧阳修,经典,苏洵,王安石,庐山,千年,苏轼,名山,浮云,消息资讯,苏洵,王安石,庐山,司马光,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高下,欧阳修,经典,苏洵,王安石,庐山,千年,苏轼,名山,浮云,消息资讯,苏洵,王安石,庐山,司马光,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高下,欧阳修,经典,苏洵,王安石,庐山,千年,苏轼,名山,浮云,消息资讯,苏洵,王安石,庐山,司马光,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