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罗明端 民藏PK馆藏: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帖》

罗明端 民藏PK馆藏: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帖》

作者:罗明端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京兆万年人(今西安市),唐代官吏、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官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黄州及湖州刺史、中书舍人等。

杜牧出身于官宦、文学世家,祖父杜佑官任三朝宰相,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杜牧少年即显政治才华,熟读兵书,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与多篇策论咨文,文学才气超群,创作了名作《阿房宫赋》以及《清明》、《江南春》、《泊秦淮》、《赤壁》、《过华清宫》等许多经典诗词,以七言绝句著称,流传下来杜牧诗集作品达六百多首,在晚唐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区别于盛唐时期的“大李杜”(李白、杜甫)。杜牧虽是政治理想远大,但在官场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很不得志,因而心灰意冷,不求进取,在晚年过着纵情声色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诗歌的题材内容,可粗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偏向豪迈的吊古、遣愁、感怀之作,一类是偏向香艳的柔情、叙事、触景所思。在香艳类诗歌中,有一首《张好好诗》描述了诗人杜牧与歌女张好好之间一段凄美爱情故事。

历史上的张好好,是生活在晚唐一名歌伎,当年芳龄十三,与杜牧在南昌一场宴会相遇,张好好似“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张好好诗),容貌清丽脱俗,表演艺惊四座,令杜牧萌生爱意,虽是郎有情来妾有意,但张好好身属大户人家歌伎,爱恋不由自己作主,不久被他人收纳为妾,临嫁之时张好好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对杜牧的情感“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两人自此离别,情逐事迁,各自生欢。

数年之后,杜牧与张好好在洛阳不期而遇,此时张好好已被丈夫遗弃,迫于生计站街卖酒,历经岁月蹉跎,花容不在,青春早逝,杜牧对张好好的人生曲折,命运坎坷,深为伤感动容,写下五言长篇《张好好诗》相赠互念。杜牧将《张好好诗》自书为帖,诗作情真意切,书法笔墨清秀,成为杜牧书法传世当代唯一真迹。

依据《张好好诗》题跋钤印,传世路径曾藏于北宋宣和内府,递藏南宋贾似道,元代张晏,明代项元汴、董其昌,清代梁清标、宋荦以及大清将军年羹尧之手,后因年羹尧犯上被抄家,诗帖收归清宫内府,大清亡后末代皇帝溥仪携此帖出宫,带到东北长春,散失民间,几经辗转被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大收藏家张伯驹遇见,即以重金购得此帖,并于1956年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图1为该诗帖全卷展开图,图上标注的多色划圈,下文另有说明,图2—3为局部放大图)。

故宫收藏的《张好好诗帖》为纸本,纵28cm,横162cm,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对《张好好诗帖》书法,社会评价甚高,可与魏晋书风媲美,不输名家风范,气势连绵,字法跌宕,笔力雄健,潇洒酣畅。杜牧创作此帖时年仅32岁,虽为年轻之辈,但笔法成熟老练,仅此一帖足以显示其书法造诣的过人才华。

故宫收藏的《张好好诗帖》(以下简称“馆藏诗帖”),历史上传承有序,南宋贾似道、明朝项元汴、民国张伯驹等收藏名家均纳入囊中,文史价值绝世仅存,附庸者好评如潮,从无专家学者对诗帖真赝提出质疑。在此依据笔者眼光,冒昧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也算是咨询业界人士求教解惑。

1、题签存疑。馆藏诗帖右端有一题签(见图4右红方框或图1右上角红方框),写有“唐杜牧之张好好诗”,有多篇文章考证说,这是宋徽宗题签,但笔者怎么看不是宋徽宗所题,而是清代梁清标所写,题签下端标注有“蕉林珍秘”四字,其中珍字有些模糊,应是珍字异体写法“珎”字。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蕉林,明末清初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大清重臣,官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诗帖左端还有“蕉林居士”、“蕉林玉立氏图书”两枚钤印(图4左,图1中绿色圆框内)。宋徽宗题签是考证诗帖的重要依据之一,题签不是宋徽宗写的,这一考证失去意义。当然,如是有宋徽宗题签仅专家见过,题签图片未公开笔者未见过,以上观点另当别论。

2、落印错位。馆藏诗帖上钤印,年代最早的是宋徽宗“双龙”圆印,方形“内府图书之印”(见图5中、左,位置显示见图1黄色圆框),宋徽宗在盖印时,卷面除去墨迹一片空净,宋徽宗落印位置可以任选,晚于宋徽宗一百多年南宋宰相贾似道“秋壑图书”印,避开宋徽宗钤印,落印位置同样可以任选。笔者看不明白馆藏诗帖的宋徽宗“双龙”圆印,为何没有按规矩盖在书卷上端顶格位置,“内府图书之印”为何盖在卷尾续纸中部。贾似道“秋壑图书”印,落印在续纸,右端留出大片空白,远离诗帖(见图1下蓝色圆框内)。历代皇帝印玺有专人执掌,皇帝印玺盖在那里,朝廷是有规矩的,历朝皇帝的古书画钤印,都是盖在书卷上端位置,这是古书画鉴认的基本常识,对馆藏诗帖皇帝落印的错位,不知业界权威作何解释。

3、印色相似。馆藏诗帖从北宋赵佶、南宋贾似道,到民国张伯驹,传世递藏间隔时间达八百多年,可在诗帖上的历朝印色,八百年前与八百年后基本相似(见图1、图5),明显有违自然规律。任何印色在光照与氧化作用下,伴随时间老化,色泽由鲜红、朱红渐变为干红、紫红,故宫收藏达五百年以上历史的古书画概莫能外。可是馆藏诗帖的宋徽宗、清乾隆及民国张伯驹的印色对比,几乎无大差别,难道是古代发明有印色保鲜技术应用于馆藏诗帖。

4、作品无款。馆藏诗帖落款无名(图6),当然古书画常见有无款作品,古代没有复制技术,复制先人优秀作品仅有临摹手段,临摹作品一般不落款。例如唐代多位书法大师,临摹王羲之《兰亭序》,传世当代有神龙版、天历版、诸临版、定武版等。古人临摹是讲规矩的,临帖不署原作者名(牟利制假除外),否则视为对先人不敬,如署名则标明是某人摹写。馆藏诗帖是作者原创并自书写给特定人物的,何况还是一首情诗,没有不署名之理,令人费解。

以上违背古书画鉴认的基本常识,蹊跷之处在于没有谁提出过质疑,或是《张好好诗帖》名气大了,是经权威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历史上重量级收藏家作过断定,是民国收藏家张伯驹以十万现大洋重金所购,哪能会有什么问题?如有质疑者指出问题,那不是自作找抽,就是“碰瓷”名人,且不管大家怎么看,笔者还是要以上述证据,说出皇帝新衣的秘密。

如有持异议者,笔者建议换个角度思考,去掉加持在《张好好诗帖》上的背景光环,《张好好诗帖》是普通市民欲捐给故宫,必经专家鉴定把关,必然会说这东西不对,落印位置不对,印色不对,书帖无款等等,怎么证明这是杜牧书迹。当同样藏品是名人捐赠,却是表现了眼拙与集体失语。

至此笔者想起画坛巨擘徐悲鸿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花巨资收藏一件唐代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作品虽是吴道子画迹,但不是真迹,笔者考证该画卷无字、无款、无印、无装裱,是一件拓印粉本,即古代工匠塑佛彩绘的施工图样(详见笔者考证文章《画圣神迹,传世奇迹》,网络搜索“作者名+文章标题”可查阅)。看来对业界大咖的藏品鉴识,仅是看名头、听故事、作定论是不靠谱的。

对馆藏诗帖叙说到此,以下介绍民间收藏《张好好诗帖》(简称“民藏诗帖”)。民藏诗帖为纸本小手卷,全长435cm(含题跋),宽29cm,书写约有150字,不是《张好好诗》全文,约占全文字数的一半,单字见方约5cm,比馆藏诗帖约3cm略大一些,卷本首尾完整,题跋俱全,保存无损,图片如下。

图7—10为诗帖全卷部分;

图11与图12、图13与图14,是与故宫诗帖(绿底色图)相同字对比;

余下图15—22为民藏诗帖单字放大图。

在民藏诗帖右起首,写有“唐杜牧自书卷”(见图7右),诗帖末尾有杜牧署名,写有“牧之”两字(见图10左)

从图11—14馆藏诗帖与民藏诗帖相同例字对比看,两帖书法的运笔组字与字体架构基本相同,略有区别是,馆藏诗帖笔划硬朗,较为粗拙,有认为是使用硬笔书法所致。民藏诗帖清雅端庄,舒展俊秀。两帖都是妙手神作,难分高下。不过笔者却发现了馆藏诗帖有多字笔顺关系疑似书写失序,笔法紊乱,耐人寻味。例如图11右“镇”字划红圈处。有人说大书法家怎么会写错笔顺呢,像是临帖分神走眼写错了,对此本文不作评价,留给专业人士与读者解读是何因所致。

杜牧书法气势连绵,笔墨酣畅,古人给予极高评价,明代董其昌赞从魏晋书法而来,深得六朝风韵,是继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之后的书法大家。还有称杜牧诗赛杜甫,书逼过庭,青年才俊,风流倜傥,研读兵法有统军御敌之才,书风雄健流露英雄豪迈之气。杜牧书法在古代有影响力,是与其作品社会存量与传播有关,没有存量与传播,别人是不知道杜牧书法的出众,见过了杜牧书法才有作此评价。古代对杜牧书法的评价,肯定不是针对馆藏诗帖的评价,不要把这一评价与馆藏诗帖对接,或许在历史上没多人见过馆藏诗帖。

民藏诗帖其它历史信息有:

书卷右端隔水有一题签,书写“宣和殿珍品宝藏”字样(图23右),署名“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任宰相,因主持变法改革,得罪权贵被罢相。王安石辞世时,宋徽宗(1082—1135年)年龄仅有4岁,王安石题签说明,北宋宣和殿收藏《张好好诗帖》,与宋徽宗毫无关系。

书卷题首由五代(907—960年)南唐画家阮郜(生卒不详)题字,题字是写于宋代之前,题写了“唐杜牧诗书藏”六个大字(图23左)。阮郜精于绘画,尤擅人物,表现道教内容作品较多。阮郜题首是民藏诗帖上,接近杜牧生活年代的最早题字。

书卷尾跋题字者依序有(图24):

宋代杜衍(978-1057年),字世昌,浙江绍兴人,唐朝名相杜佑之后,杜佑是杜牧祖父,杜衍与杜牧是有血缘关系的同门宗亲。杜衍官任御史中丞、枢密使、太子太师等职,善诗工书,所写正、行、草书皆有章法,为世人推重。

北宋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江西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宋代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文学八大家”,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史学方面主修了《新唐书》,独撰了《新五代史》等。

北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市人, 北宋官吏、文学家、书画家。早年仕途涉官场争斗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在诗词散文及书画方面成就突出,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文学八大家”、书坛“宋四家”之一。

南宋曾纡(1073-1135年),字公衮,号空青先生, 江西南丰人。北宋末、南宋初官吏、学者,文章翰墨清新脱俗,指事析理学识广博,著有多部诗词文集传世。

南宋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人(苏州市),南宋名臣、文学家。官任礼部员外郎、参知政事等,晚年退居石湖。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风格浅显,清新妩媚,自成一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诗人“四大家”。

书卷钤印有23枚(图25),其中皇室官印有宋徽宗“双龙”圆印、“御书”方印;宋高宗“奉华堂印”;宋理宗“缉熙殿宝”印;元文宗“天历之宝”印、元鲁国大长公主“皇姊图书”印;清乾隆“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太上皇帝、乾隆辰翰、八徵耄念之宝、乾隆鉴赏”印等;清内府“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寳籍”印等。其他官吏与社会名流鉴藏印有,北宋苏轼,南宋贾似道,明代项子京,清代索额图、陈元龙等,另有3枚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由此看来民藏诗帖主要在历朝皇室之间递藏,社会民间极少有人亲眼目睹杜牧诗帖风采。

有关馆藏与民藏诗帖的粗略介绍至此。《张好好诗帖》是古代书法作品的一枝奇葩,诗文字字珠玑,酣畅淋漓,书法龙蛇劲舞,笔墨横姿,杜牧的风流才气跃然纸上,满卷生辉,诗帖是当代研究文史书法的珍稀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收藏价值,也是民间收藏潜龙卧虎的又一实证。

(2023.1.8)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图书,书法,宋徽宗,杜牧,唐代,贾似道,馆藏,位置,笔者,蕉林,张好好诗帖,宋徽宗,杜牧,贾似道,诗帖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图书,书法,宋徽宗,杜牧,唐代,贾似道,馆藏,位置,笔者,蕉林,张好好诗帖,宋徽宗,杜牧,贾似道,诗帖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图书,书法,宋徽宗,杜牧,唐代,贾似道,馆藏,位置,笔者,蕉林,张好好诗帖,宋徽宗,杜牧,贾似道,诗帖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