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终弟及”在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在三十次左右,是除了皇子继承皇位之外,出现最多的皇位继承形式。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乱世和割据势力中。特别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兄终弟及”出现的次数就占据一多半。当然,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明朝,也出现过三次“兄终弟及”的情况。
一、明英宗、明代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至于明代宗朱祁钰,则是前者同父异母的弟弟。
宣德十年,朱祁镇正式即位,年号正统。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发生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孙太后联合兵部侍郎于谦,扶持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赢得京师保卫战胜利。
在此之后,朱祁钰迎接兄长朱祁镇回京,安置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镇策动夺门之变,废景帝朱祁钰,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复位称帝,改元天顺。任用李贤等人。由此,因为皇位的争夺,朱祁镇、朱祁钰这一对兄弟最终反目,乃至于手足相残。
夺门之变后,朱祁钰随之病逝。而就朱祁镇来说,第二次在位时残害忠良,任用小人,导致明朝自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再度受创。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病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二、明武宗、明世宗
明武宗朱厚照(《明实录》写作“厚”,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朱厚照落水于清江浦,此后身体每况愈下,最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葬于康陵。
明武宗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推动了明朝国力的增强。
不过,明世宗在位后期不理朝政,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葬于十三陵之永陵。
三、明熹宗、明思宗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孝和皇后),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1620年-1627年)。
朱由校即位后,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特别是来自后金的威胁,更是让朱由校头疼不已。并且,在阉党策划下,坚持正确方略的熊廷弼被杀,辽东战局陷于重重危机。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崩于乾清宫,终年23岁,遗诏以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皇帝位。庙号熹宗。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
从兄长手中接过皇位后,朱由检铲除了权宦魏忠贤及其党羽,并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但是,他任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后金不但没有削弱,还于崇祯二年(1629年)后多次入塞劫掠。除了不断壮大的后金,明朝内部更是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对此,朱由检起用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解决内忧外患,但终归失败。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兵临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明思宗朱由检自谓“朕非亡国之君”,将亡国归咎于“诸臣误朕”,所以后世亦不乏对他的同情与肯定。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朱由检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对明朝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