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他被梁启超称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欲以改革挽救大明王朝

他被梁启超称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欲以改革挽救大明王朝

谈起张居正,很多人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张居正改革了,这场由他主持的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大改革,让张居正赢得了“大明第一首辅”的美誉,甚至被梁启超、黎东方等著名学者称其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大家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中国古代的几乎每个王朝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时移世易,原先固有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实际情况了。

为了延续王朝的生命,统治集团这时候往往就会进行改革,比如西汉末年、新朝的王莽改制、唐朝的永贞革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而明朝就是张居正改革了。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23岁的张居正通过科举考试中了二甲进士,被选入翰林院做庶吉士,两年后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七品官,由此开始正式步入仕途。这时候的他看到的大明王朝是什么样的呢?

此时明朝立国已经180多年了,放眼望去:官场腐败、民生凋敝、社会动荡、流民不断、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多、北有蒙古、南有倭寇时常进犯。可以说,你能想到的历代王朝后期出现的那些问题,明朝这时候基本上也全都出现了。

严嵩就是抓准了嘉靖的这一点,全力支持嘉靖搞道教事业,所以才被嘉靖赏识,一步步做到了内阁首辅的位子,专权乱政。

可以说,这时候的明朝已经陷入了严重危机,毫无生气,就是依靠着惯性在走,如果不加以改革,灭亡之日就不远了。

看到这种情况,张居正直接给嘉靖上了封奏疏——《论时政疏》,提出了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改革办法。毕竟20多岁嘛,年轻气盛,很有理想主义情怀,想做一番大事业。但是结果可想而知,嘉靖都没搭理他。

张居正在家乡的这几年,可不是为了修身养性,从此不问世事了,要当陶渊明了。他是在韬光养晦,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能让他真正实现改革政治的机会。

这让张居正觉得政治局势有了转机,他看到了希望。在倒严斗争中,张居正经常给徐阶出主意,徐阶非常欣赏他。在张居正回到朝廷后没多久,就被升职为右春坊右中允,领国子监司业事。后来又成为了裕王朱载坖(jì)的侍读,并且深受裕王的赏识,这对张居正的仕途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裕王朱载坖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嵩罢相,徐阶成为了内阁首辅,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纠正严嵩在位时的倒行逆施,也确实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是整个国家的糟糕情况并没有根本性的扭转。

原因很简单,因为嘉靖皇帝自己就没想过要改革,他和之前一样,该干嘛还是干嘛。徐阶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地处理和嘉靖的关系,不敢有丝毫僭越,生怕哪件事儿惹了他,把自己给撸了,到时候啥都别想改了。因此徐阶的这些改革,那就是只能是戴着脚镣跳舞,所改动的范围和幅度都很有限。

大家要知道,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的政治权威,要想取得改革的成功,就必须要取得皇帝的支持,这是必备的前提。

现在有些人批评古代人把政治理想的实现寄托在所谓的“圣君贤相”上,寄托在出现一个好皇帝,希望皇帝本人能回心转意上,因此称之为这是其历史的局限。

如果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个评论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我想说的是,除了从今天的角度看,我们也要站在当时的情况下看。在当时,在那种体制下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要不怎么办呢?难道要推翻皇帝吗?那还是改革吗?那就是造反了呀。

或者要不就是推翻整个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以古人所能想象到的、所能接触到的思想资源里,根本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之外的新的体制,最多只是在这个体制上修修补补。就连思想很超前的黄宗羲,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他强烈批评君主专制制度,并且提出了改革措施,但是也没说要取消皇帝这个角色。因为当时的他根本想象不到,一个国家没有皇帝会怎么样?还怎么治理?

所以,当时希望改革的人都很清楚,要想启动大规模的改革,就要等嘉靖皇帝驾崩。而且在他们看来,这个日子并不遥远,因为当时嘉靖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在嘉靖四十三年年底开始,他一直生病,主要原因是他一直服用所谓的养生、能长生不老的丹药。最终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嘉靖皇帝驾崩。

嘉靖皇帝去世后,他的儿子裕王朱载坖继承了皇位,改元隆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张居正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一个多月后,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几个月后,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此时的张居正成为了大明的顶级官员,已经不同于当初刚步入仕途那会儿了,终于可以放开手脚,从更大程度上影响政治,进行改革了。

很多人认为改革是从万历年间开始的,都是由张居正主持的,但是著名明史研究专家韦庆远老师认为,这场改革其实从隆庆年间就开始了。从隆庆三年(1569)高拱复出任内阁首辅,张居正作为内阁重要成员开始,到万历十年(1582)结束,总称为“隆万大改革”。隆庆时期是这场改革的第一阶段,由高拱和张居正共同主持,万历时期为第二阶段,由张居正独自主持。

我们去看张居正具体的改革措施,可能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创新的地方。如果你去看历朝历代的改革,就会发现,每个王朝后期出现的问题都差不多,因此改革措施也差不太多。虽然因为彼此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同而有所区别,但是相似性绝对大于差异性。

比如明朝当时官员贪污腐败,浑浑噩噩,不认真干活儿,怎么办呢?那就整饬吏治,选贤任能,能者上,不行者下,加强监管和考核。当时还推出了一个“考成法”,专门用来考核官员的。

再比如财政匮乏、朝廷没钱,怎么办呢?那就开源节流嘛,在节流上,削减宫廷用度和朝廷不必要的开支。在开源上,严厉打击官员贪污赋税,实行清丈土地,把勋臣贵族、地主豪强隐瞒的土地、人口,全都查出来,必须要缴纳赋税。

实行新的赋税徭役制度——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差、贡纳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并且由官收官解。这样不仅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缓解了因赋役负担不均而造成的社会危机,同时也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了财政收入。

还有军事上,北边蒙古鞑靼部落威胁国家安全。怎么办呢?那就提高北方边境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张居正根据鞑靼不同部落对明朝的态度,或打压或招抚。任命谭纶、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主持边防事务,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修缮长城、加固城防。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越来越发现,很多时候要想做成一件事,其实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想办法、去创新,办法就那些,大方向都知道,关键在于能否按照这些方法执行下去、在于具体执行的细节。

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实干家,除了思维超前之外,更重要的就是执行力,而这一点是很多人所欠缺的。我见过太多的人,把大量的时间都耗费在想所谓的好点子、思考好方法上,而忽视了执行。

而张居正恰恰就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而且他还是个运气很好的人。

在隆万大改革的这十几年里,张居正历经隆庆、万历两个皇帝,这两个人一个不想管事,一个管不了事,这才让张居正得以集中权力、不受干扰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革。

隆庆皇帝这个人昏庸无能、贪财好色,而且不愿意管理朝政,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的改革君主。别看隆庆和他爹嘉靖都不太愿意上朝,但是二者却不一样,隆庆是真的撒手不管,而嘉靖他只是不上朝,不是不管事儿。

有人评价他“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大家要是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话,对陈宝国老师演的嘉靖皇帝印象应该很深刻,看似不管事儿,但实际上大权独揽,操纵朝政。

正是因为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张居正才能有这十几年的时间,尤其是在万历在位的前十年,大权独揽,放手改革,史称“江陵柄政”。

可惜张居正一死,万历皇帝就翻脸不认人,他本人的各种荣誉称号被剥夺、还被抄家。各项改革戛然而止,甚至还发生了大倒退。万历皇帝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和他爷爷嘉靖一样,二十多年不上朝,政局更加败坏。以至于后来崇祯皇帝在位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所以史家常说:明实亡于万历。

关于张居正改革最终的失败,著名明史专家韦庆远老师在《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一书中说得很好:“张居正在万历时期进行的长达十年的改革,基本上是依靠一己的权力地位和个人的威望魅力以推动的,内阁同僚既多心怀叵测,文武大吏中实心诚意襄助、矢死靡他的亦少,基本上是实行人治方式。一旦人亡就必然政息,很自然会由上而下地掀起反动倒退的逆流。

他没有,也不太可能建立起一套坚强的特续贯彻改革方针的体系,保证执行改革政策的连续性;他没有,也无力从根本上清除传统政治积淀的层污重垢,一俟气候合适,这些污垢就沉渣泛起,翻腾浊浪。

张居正当然是一个政治强人,但在皇权专制和深远的传统政治面前,则又是处于弱势。在16世纪的中国,要对气息奄奄、百年腐败已毒入骨髓的明皇朝输血补氧,要重新健全其统治机能,全面恢复社会的生机,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 ?宋论》中所说的那样:‘一日而欲挽数千年之波流,一人而欲拯群天下之陷溺,难矣哉!’在这个意义上说来,隆万大改革终归于失败,张居正无力回天,又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的两篇文章,我会聊下张居正升职记,他是怎么一步步成为首辅,并且还能牢牢控制住内阁大权十年之久的,以及为啥张居正最后的下场会那么惨?欢迎大家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政治,明朝,嘉靖,皇帝,制度,徐阶,大明,改革,张居正,观点评论,隆庆,嘉靖,皇帝,徐阶,张居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政治,明朝,嘉靖,皇帝,制度,徐阶,大明,改革,张居正,观点评论,隆庆,嘉靖,皇帝,徐阶,张居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政治,明朝,嘉靖,皇帝,制度,徐阶,大明,改革,张居正,观点评论,隆庆,嘉靖,皇帝,徐阶,张居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